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啟蒙與回歸《白鯨記》
8月
11
2016
白鯨記(影響・新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28次瀏覽
謝鴻文(專案評論人)

影響・新劇場這個在南台灣已經耕耘出一片廣袤天地的兒童劇團,首次入選台北兒童藝術節節目徵選,揮軍北上,在盛夏帶領北台灣觀眾經歷一趟海洋的想像旅程。

海洋,身為台灣的子民理應很熟悉;但長久以來,我們的海洋教育不知為何十分匱乏,我們孩子對海洋與海洋生態的認知、接觸也十分有限,更不用說擁有海洋般寬闊的世界觀,視野與胸襟狹隘如同封閉鎖國卻不自知。這些遺憾,有心的文學藝術作品,是可以慢慢累積彌補缺憾的部分。就這個意義上來說,《白鯨記》的創作,就是讓人引頸期想像海洋、探索海洋的兒童劇。

《白鯨記》的創作靈感固然來自於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的同名小說,可是經過和其他海洋文學文本的參照、虛構創作之後,有著融合達悟族飛魚傳說、太平洋鯨豚寫照的台灣本土《白鯨記》於焉誕生。

這齣戲用很精簡的三個演員,分身演繹多個角色,以故事劇場的方法為基本敘述腔調,即讓演員盡量在不應用任何道具的狀況下,純用身體一邊敘事說書同時一邊表演出台詞中指示的場景或道具,這需要演員純熟的默契演練,亦考驗觀眾的眼力與想像力。

除此之外,這齣戲也有影響•新劇場同樣擅長的偶戲與光影結合,再加上動畫投影海洋的諸多意象,輔以燈光幻變,整齣戲視覺上時而素簡白淨,時而豐饒多彩,轉變推衍出豐富有層次的視覺印象。主布景幾何的切割與彩繪呈現起初如同一座靠海岸的山脈,隨著男孩來到陌生城市走進一間陌生的雜貨店,山脈一角一轉過來,成了一間設計五彩繽紛又透著詭異氛圍的雜貨店,然後神秘的老闆出現,旋即將帶領男孩進入海洋冒險的奇幻通道。爾後這座山脈布景,也像海洋中的礁石,是方便白鯨偶和其他魚類偶在後方操作悠游的屏障舞台。換言之,場上視覺所見的一切,包括那些用塑膠袋做成的魚偶,不全然寫實,可也不是抽象難解的形式。

但是這樣的視覺圖像中,語言如何流動,如何推動故事前進,語言絕不僅僅是能不能被聽懂的問題,還包括語言本身存在的意義。在這我有點小困惑:為何每個演員在扮演不同角色時,明明用國語說得好好的,有時卻要突然冒出一兩句台語,然而那幾句話又未必是影響事件的關鍵台詞,只是口語表達而已,既然如此,說台語在這齣戲反而顯得有些刻意不自然。我知道發跡於台南的影響•新劇場也一直著力於台語戲劇的推廣,然而如果不要那麼政治正確的自我設限,似乎統一在同一種語言表達會更顯流暢;當然若非使用台語不可,也許讓某個角色全部用台語詮釋,例如男孩若全用台語就很恰當,豈不是更像道地的台灣之子?

不過,我形容故事中的男孩是台灣之子,但戲裡沒有明示,也就是說,他的身上或許流著不同國族的血液,本就像海島國家多元文化包容的象徵。或者我們可以說他就是海洋之子,所以能夠聽到漂上岸的貝殼裡傳來的海洋傳說召喚,他的靈魂彷彿被海潮牽引而去,透過男孩的經歷,我們看見他和白鯨建立的友情,目睹為復仇的船長不惜一切要捕捉白鯨,男孩以命相搏守護白鯨的勇敢情義,最後還是功敗垂成。雖然這個結局不圓滿,充滿感傷憾恨,然而隨著男孩回返現實,他卻已脫胎換骨般的深刻學習到對自然生命的尊重,感知自己有勇氣可以繼續守護海洋,催發出與海洋共生共榮的意識,這過程完全服膺神話學大師坎伯(Joseph Campbell)在《千面英雄》書中提到的神話英雄成長啟蒙歷程:先是啟程(departure),英雄受到召喚出發追尋;接著第二階段是啟蒙(initiation),英雄冒險途中會經歷無數考驗轉化;最後一階段則是回歸(return),英雄會帶著冒險旅程中得到的智慧和力量返家。

這齣戲實實在在演練了一遍坎伯的論述,男孩的啟蒙轉變,在沒有過分說教意圖的情節中顯現,誠願也是每一個走進劇場看戲的孩子聆聽海洋召喚啟蒙的開始。

《白鯨記》

演出|影響・新劇場
時間|2016/07/30 14:30
地點|台北市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三位演員功不可沒。他們雖分飾多角,卻能突破舞台的框架,靈活運用各種道具,生動演出海和捕鯨的驚心動魄,過程巧用物件引領觀眾在現實與虛構的時空交錯中進出。(楊麗卿)
10月
31
2016
利用豐富物件,真實呈現原作的某些敘述場景。對於觀看這件事,明確傳達部分告別、現實、相遇,這些屬於成長脈絡的元素,也直白地傳達著環保,與永續生態的概念。(李承曄)
10月
22
2016
本作表現簡明幹練,有效地建立起與觀眾的關係,雖然作品中不乏具有複雜性的戰爭思考,卻在最終因著北之澤與觀眾,透過「我們」的可相互替換,讓本超越了對立結構的「反戰」態度,潰散為了戰爭與和平一體雙身的矛盾之中。
1月
22
2025
儘管整體對女工生命經驗的藝術性演繹動人,但作品更多表現的是旗津受訪者對家鄉的個人情感,卻似乎難以清楚呈現以1973年「高中六號」女工沉船事件為命題的政治議程與核心辯證。這使得作品與觀眾的討論變得侷限。
1月
22
2025
若再考慮到本劇刻意將歌仔戲史點綴其中,並介紹行話等因素,真可如節目冊觀眾迴響期許般「作為推廣歌仔戲的定目劇」。無庸置疑,這是一齣好看的戲,但卻不是洪醒夫的《散戲》。
1月
20
2025
最後,羊魂人身的主角遇見羊群,羊群紛紛走避,對羊來說,牠/他是人類,即使試圖發出羊叫,牠/他也不是羊。主角親手打造了一個謊言來欺騙自己,單向的輸送帶像是不可逆的時間軸,這隻羊在黑撲撲的時光隧道裡走了許久,回頭卻已看不見原來的入口。
1月
17
2025
假設是未讀過原作的觀眾,與其說是首尾齊全的戲齣,更像是一種前導片、角色介紹一樣,讓對原作不熟或未打過照面的觀眾開始對這個戲劇產生興趣
1月
17
2025
本作的確透過精心設計的劇場調度,成功地建立起一個讓他自己很「不自由」的劇場。並以這樣的不自由,將觀演關係中可能存在的各種美學判斷,概括成了唯一一種關於真假的命題。
1月
17
2025
然而,我們多只看見「不快樂」的狀態與選擇結果,所有的內在掙扎與迂迴,卻都以「尊重理解」、「不多過問」為理由隔絕於觀眾的共情之外,使一切成為無以名狀、不可言喻的心理狀態。
1月
1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