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戶外的宣言——TSO露天音樂會《曾爺爺的歌劇故事》
5月
28
2020
曾爺爺的歌劇故事(臺北市立交響樂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08次瀏覽

顏采騰(專案評論人)


飽經疫情的風霜與波折,臺北市立交響樂團(以下簡稱北市交)終於以露天音樂會的形式重生了。演出當天恰逢國內連續零確診的第十日,人潮從前排的座席一路滿溢到後方草坪,臺內外都洋溢著輕鬆的氣息,彷彿一場盛大的慶典。

輕鬆而歡樂的氣息也不單歸因於疫情的緩解,更是因為有為數不少的家長偕同其孩童蒞臨演出。這場《曾爺爺的歌劇故事》本來是專屬北市學童的一系列推廣教育音樂會【1】,乃因顧及本學期疫情而取消室內演出,改為開放給一般大眾共襄盛舉的露天音樂會。我雖未能參與先前的室內演出,不過就整體呈現來看,此演出的內容與細節並未因移師戶外、觀眾年齡層擴大而有太大的改變(從主持人稱觀眾為「大朋友小朋友」時就可猜知),因此以下仍舊從「就其為推廣教育表演而言成效如何」以及其後設反省的角度探討之。

作為給孩童藝術啟蒙性質的音樂演出,主持人身兼說書、炒熱氣氛,乃至轉譯複雜音樂知識為通俗語彙等等的功能,可以說是推廣教育演出中的靈魂人物——就算音樂家演得再精彩,孩童若少了進入音樂世界的那把「鑰匙」、缺乏他人引導欣賞的角度與方式,古典音樂便會落於難以入「耳」的境地;甚至如聲樂家的美妙花腔也只會被孩童視為戲謔的尖叫,而無法進入「欣賞」的認識階段。如此看來,這次的主持人陳宜琳相當成功:她具有專業的古典音樂知識、在以輕鬆歡樂的方式介紹歌劇故事與樂團的同時,兼顧了樂器、基本音樂術語等等的精準名詞使用,帶給聽眾簡單明瞭卻也正確的知識,並以扮演「曾小妹」的方式遊走舞台的內與外,「入戲」又「出戲」,可以說這次的演出在樂音響起之前就成功了一半。

 

曾爺爺的歌劇故事(臺北市立交響樂團提供)

而若說「曾小妹」是此場演出的靈魂,則她的那位「曾爺爺」則是賦予該演出血肉與邏輯結構的、超越者一般的角色——他便是聲名響徹雲霄的歌劇導演曾道雄先生。要將免費的露天音樂演出辦得既精彩又有教育意義,當然不只是闊氣而粗野地排滿經典名曲就好。而負責此次製作的曾道雄並不會落於此般俗氣,反而在看似單純的歌劇選粹串燒中留下了許多新意:

首先是在歌劇文本的製作(production)風格上的多樣化。在開場的序曲之後,頭尾兩首莫札特《劇院經理》(W.A. Mozart: Der Schauspieldirektor)三重唱與小約翰・史特勞斯《蝙蝠》(J. Strauss II: Die Fledermaus)在衣著採用類似節慶音樂會(gala)的取向;而如《女人皆如此》(Cosi fan tutte)以及理查・史特勞斯《阿拉貝拉》(R. Strauss: Arabella)則偏向歷史主義式的古著,兼採簡易道具象徵性的場佈;而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則是奧芬巴哈《天堂與地獄》(J. Offenbach: Orphée aux enfers)的〈啊,我受不了你的琴聲!〉(Ah! C’est ainsi!)——不僅編寫了完整的中譯歌詞,導演更積極主觀地介入了文本,打破歷史時空的預設而放入了「耳機」與現代衣著等元素,並嘗試突破演員(歌者)與樂團間阻隔的牆面,和樂團首席趣味地互動著。三種模式相互連接,從節慶—傳統—現代再回到傳統—節慶,形成拱橋式的自足結構。

單純的曲序安排裡,似乎也悄悄存放著對孩童的用心與祝福:在兩段《劇院經理》後連續安排了兩首經典歌劇(《女人皆如此》和《魔笛》)的第一幕第一景,頗有祈願孩童往後能接續欣賞完全劇的意味。而《魔笛》(Die Zauberflöte)第一原本出現的大蛇(Schlange)也被換成近來火紅的充氣暴龍裝,逗得臺下的小朋友樂不可支。最後也在《蝙蝠》的第二幕大合唱時,邀請孩童們上台一齊慵懶而歡樂地共舞,帶給他們如維也納新年夜般的美好回憶。

這次的聲樂家共有十餘位,以一人參與一次重唱的比例分配。除了飾唱《女人皆如此》中費蘭多(Ferrando)的男高音,其不夠純熟的聲音與技巧使人難耐外,其餘都有一定的水準;其中以《天堂與地獄》的尤麗狄絲(Eurydice)以及《阿拉貝拉》姐妹最令人驚艷,在音色、音準上都和樂團的演奏達到高度的契合,演技亦可圈可點。在戶外場地回響混濁、樂手和歌者彼此難以相互聆聽與照應的險惡環境中,能有此般表現實在讓人驚豔不已。

《曾爺爺的歌劇故事》就其自身作為一公開的、原為孩童打造的露天音樂會,有上述的成果已然讓人滿足,但依然有許多應正視的缺失:首先最致命的,便是在擴音播送的技術與操作缺陷。我對於此一領域並不熟悉,不過就自身在國外聆聽戶外音樂會的經驗來說,《曾》一劇當天的音場、樂器間相對的音量比例都相當怪異。或許這是臺灣整體在資金、純熟度以及人才資源等等面向的根本性落差,並不能過於苛責;然而我無法為他們緩頰的是,一直到之後歌者上台,不同歌手的播送音量甚至也有頗明顯的落差。雖然能發現後方技術人員不停歇地調整,但此種情況仍舊或大或小地接連發生,不禁為他們捏把冷汗。

再來,是關於歌詞以及舞台兩側字幕的幾個敗筆。歌詞翻譯順應觀眾族群組成而有變化是稀鬆平常的事,而這次當然也針對孩童,對不適合的詞語作適當刪修。但在《女人皆如此》中卻明顯出現了嚴重的錯誤,如三重唱的最後一句「我們將對愛之神舉杯敬意」(E che brindisi replicati Far vogliamo al Dio d'amor)是費蘭多、古列摩(Gugliemo)和哲學家阿方索(Don Alfonso)的三人齊唱,字幕機卻顯示「那位哲學家是輸定啦」,明顯不可能是阿方索本人所言,相當荒謬。

而雖說在《天堂與地獄》上著力編寫中文歌詞是一樁美事,卻讓人感覺放錯了重心——《劇院經理》的三重唱明顯比《天堂與地獄》更需要翻譯,方能透顯創作者使用大量音樂術語作為歌詞的戲謔趣意。當然製作方可以聲稱「音樂術語歌詞能構成趣味,只成立於其本初原文的狀態下(如將歌詞之一的「Pian, piano, pianissimo! Pianississimo!」翻譯成「小聲、小聲、再小聲、超級小聲」,便會破壞了術語化為口語的扞格趣味)」,但這就在兒童推廣教育的大前提下陷入了兩難的困境——要不演唱中譯歌詞,使得孩童理解表面辭意但未知其旨趣;要不保留原文的戲謔,而使得未黯外文的孩童無從知悉⋯⋯,這或許是製作團隊能再思考的部分。

最後,從演出整體帶來的社會功能來看,在《曾爺爺的歌劇故事》從封閉的推廣教育音樂會轉為廣場的公共演出時,或許樂音之外一切優缺點都已自我解消,變成疫情緩解之下市民的「小確幸」;再進一步想,當這個演出的主體從「教育者」轉變為「屬於城市的樂團」時,這場演出的意義就變得很美麗了:一個屬於城市、為城市服務的交響樂團,其動態必然地和城市的脈動相互連繫。這場在都市之肺的戶外樂音,無疑形成了為臺北市所有表藝團隊高聲疾呼的廣場宣言,宣示著藝文表演或將迎來的全面復甦;而北市交也確實在數天後發布六月在國家音樂廳的演出消息,成為全台管弦樂團正式售票復演的第一聲槍響。全臺北,乃至全臺的樂迷都將度過僅能觀賞線上直播/重播的艱難時期,迎來現場樂音飄揚的「靈光」(Aura)再現。


註釋

1、詳見臺北市政府《育藝深遠——藝術教育啟蒙方案》:https://reurl.cc/NjNMkm。北市交配合辦理的歷年演出資訊請參考:https://reurl.cc/AqbrVE

《曾爺爺的歌劇故事》

演出|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張致遠(指揮)、陳宜琳(主持人)
時間|2020/05/17 19:30
地點|大安森林公園露天音樂臺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作為系列舞作的階段性觀察,除了選擇深入作品仔細剖析外,若能從產製脈絡直搗創作核心,試圖結構化作品本身,或許可以進一步聚焦當中的文化生產過程,藉此留意其間形構的「原住民性」主體思考――亦即如何與族群性和後殖民情境互相對話
10月
23
2024
音樂
228
明明導演的設定是流行文化上辨識度極高的1960年代,為什麼這樣一齣「寫實歌劇」,在視覺與戲劇上的呈現卻充滿了不寫實感?雖然國外歌手不盡完美,但要是有個聲樂指導,事情很可能就會發展得不一樣!
10月
23
2024
要帶領一組成功的大樂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控制和聲之間的平衡,讓十幾件不同的樂器,隨著節奏有默契地一起呼吸,至為關鍵。透過反覆練習、慢慢調整,尋找「對」的聲音,正是雪莉.梅里卡萊帶給「臺北DIVA爵士大樂團」最寶貴的功課。
10月
22
2024
我們要怎麼返回當初充滿活力、令人振奮的活動規模?又或者——在當前的境況、當下的這個「形式」中,我們如何重新創造出有意義的、有開創性的「內容」?如果音樂節的小規模已成必然,那麼我們如何玩轉手上有限的資源,為現代音樂重新注入活力?
10月
21
2024
在這場音樂會中清晰可見巴赫清唱劇中所存在的手法和素材上的多樣性。更能聽到音樂中存著新教聖詠曲與天主教複音音樂的作曲手法,在音樂形式上也隱含了義大利的協奏(唱)奏鳴曲中的重現段落形式(Ritornello form),以及三重奏鳴曲(Trio Sonata)中,三個聲部對位線條的處理。
10月
14
2024
此時此刻,誰能說沈默不語的凝神傾聽,就算它是最好的方式,是古典音樂唯一的欣賞方式?
10月
12
2024
北市交今年的年度歌劇自己獨挑大梁,自製的《波希米亞人》讓樂迷得以欣賞該劇的另一個版本,然而新製作最大的挑戰在於導演使否能帶領製作團隊,提出完全不同(甚至是針對在地觀眾)的獨到見解讓觀眾有不同的體驗?反之則僅限視覺上的耳目一新。
10月
11
2024
《桃花謎》並未直面同性議題,韓沖突然接受湘雲之愛意、二人互有情意之轉折讓劇情回歸傳統生旦愛情戲,實以性別霸凌議題為主體,輕輕地觸碰到同性情誼邊界。
10月
10
2024
他用他男低音特有的音色來詮釋,更能感受到旋律中所埋藏的詩意,對生命、對記憶的那種深刻的呼喊,也為今天的這些音樂中的兒女情長和生離死別,做了最好的註解。
10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