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缺席的)台北大師新秀音樂節《大師巨星音樂會》
8月
31
2023
大師巨星音樂會(TMAF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51次瀏覽

文 徐韻豐(專案評論人) 

今年台北大師星秀音樂節的室內樂音樂會,由學員與教師所組成的銅管重奏打開序幕,也是今晚唯一一組由指揮帶領的曲目,第一曲演奏的狄卡〈信號曲〉,低音聲部展現了較為優秀的音色彈性,但全團的融合性尚未調和至理想的狀態,所呈現的表現也未能帶領觀眾入勝,仍需要透過指揮史拉特金的提示,才能給予曲畢的掌聲,彷彿全場對於開場的有更石破天驚的期待。

第二曲的史特勞斯《玫瑰騎士組曲》對於筆者而言,雖然在力度收放上,團員皆展現了優秀的演奏功力,但就音樂上仍然缺乏了歌唱性還有趣味性,當音樂僅呈現單純旋律,卻少了其中的玩味時,就算音樂家演奏的作品是改編自偉大作曲家的名作,也仍然與一般的娛樂音樂差異無幾,加上重奏配合了指揮,降低了許多應被呈現的室內樂感,少了團員彼此等待,聆聽呼吸的機會,雖然呈現的結果是整齊劃一的,音樂卻也增加了一些生硬。樂手要真正進入狀況,要等到安可的柯普蘭《平凡人的號角》,展現出標準的美式絢爛而飽滿的銅管音色,在力度最高的片段,音色也猶如巨木樹立在舞台上,填滿整個音樂廳,為前兩曲的不完美扳回一城,就算是當中的小失誤也讓作品瑕不掩瑜。 

緊接在後的畢琪《長笛與弦樂四重奏的主題與變奏》自樂曲一開頭,便給聽眾一種輕卻濃的質地,雖然演奏家並非固定合作的室內樂組合,卻都是身懷絕技的武林高手,但這組高手並沒有透過音樂表現自己的技法,相互較勁,反而能聽見音樂家相當克制,不經意卻讓音樂表現出溫吞,在快板當中,音樂家也藉由自己聲部的旋律線,做出合宜的發揮,而又適時地展現優雅的氣質,令筆者印象深刻的,是長笛演奏家艾蜜莉・貝儂在快板的音樂中,仍然能夠表現出極度連音(Legato)的快吐,讓音樂在容易浮動的快板中,仍能透過演奏家的技巧,使得張力得以疊加,使音樂得以越發展越深。 

下半場開頭的莫札特《鋼琴與木管五重奏》的表現則沒能維持上半場的精彩,雖然演奏家也各個鼎鼎大名,但卻沒能夠展現理想室內樂組合的均衡,其中雙簧管演奏家戈登・杭特明顯沒能表現出其最好的狀態,這也導致音樂呈現上也顯得有些不夠乾脆,雖然音樂家們用樂句來彼此呼應,但卻沒能達到理想的層次感。年輕鋼琴家林易的演奏也能感受到當戰戰兢兢,幾位音樂家皆因此沒能完全奔放,頗為可惜聚集了如此黃金的木管重奏陣容,但將音樂家的演奏獨立來看,單簧管演奏家溫徹・富赫斯與法國號演奏家艾瑞克.洛斯基的表現還是相當出色。 

替本場音樂會收尾的穆斯托年《第二號弦樂九重奏》,則是當晚的另一亮點,卻和上半場壓軸的五重奏呈現完全不同的風貌。九位音樂家各個都火力全開,在前曲莫札特的襯托下,每位音樂家的演奏更顯得奔放自如,奔放的演奏下,音樂家也能對音樂上的細微變化更加明顯的掌握,最令筆者深刻的,是八位音樂家能共同織出一個無止盡的長樂句,卻又能盡責地控制當中關鍵的小元素,讓聽眾可以同時領略音樂的微與巨。另外慢板樂章全體緩慢地擺盪、擴張,僅八人的演奏也令筆者想起華格納歌劇《萊茵黃金》的前奏。 

台北大師星秀音樂節近幾年辦得有聲有色,無論是實質的教育意義、觀眾的注目、國際能見度,加上政府與企業鉅額的補助與贊助,均可視為表演藝術教育計劃的表率,雖然兩年前音樂節挺過了疫情,但今年卻因創辦人小提琴家林昭亮陷入Metoo風波,卻迎來了更嚴峻的打擊,「取消文化」也明顯呈現在票房上。

音樂節的官方聲明表示,林昭亮與其妻何瑞燕將不再參與未來音樂節的一切事務,音樂節也將遴選新任負責人,並且執行組織變革,以筆者有限的想像,還是認為社會大眾很難不將台北大師星秀音樂節與林昭亮劃上等號,就算今年臨陣上崗頂替了音樂節的藝術總監的是名指揮家史拉特金,但比起籌組一群頂尖音樂家齊聚一堂、讓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一同響應,匯集社會資源投注在一個音樂教育項目上,並且讓其發生在台灣,應更是數倍的難題。要使榮景依舊,讓已投注在音樂與藝術教育的資源可以不轉移至其他領域,除了是大師新秀音樂節新任執行團隊之外,也是每一位台灣音樂家須思考與努力的命題。

《大師巨星音樂會》

演出|小提琴:詹曉昀、原田幸一郎、黃欣、伊利亞.卡勒、吉田南、喬爾.斯米諾夫。中提琴:貝絲.固特曼.周、黃心芸、蔡士賢。大提琴:洪本倫、馬克.科索爾、上地彩門。低音提琴:哈洛德.霍爾.羅賓森。長笛:艾蜜莉.貝儂。雙簧管:戈登.杭特。單簧管:溫徹.富赫斯。低音管:史帝芬.保羅森。法國號:艾瑞克.洛斯基。小號:伊斯堤邦.巴塔揚。長號:肯尼斯.湯普金斯。低音號:藤田敬介。鋼琴:林易
時間|2023/08/09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作為系列舞作的階段性觀察,除了選擇深入作品仔細剖析外,若能從產製脈絡直搗創作核心,試圖結構化作品本身,或許可以進一步聚焦當中的文化生產過程,藉此留意其間形構的「原住民性」主體思考――亦即如何與族群性和後殖民情境互相對話
10月
23
2024
音樂
228
明明導演的設定是流行文化上辨識度極高的1960年代,為什麼這樣一齣「寫實歌劇」,在視覺與戲劇上的呈現卻充滿了不寫實感?雖然國外歌手不盡完美,但要是有個聲樂指導,事情很可能就會發展得不一樣!
10月
23
2024
要帶領一組成功的大樂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控制和聲之間的平衡,讓十幾件不同的樂器,隨著節奏有默契地一起呼吸,至為關鍵。透過反覆練習、慢慢調整,尋找「對」的聲音,正是雪莉.梅里卡萊帶給「臺北DIVA爵士大樂團」最寶貴的功課。
10月
22
2024
我們要怎麼返回當初充滿活力、令人振奮的活動規模?又或者——在當前的境況、當下的這個「形式」中,我們如何重新創造出有意義的、有開創性的「內容」?如果音樂節的小規模已成必然,那麼我們如何玩轉手上有限的資源,為現代音樂重新注入活力?
10月
21
2024
在這場音樂會中清晰可見巴赫清唱劇中所存在的手法和素材上的多樣性。更能聽到音樂中存著新教聖詠曲與天主教複音音樂的作曲手法,在音樂形式上也隱含了義大利的協奏(唱)奏鳴曲中的重現段落形式(Ritornello form),以及三重奏鳴曲(Trio Sonata)中,三個聲部對位線條的處理。
10月
14
2024
此時此刻,誰能說沈默不語的凝神傾聽,就算它是最好的方式,是古典音樂唯一的欣賞方式?
10月
12
2024
北市交今年的年度歌劇自己獨挑大梁,自製的《波希米亞人》讓樂迷得以欣賞該劇的另一個版本,然而新製作最大的挑戰在於導演使否能帶領製作團隊,提出完全不同(甚至是針對在地觀眾)的獨到見解讓觀眾有不同的體驗?反之則僅限視覺上的耳目一新。
10月
11
2024
《桃花謎》並未直面同性議題,韓沖突然接受湘雲之愛意、二人互有情意之轉折讓劇情回歸傳統生旦愛情戲,實以性別霸凌議題為主體,輕輕地觸碰到同性情誼邊界。
10月
10
2024
他用他男低音特有的音色來詮釋,更能感受到旋律中所埋藏的詩意,對生命、對記憶的那種深刻的呼喊,也為今天的這些音樂中的兒女情長和生離死別,做了最好的註解。
10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