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啟蒙與回歸《白鯨記》
8月
11
2016
白鯨記(影響・新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55次瀏覽
謝鴻文(專案評論人)

影響・新劇場這個在南台灣已經耕耘出一片廣袤天地的兒童劇團,首次入選台北兒童藝術節節目徵選,揮軍北上,在盛夏帶領北台灣觀眾經歷一趟海洋的想像旅程。

海洋,身為台灣的子民理應很熟悉;但長久以來,我們的海洋教育不知為何十分匱乏,我們孩子對海洋與海洋生態的認知、接觸也十分有限,更不用說擁有海洋般寬闊的世界觀,視野與胸襟狹隘如同封閉鎖國卻不自知。這些遺憾,有心的文學藝術作品,是可以慢慢累積彌補缺憾的部分。就這個意義上來說,《白鯨記》的創作,就是讓人引頸期想像海洋、探索海洋的兒童劇。

《白鯨記》的創作靈感固然來自於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的同名小說,可是經過和其他海洋文學文本的參照、虛構創作之後,有著融合達悟族飛魚傳說、太平洋鯨豚寫照的台灣本土《白鯨記》於焉誕生。

這齣戲用很精簡的三個演員,分身演繹多個角色,以故事劇場的方法為基本敘述腔調,即讓演員盡量在不應用任何道具的狀況下,純用身體一邊敘事說書同時一邊表演出台詞中指示的場景或道具,這需要演員純熟的默契演練,亦考驗觀眾的眼力與想像力。

除此之外,這齣戲也有影響•新劇場同樣擅長的偶戲與光影結合,再加上動畫投影海洋的諸多意象,輔以燈光幻變,整齣戲視覺上時而素簡白淨,時而豐饒多彩,轉變推衍出豐富有層次的視覺印象。主布景幾何的切割與彩繪呈現起初如同一座靠海岸的山脈,隨著男孩來到陌生城市走進一間陌生的雜貨店,山脈一角一轉過來,成了一間設計五彩繽紛又透著詭異氛圍的雜貨店,然後神秘的老闆出現,旋即將帶領男孩進入海洋冒險的奇幻通道。爾後這座山脈布景,也像海洋中的礁石,是方便白鯨偶和其他魚類偶在後方操作悠游的屏障舞台。換言之,場上視覺所見的一切,包括那些用塑膠袋做成的魚偶,不全然寫實,可也不是抽象難解的形式。

但是這樣的視覺圖像中,語言如何流動,如何推動故事前進,語言絕不僅僅是能不能被聽懂的問題,還包括語言本身存在的意義。在這我有點小困惑:為何每個演員在扮演不同角色時,明明用國語說得好好的,有時卻要突然冒出一兩句台語,然而那幾句話又未必是影響事件的關鍵台詞,只是口語表達而已,既然如此,說台語在這齣戲反而顯得有些刻意不自然。我知道發跡於台南的影響•新劇場也一直著力於台語戲劇的推廣,然而如果不要那麼政治正確的自我設限,似乎統一在同一種語言表達會更顯流暢;當然若非使用台語不可,也許讓某個角色全部用台語詮釋,例如男孩若全用台語就很恰當,豈不是更像道地的台灣之子?

不過,我形容故事中的男孩是台灣之子,但戲裡沒有明示,也就是說,他的身上或許流著不同國族的血液,本就像海島國家多元文化包容的象徵。或者我們可以說他就是海洋之子,所以能夠聽到漂上岸的貝殼裡傳來的海洋傳說召喚,他的靈魂彷彿被海潮牽引而去,透過男孩的經歷,我們看見他和白鯨建立的友情,目睹為復仇的船長不惜一切要捕捉白鯨,男孩以命相搏守護白鯨的勇敢情義,最後還是功敗垂成。雖然這個結局不圓滿,充滿感傷憾恨,然而隨著男孩回返現實,他卻已脫胎換骨般的深刻學習到對自然生命的尊重,感知自己有勇氣可以繼續守護海洋,催發出與海洋共生共榮的意識,這過程完全服膺神話學大師坎伯(Joseph Campbell)在《千面英雄》書中提到的神話英雄成長啟蒙歷程:先是啟程(departure),英雄受到召喚出發追尋;接著第二階段是啟蒙(initiation),英雄冒險途中會經歷無數考驗轉化;最後一階段則是回歸(return),英雄會帶著冒險旅程中得到的智慧和力量返家。

這齣戲實實在在演練了一遍坎伯的論述,男孩的啟蒙轉變,在沒有過分說教意圖的情節中顯現,誠願也是每一個走進劇場看戲的孩子聆聽海洋召喚啟蒙的開始。

《白鯨記》

演出|影響・新劇場
時間|2016/07/30 14:30
地點|台北市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三位演員功不可沒。他們雖分飾多角,卻能突破舞台的框架,靈活運用各種道具,生動演出海和捕鯨的驚心動魄,過程巧用物件引領觀眾在現實與虛構的時空交錯中進出。(楊麗卿)
10月
31
2016
利用豐富物件,真實呈現原作的某些敘述場景。對於觀看這件事,明確傳達部分告別、現實、相遇,這些屬於成長脈絡的元素,也直白地傳達著環保,與永續生態的概念。(李承曄)
10月
22
2016
作品演出藉由「天光」降臨、壁上開花等隱喻,試圖形容當代社會的政治景況,彷彿島內正邁向一條逐漸明朗的道路,跨越歷史的陰霾。殊不知,如今所宣揚的「自由民主」已逐漸成為一種抽象的意識形態催眠劑。
12月
26
2024
「做自己」有時聽起來就像滿街飄搖的旗幟,彷彿有種正確答案;實際也可能不過是一個個向內溝通、與外協商的中繼點,不斷累疊起來的總體。
12月
23
2024
我認為《老派日常》說的是「我」與「我們」的「日常」故事,漫遊、聆聽過程中,店主、城市行走的路人、其他觀眾等都是劇場的「敘事者」,在這種極為普通的新舊交疊的日常裡,以城市的枝微末節作為象徵,得以體會、再現人與地方的溫度情感。
12月
19
2024
此刻回想《青春》,整體抒情風格的表現突出,舞台景觀與調度流暢鮮活,可列為個人近年觀演經驗中存在感相當強烈的小劇場作品;至於「青春是什麼」,或可視其以萬花筒的繽紛剪影回應此自設命題,可惜文本內容涉及時代記憶幅員與政經變遷廣泛,整體脈絡編織手法略顯隱晦、模糊
12月
18
2024
乍看之下,舞台上徒留物件,其他劇場元素,如演員、對白與調度,全部退位,彷彿是劇場中的美學實驗,實際上是向劇場外的世界隱喻了一場由下而上的革命預演。
12月
16
2024
水的流動、直擊心靈的片段式演出,從疾病、死亡、衰老,親情陪伴的痛苦到釋然,當觀眾能夠真的走上台去感受不同位置的角色,或許才能真正跳脫自己墨守成規的觀點,在即興創作與互動體驗中感受到生命的衝擊與真實
12月
12
2024
無論是《他和她的秘密》的論壇劇場(Forum Theatre),還是《錯・季》與青少年共同參與的集體創作,皆致力於構築感性共享與對話的場域。透過戲劇過程的推進,創造出新的感知方式,促使參與者對現實困頓進行超越與重新想像。
12月
1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