哈囉,你今天更新了嗎?《機器人科倫》
3月
16
2015
機器人科倫(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52次瀏覽
賴妍延(出版社編輯)

當第一隻手機問世時,人們關心他的收訊清不清楚,能不能收發簡訊,字體顯示是否夠大,從大得可以當兇器的黑金剛、折疊式、滑蓋式,然後當我們察覺時,智慧型手機翩然降臨,當初伊甸園的蛇誘惑人類吃下智慧之果時,一定沒有料到,幾世紀之後人類的生活還真的無法離開蘋果。

這是一個資訊爆炸的年代,科技更新速度比女孩兒換衣服還快,當我們追不上新資訊新科技的腳步時就應該注定被淘汰嗎?《機器人科倫》以古老的猶太傳說科倫(Golem)作為發想鑑古觀今。猶太傳說中的科倫是一種泥人,只要在他的口中放入寫好咒語的神奇紙片,他便聽命於人。而機器人科倫則是一個發明家的瘋狂作品,魯蛇主人翁羅伯特擁有科倫之後,他的生活變得截然不同,隨著科倫二、三代的出現,機器人變得更加智慧,也更有「人性」,他開始揣測人類的需求,精確點出如何讓自己更加完美,科倫以半吹捧與催眠的方式來讓人們過上更好的生活,聽起來真棒不是?就這樣,魯蛇羅伯特轉身變成潮男溫拿,他只穿上等好貨,一腳踩掉同事升官加薪,交上了纖細美麗的女朋友,一次還兩個!

演員們以非常提姆波頓式的妝容與表情登場,瞪大的雙眼與扭曲的微笑充滿了尷尬與古怪,單一色光打在每個人的身上,每句對白簡潔押韻,每個動作充滿節拍,傑出的音樂表現簡直就像第六個演員般讓人嘆為觀止。演員們卡通般的動作,搭配上多媒體運用的插畫風互動背景,交織出一個既可愛又黑色幽默的現代童話,他們逗趣詼諧,卻不流於打鬧混亂,羅伯特從一開始走在科倫前方帶著他四處亮相,到最後變成科倫走在自己的前頭,如指引燈般告訴他該如何生活,劇本精彩巧妙,只要一個燈光,一個走位的轉換,便輕鬆卻又精巧詮釋了現代人集體的社會病:究竟是我們運用科技改善生活,還是整個社會早已經被高科技主宰?

訊息爆炸的結果是容易讓人資訊恐慌,深怕自己不知道那些最新最流行的消息,怕落後,怕聽不懂別人說什麼。主人翁羅伯特也有資訊恐慌,在科倫潛移默化的洗腦之下,怕自己不跟著科技進步就會被淘汰,原本輔助我們讓生活更好的高科技產品居然成為重心,在無意識的使用之下,大家都被制約與控制。這種情況是微妙的,這不是大財閥砍樹包工程併吞小店家,也不是政府不當徵地造成百姓無家可歸,這種資訊制約無形的跟空氣一樣自然,方便的像毒品讓人上癮。劇末結尾其實並沒有對高科技作出批判與結論,事實上,在便利的科技已經遍佈生活的情況下,全盤抵制只會讓人更加不知所措,但是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那些善良的想法,喜歡人的悸動,懂得如何去愛人的心情,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人們無法像機器那樣精準地選出對自己最好的選擇,但我們可以選擇讓充滿情感的人性伴隨科技長存,科倫再多更新,也比不上一顆有溫度的心。

《機器人科倫》

演出|英國1972劇團
時間|2015/03/14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音樂與光影的配合,加上演員如默劇般的表情動作;韻律十足且不斷重複,語帶機鋒的台詞,1927以荒誕幽默的態度諷刺著人造環境下的安逸生活。 (楊書愷)
3月
19
2015
儘管運用了最「跟上時代」的多媒體跨界劇場元素,整齣戲的美學卻充滿了古老的神秘氣息。創作者有意識地拒絕「跟上時代」,在那些理應被淘汰的「過時」事物中找尋拼湊此作之元素。(白斐嵐)
3月
17
2015
本作表現簡明幹練,有效地建立起與觀眾的關係,雖然作品中不乏具有複雜性的戰爭思考,卻在最終因著北之澤與觀眾,透過「我們」的可相互替換,讓本超越了對立結構的「反戰」態度,潰散為了戰爭與和平一體雙身的矛盾之中。
1月
22
2025
儘管整體對女工生命經驗的藝術性演繹動人,但作品更多表現的是旗津受訪者對家鄉的個人情感,卻似乎難以清楚呈現以1973年「高中六號」女工沉船事件為命題的政治議程與核心辯證。這使得作品與觀眾的討論變得侷限。
1月
22
2025
若再考慮到本劇刻意將歌仔戲史點綴其中,並介紹行話等因素,真可如節目冊觀眾迴響期許般「作為推廣歌仔戲的定目劇」。無庸置疑,這是一齣好看的戲,但卻不是洪醒夫的《散戲》。
1月
20
2025
最後,羊魂人身的主角遇見羊群,羊群紛紛走避,對羊來說,牠/他是人類,即使試圖發出羊叫,牠/他也不是羊。主角親手打造了一個謊言來欺騙自己,單向的輸送帶像是不可逆的時間軸,這隻羊在黑撲撲的時光隧道裡走了許久,回頭卻已看不見原來的入口。
1月
17
2025
假設是未讀過原作的觀眾,與其說是首尾齊全的戲齣,更像是一種前導片、角色介紹一樣,讓對原作不熟或未打過照面的觀眾開始對這個戲劇產生興趣
1月
17
2025
本作的確透過精心設計的劇場調度,成功地建立起一個讓他自己很「不自由」的劇場。並以這樣的不自由,將觀演關係中可能存在的各種美學判斷,概括成了唯一一種關於真假的命題。
1月
17
2025
然而,我們多只看見「不快樂」的狀態與選擇結果,所有的內在掙扎與迂迴,卻都以「尊重理解」、「不多過問」為理由隔絕於觀眾的共情之外,使一切成為無以名狀、不可言喻的心理狀態。
1月
1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