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平台,創作初見面《未來式》
5月
23
2013
未來式(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74次瀏覽
戴君安(2013年度駐站評論人)

《未來式》是雯翔舞團承辦第二屆「嘉義新舞風」的新製作,由雯翔舞團提供創作平台,在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的實驗劇場,讓來自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及中國文化大學的年輕編創者、舞者以及雯翔舞團培訓的自家團員,進行了一場宛若三校舞蹈研究生作品的匯演。在這三段舞蹈創作展演中,也都加入了絢麗耀眼的多媒體動畫設計,使得整場演出儼然成為身體與科技的對應與較量,真正是令人目不暇給,極端挑戰視覺感官的能受度。

第一段作品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研究生莫天昀及李偉豪編創,以〈死前的開場白〉、〈創生〉、〈棲〉及〈Become extinct〉串連而成,描繪在生老滅絕的歷程中,科技對生命的貢獻與宰制。開場與結束時的寂靜狀態發揮頭尾呼應的效果,而每一個小節中都可見受到既定形式擺布的畫面,尤其甚多芭蕾動作的組合與再造,使得場面更加顯得突兀,似乎暗喻部分舞蹈人受到過多系統教學支配所致的僵化態勢。李子荃與蔡秉樺設計的多媒體動畫強化了主題概念,但也搶盡了光采,在一些小節中頗有動畫為主舞蹈為輔的氣勢。

第二段〈看見‧撼‧界〉由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的研究生李光曄與趙敦毅引領舞者們共同編創,從滑手機的簡易符號逐漸進入充滿炫技式的動作堆疊,再以五光十色的動畫介入陷身框架之中的軀體,闡述諸多被自身發明的科技操控的人群現象。這一段的舞者都是身懷絕技,但是肢體呈現卻仍保留太多慣見形式,雖然企圖帶入民俗技藝的工法,但在段落銜接上仍須再細膩修整。例如:其中一段將兩頭綁著瓶狀物的繩子如流星錘般揮舞,雖然技法俐落,但是嵌入得甚為牽強,尤其緊接其後又出現滑手機的動作,更顯得前後銜接的倉促與突兀。

第三段是中國文化大學的研究生李謹伶編創的與主題同名作品〈未來式〉,她是雯翔舞團的駐團教師,因此這段作品即以雯翔舞團的團員為主要舞者,雖然其中幾位顯得有點稚嫩,但可見深具未來發展的潛力。在全場的三段創作中,這一段是最勇於嘗試新動作語彙的作品,雖然仍不免出現常見的技巧動作和隊形安排,如:中央直線排列以卡農(canon)執行動作或加速執行動作後再回原隊形等,都是在各種舞蹈作品中常見的模式。但這些常見模式尚不足以破壞整個作品的張力,動畫的運用也能適切的表達舞作的意涵,例如:橫塊狀與豎塊狀的光影襯托行進於中的舞者們,彰顯他們茫然地尋找方向、一幕幕類似經典電動遊戲「小蜜蜂」行走的軌道圖,陪襯出舞者們所呈現的庸庸碌碌的人們等,都有助於讓這個作品反映跳脫不出科技需求的當代或未來生活。

整體看來,《未來式》的確表達了「嘉義新舞風」亟欲突破舊式窠臼的企圖心,但是或許過於企求一步到位,致使每一段舞作的外加元素都過於繁雜,如能試著將諸多情節再簡化,應可使作品的呈現更為精緻。最大的缺憾是在節目開演後的二、三十分鐘內,即使演出正在進行中,仍不斷有觀眾進場、找座位,尤其當音樂靜止時,更放大了這些干擾的強度。在這場館與造景設計典雅怡人的表演藝術中心,如欲讓觀賞演出的質感也能達到同等高度,對於遲到入場者的控管顯然是亟需改善之處。

《未來式》

演出|雯翔舞團
時間|2013/05/18  19:30
地點|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10月
09
2024
這個台灣原創的舞劇中,卻可以看見多種元素的肢體語彙,包含現代、民族、芭蕾,甚至是佛朗明哥舞。從劇中對於歷史脈絡下的故事與舞台美學風格的專業運用,可以感受到台灣柔軟包容的文化特色,是一個結合各種專業才能,並融合呈現的表演藝術。
10月
09
2024
於是乎《我.我們》第二部曲也一如首部曲般,意味著全新的布拉瑞揚舞團正在萌芽,同時尋覓到了一個獨立的中心點,而不單僅是繼承,以及向傳統學習。他們開始進一步發展、定義此時此刻的當代原民文化,對筆者而言,更點出了新的演化與反思:這樣「原住民」嗎?
10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