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螢幕,走入劇場《蒼狼血印》
6月
09
2021
蒼狼血印(金鷹閣電視木偶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50次瀏覽
游富凱(特約評論人)

金鷹閣電視木偶劇團(以下簡稱金鷹閣)成立於1970年,該團演出形式曾歷經傳統戲和內台時期金光戲,到了第三代團長陳皇寶,以電視木偶結合3D動畫和最新投影技術,發展出金鷹閣獨特的表演風格。該團曾於2009年進到高雄至德堂演出《魔鬼.空門》,為國內少數較早即擁有現代劇場演出經驗的布袋戲團體。

金鷹閣最大的特色在於,其所使用的電視戲偶高達110公分(將近三尺三寸),從表演技法來看,早已脫離掌中技藝的範疇;然而,電視戲偶的發展完全是因應電視螢幕的表演型態,進到劇場之後,是否能像傳統偶表現精緻細膩的擬人動作,或是能否如金光戲偶般的靈活多變,巨大化/電視化的戲偶如何在劇場裡展現特有的表演風格,不禁令人好奇。

此次演出的《蒼狼血印》,首演於2011年的高雄春天藝術節,可以說是「玉筆鈴聲世外醫」系列的新編單齣戲。「玉筆鈴聲世外醫」曾是南台灣最負盛名的金光戲人物,當年是由著名講戲先生陳明華為高雄「國興閣」的張清國編排,推出之後大受歡迎。【1】而《蒼狼血印》的故事,主要講述玉筆鈴聲受邀前往大漠的蒼狼王朝參加慶典,不料卻意外捲入王位繼承之爭。全劇在玉筆鈴聲的故事背景中虛構另一蒼狼王朝,整體仍是按「劍仙戲」的情節套路去編排,即使不熟悉玉筆鈴聲系列的觀眾,也不會在看戲時產生理解困難。

此次《蒼狼血印》的舞台使用高、低雙層平台,高平台(約一人高度)靠上舞台處,低平台(約到腰部以上高度)近舞台口,平台兩側以翼幕為界,最上舞台處則是懸掛投影布幕。值得一提的是,藉由雙層平台與投影幕三者之間的空間,成功打開演師可活動的空間,在打鬥時可以做到更為流暢、精彩的動作,而透過平台的高、低落差,在視覺上也能產生景深的效果。舞台投影除了用以場景示意外,隨著情節發展,動畫特效也能適時地跟投影結合,【2】在視覺上,製造出如同在觀看巨型螢幕的感受。

若和2011年的演出相比,最大的差異是由原本的現場樂隊(高雄市立國樂團)演奏改為錄音撥放;此外,為了特別凸顯蒙古風情,此次加入蒙族傳統樂器馬頭琴的演奏和呼麥的演唱。然而整場演出下來,滿溢的音樂情緒已然掩蓋全劇的人物情感,除了主角玉筆鈴聲出場時有專屬主題曲外,其他段落之音樂並未從戲劇情節做一整體性的考量,而僅是單一、重複的情境配樂使用(如宮廷場景、懸疑緊張、抒情、打鬥時的情境),因而容易造成聽覺上的疲乏。隨著場景轉換,音樂也被迫切得零碎、片段,且往往會先於場景出現,觀眾在不知情節發展的情況下,音樂已預告接下來的場景,此點殊為可惜。相較於撥放錄音的方式,唯一現場演奏的馬頭琴,嗚咽低鳴的曲調流盪在劇場空間裡,無疑成為全劇的亮點。

主演陳皇寶的口白清晰、流暢,在角色詮釋上五音分明,尤其難得是在第一場的宮廷戲中,為展現王朝氣勢,場上一共出場多達九名男性角色,而主演能依每個角色的人物設定,藉由語氣高低和語調速度的改變,精準演繹多達六個主要角色彼此間的對話,從中可見主演之功力。

此外,在進入到打鬥場景時,主演會適時加入旁白——此種旁白多用來描述打鬥發生的過程,或是用來描述場景氛圍,【3】這也是在電視和外台布袋戲演出時經常使用的手法。惟須思考的問題是,布袋戲中的旁白使用多是在什麼情況下出現,【4】若在劇場中使用,脫離原本的表演生態時,如何配合整體的演出風格。從當天演出的情形而言,旁白的介入反而形成一種干擾,一種強加式的告知,阻斷了觀眾的想像和感受。儘管旁白的使用也是一種語言藝術的呈現,但當下更多變成展示性的表演,而歧出於戲劇表演之外。

若從布袋戲的演變發展來看,金光戲源於傳統布袋戲的改變,電視布袋戲又是金光布袋戲的電視化,不管是傳統還是金光,甚至是電視布袋戲,都有其各自的欣賞重點與審美標準。如果細膩、精緻和擬人是傳統布袋戲的強項,靈活、百變和天馬行空是金光布袋戲的特色,那麼,當電視木偶離開電視螢幕,走進「現場」時,它需要克服和面對的會是什麼?

從金鷹閣的發展來看,其所追求的是在感官視覺上的突破,在操偶技巧上敢於嘗試創新,如劇中刺狼張弓射箭的技巧,以及界天薩滿在台上如「變臉」技巧一連換了五套衣服;或是劇中先覺對決時,戲偶刻意加長的手臂與靈活的四肢關節,可以做出各式華麗的招式動作,再結合背後的浮空投影特效(取代金光戲的飛劍、轉盤和大型戲偶道具),展現各自的絕世神功,在觀看時確實如像在看大型的電視螢幕。但就電視和劇場來說,電視木偶在螢幕上經過鏡頭的特寫、剪接,觀眾所見是被選擇、編排過的成品,而劇場裡的觀眾,則可以在演出過程中自由選擇想看什麼;也因此,整體畫面的考量和各項元素的配合顯得格外重要,【5】如此才能在劇場裡提升作品的精緻度。

可惜的是,《蒼狼血印》的劇本風格是金光戲的敘事模式,舞台表演有著濃厚的外台氣息(如打鬥時會搭配拳掌的音效和爆破彩帶),高大的電視戲偶又是朝向寫實的表演風格,而情緒滿溢的國樂團配樂取代布袋戲主演,主導整齣戲的節奏與氛圍,儘管主演口白功力精湛,卻只能是在舞台上娓娓道來的說書人。

離開螢幕的電視戲偶,在走進劇場後,是否有必要再造另一個「框」,限制自己,也限制觀眾的想像;畢竟,劇場是一個「觀看」的地方,如何回歸布袋戲表演的本質,在劇場裡建構電視戲偶與觀眾的觀演關係,重拾劇場最重要的「現場性」,仍是值得持續探索的方向。

註釋

1、團長陳皇寶在受訪時曾表示:「父親陳錦海年輕時曾向『國興閣掌中劇團』的張清國拜師學藝,學習他所創的《玉筆鈴聲一生傳》劇碼,而後陳錦海成立『金鷹閣』,仍以『玉筆鈴聲』為創作素材,……。」見〈金鷹閣掌中劇團 突破傳統〉

網址:https://www.merit-times.com/NewsPage.aspx?unid=2541(瀏覽日期:2021/06/02)。

2、如二王子在閱讀皇后書信時,便以投影方式呈現皇后的立體影像;又如鬼面具欲取「蒼狼血印」時,戲偶隱身變成動畫飛向投影的塔尖。

3、詳見陳龍廷:《臺灣布袋戲的口頭文學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頁182。

4、陳龍廷提及,布袋戲中的旁白使用,可能是受到台語老歌的啟發,或與台語默片時的辯士口頭表演有關,抑或新劇表演的語言型態影響,仍須進一步釐清。同前註,頁183。

5、例如劇中的阿體對決巴鬼愁時,兩個角色化作人形布偶,突然出現在觀眾面前,雖能製造驚喜效果,但兩人動作看似未經排練,打鬥時也僅是拉拉扯扯的配合拳掌音效,隨著燈暗而後下場。

《蒼狼血印》

演出|金鷹閣電視木偶劇團
時間|2021/05/09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小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今次為第八屆,筆者在同一場次中,觀賞了慶美園亂彈劇團新秀張雅涵主演的《洛花河》暨正明龍歌劇團新秀張燕玲主演的《韓信設窖安軍心》兩齣折子戲。
11月
12
2024
本劇可見劇團在親子劇的用心之處,以臺灣地景為故事地、融合原漢兩族的神話故事,音樂曲調以輕快帶有童謠的趣味讓聽覺性相當悅耳動聽,主演的口白方面也充分表現各個角色的特質差異
11月
11
2024
發自庶民性的市場空間表演雖未必不好,還原來自民眾純然的欣賞習慣也有道理,但總期盼能朝向精緻度更顯著的面向提升。就演出內容而言,除了延續過往擅長的《白馬風雲傳》系列連本戲之外,建議劇團應可大膽創作新的故事劇本,嘗試新的表演模式
11月
11
2024
在一個結合異國史詩、舞蹈和新馬戲的舞台上,短短的四十分鐘演出,許多元素如東南亞舞蹈特有尖頂頭飾、面具,柬埔寨的木琴、皮鼓,以及各種高難度的馬戲特技,帶給觀眾許多新奇的感受。
11月
08
2024
雖說兒童戲曲對一般長期演出大戲的戲曲演員及編創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卻是新生代戲曲演員最好發揮的場域。若前輩藝師能從幕後根據戲曲本質進行雕琢;新生代能夠從自己出發,將自身成長過程經驗,創發屬於新世代的兒童戲曲作品
11月
06
2024
過往的「人保戲」不單單是演員優異,更有當時的觀賞美學,強調欣賞演員表演;從現今角度來說,所有表演的成立不只來自演員功底,還有劇情內容與內涵如何將其支撐。
11月
06
2024
整體來看,《文判與書生》表現「歌仔戲化」吸收、重構戲文的某種手路(tshiú-lōo );亦展現劇團在民戲審美認知、戲劇架構、角色行當及唱曲技藝的掌握。這齣戲並非求笑果超越一切的「胡撇仔戲」,反而深具古路精神,有意識在貌似不羈的胡撇仔形式中極力保持穩健做派。
11月
01
2024
這樣的處理或許在某些評論者的眼中過於保守,但卻保證了音樂更為戲曲觀眾所接受。整體來看,本劇無論在主題還是形式上,仍保持了相當的「傳統味」、「戲曲味」,無庸置疑地是齣「實驗戲曲」,而非只是點綴著戲曲元素的現代劇。
10月
29
2024
關於職場上的女性,就情節來看是冠了「女」字的狀元,就表演形式來看,則是戲曲女性得要用什麼樣的身段呈現,女扮男裝的春桃/黃崇嘏又需不需要調整舉止與性別氣質。兩相對應,當代女性處境似乎並未真正遠離傳統戲曲,女性依然得時時刻刻和各種社會既定形象奮戰。
10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