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囉,你今天更新了嗎?《機器人科倫》
3月
16
2015
機器人科倫(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60次瀏覽
賴妍延(出版社編輯)

當第一隻手機問世時,人們關心他的收訊清不清楚,能不能收發簡訊,字體顯示是否夠大,從大得可以當兇器的黑金剛、折疊式、滑蓋式,然後當我們察覺時,智慧型手機翩然降臨,當初伊甸園的蛇誘惑人類吃下智慧之果時,一定沒有料到,幾世紀之後人類的生活還真的無法離開蘋果。

這是一個資訊爆炸的年代,科技更新速度比女孩兒換衣服還快,當我們追不上新資訊新科技的腳步時就應該注定被淘汰嗎?《機器人科倫》以古老的猶太傳說科倫(Golem)作為發想鑑古觀今。猶太傳說中的科倫是一種泥人,只要在他的口中放入寫好咒語的神奇紙片,他便聽命於人。而機器人科倫則是一個發明家的瘋狂作品,魯蛇主人翁羅伯特擁有科倫之後,他的生活變得截然不同,隨著科倫二、三代的出現,機器人變得更加智慧,也更有「人性」,他開始揣測人類的需求,精確點出如何讓自己更加完美,科倫以半吹捧與催眠的方式來讓人們過上更好的生活,聽起來真棒不是?就這樣,魯蛇羅伯特轉身變成潮男溫拿,他只穿上等好貨,一腳踩掉同事升官加薪,交上了纖細美麗的女朋友,一次還兩個!

演員們以非常提姆波頓式的妝容與表情登場,瞪大的雙眼與扭曲的微笑充滿了尷尬與古怪,單一色光打在每個人的身上,每句對白簡潔押韻,每個動作充滿節拍,傑出的音樂表現簡直就像第六個演員般讓人嘆為觀止。演員們卡通般的動作,搭配上多媒體運用的插畫風互動背景,交織出一個既可愛又黑色幽默的現代童話,他們逗趣詼諧,卻不流於打鬧混亂,羅伯特從一開始走在科倫前方帶著他四處亮相,到最後變成科倫走在自己的前頭,如指引燈般告訴他該如何生活,劇本精彩巧妙,只要一個燈光,一個走位的轉換,便輕鬆卻又精巧詮釋了現代人集體的社會病:究竟是我們運用科技改善生活,還是整個社會早已經被高科技主宰?

訊息爆炸的結果是容易讓人資訊恐慌,深怕自己不知道那些最新最流行的消息,怕落後,怕聽不懂別人說什麼。主人翁羅伯特也有資訊恐慌,在科倫潛移默化的洗腦之下,怕自己不跟著科技進步就會被淘汰,原本輔助我們讓生活更好的高科技產品居然成為重心,在無意識的使用之下,大家都被制約與控制。這種情況是微妙的,這不是大財閥砍樹包工程併吞小店家,也不是政府不當徵地造成百姓無家可歸,這種資訊制約無形的跟空氣一樣自然,方便的像毒品讓人上癮。劇末結尾其實並沒有對高科技作出批判與結論,事實上,在便利的科技已經遍佈生活的情況下,全盤抵制只會讓人更加不知所措,但是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那些善良的想法,喜歡人的悸動,懂得如何去愛人的心情,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人們無法像機器那樣精準地選出對自己最好的選擇,但我們可以選擇讓充滿情感的人性伴隨科技長存,科倫再多更新,也比不上一顆有溫度的心。

《機器人科倫》

演出|英國1972劇團
時間|2015/03/14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音樂與光影的配合,加上演員如默劇般的表情動作;韻律十足且不斷重複,語帶機鋒的台詞,1927以荒誕幽默的態度諷刺著人造環境下的安逸生活。 (楊書愷)
3月
19
2015
儘管運用了最「跟上時代」的多媒體跨界劇場元素,整齣戲的美學卻充滿了古老的神秘氣息。創作者有意識地拒絕「跟上時代」,在那些理應被淘汰的「過時」事物中找尋拼湊此作之元素。(白斐嵐)
3月
17
2015
故事將外省老兵、孤兒、移工、計程車司機,以及酒店勞動者及其子女等邊緣群體的經歷編織在一起,提供了想像或提問多重生命樣態的視角。然而,戲中戲的結構難以迴避的問題是:是誰擁有決定「家」的權力?諷刺的是,答案不是源自於角色們的實踐,而是戲中戲如機械降神般的編劇。
10月
14
2025
總結來講,規齣戲上值得思考的部分,毋是無國籍移工囡仔的困境有偌艱難,顛倒是無仝創作者/團體怎樣展現怹家己討論議題的角度。《囡仔,哪會看bē著你?》佇頭前的部分已經共這个層次的討論帶予逐家,可惜後壁的部分煞改做目前弱勢題材戲劇定定使用的手路
10月
14
2025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