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諒我不明白你的悲傷《解離》
5月
22
2023
解離(創劇團提供/攝影蔡尹浩)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650次瀏覽

文 丁家偉(表演藝術工作者/臺大戲劇所研究生)

解離(dissociation)意指心理學中,患者因遭遇極大壓力或重大創傷之後, 所產生記憶、自我意識、認知等功能的崩解。其病狀可能造成失憶、妄想、錯置、取消等多種的心理防衛機制。本次演出為劇作家陳建成於第二十二屆台北文學獎的評審獎作品,由湯京哲執導、創劇團製作的演出。《解離》一戲並沒有明確的線性敘事架構,而是依場次各自迥異的、斷裂的、想像的、虛構的場景拼湊而成。《解離》的文本試圖回應其相對結構名詞意義的同時,並沒有因此受限於病理學的脈絡,而是展現了另一種更為廣泛的、對於創傷的人文關懷與社會測繪。

有別於布萊希特的暴露設備、歌隊敘事等舞台疏離手法,導演湯京哲整合了對於柏拉圖〈理想國〉中地穴寓言想像的舞台設計,透過取消表演、雙面舞台、物件、煙霧和水平燈光設計等巧思,成功阻斷習慣自我投射的觀演習慣;與此同時,光與影二元卻共存的舞台調度,也恢復了實驗劇場早被遺忘的實驗性。


解離(創劇團提供/攝影蔡尹浩)


解離(創劇團提供/攝影蔡尹浩)

關於前述中取消表演的手法,指導演以去戲劇化(de-dramatize)為主軸,限定演員的演出只有音量與質地上的差異,再加上遮蓋臉部表情的面紗頭罩,迫使角色、肢體、情緒和語言文本交錯悖離。在語言文本被孤立之後,反倒能讓觀眾更清楚感受到文本中角色之間的權力政治、暴力壓迫和孤獨失落,也一反「解離」一詞原有的混亂(chaos)的標籤與刻板印象,在編導演一致性的創作中提煉出一種更為精神純淨的陌生質地——你看見了光,也無法忽視另一面的暗,當創作者取消表演之後,我們才能看見表演的主體;當我們不再依循著情感投射的觀演本能之後,才能感受某種到解離患者的片面真實;當創作者剪斷了線性時間軸,我們才能夠體驗創傷經驗的並置和時空的壓縮。

欣賞完《解離》演出之後,筆者便立刻搜尋資料,除了閱讀文本和相關理論之爬梳整理外,也參閱了台北文學獎的評審決議紀錄。首先關於文本創作中應用的技巧與結構來看,《解離》巧妙的運用方言與信仰來形塑某一個受壓迫的族群認同,唯空間背景選擇了龍山寺這個太過特定場域和文化限制之舉,稍嫌拉低文本架構之格局的狀況外,關於威權創傷記憶的敘事、醫生於診療過程中心態與行為之轉變、離散(disspora)敘事【1】等創作技巧之揉合,對於歷史真相缺席的描繪——解構敘事的同時並未奪取話語權的主體,而是進行了類似傅柯知識考古學的歷史呈述,描繪創傷但不獨佔任何政治位階,實為創作者對於非反身經驗的謙遜與尊重,不同場景、不同文體的書寫與拼貼,也足以展現劇作家對於創作、文字語言及體現人文思想的掌握,嫻熟於心。

然而,在閱讀文學獎決議紀錄時,筆者更驚訝於評審們對於「文學獎文本」的保守性觀點。如鍾明德老師(以下引言簡稱鍾)和耿一偉(以下引言簡稱耿)老師在第一階段投票時之評論:

鍾:「首先,這部作品有點在玩弄形式,超過它真正的關懷。再者,文字水準不夠,好像在模仿某些文體。第三,編劇技巧粗糙,導演指定女性,是一種橋段形式。整體來講,沒有把我帶進『女子』這個角色 的內心世界,無法認同。」耿:「舞臺上創造另外一個語言,對這部戲沒有核心功能,只是噱頭,在執行上也會有問題,如果沒有打字幕, 會過不去。 我寧願它使用另一種真的存在只有少數人聽得懂的語言。 例如, 我們或許聽不懂俄語,但因為是真實的語言,觀眾會感受到真實性。語言是戲劇重要的核心,但角色溝通時,語言沒有被展現。表演性比較強,但只是使用語言,跟解離沒有真正關聯。」——第二十二屆臺北文學獎舞臺劇本決審會議紀錄【2】

筆者認為,評審們過度拘泥於某些性別政治正確的窠臼以及忽略語言之於民族認同的形塑功能,當然也低估了戲劇文本所蘊涵的創作空間與創傷經驗的歷史縱深及其能被解構與再詮釋性,更甚者,若要做另一種極端激進的批判時,筆者會懷疑缺乏社會人文關懷的,究竟是劇作家還是評審?

倘若創作、評論、評審、觀眾都只是借題發揮的炫技或展現某種既得利益者的假慈悲;倘若劇場只為了服膺於某種特定的藝術價值或思想形構,進而否定或忽略創作的脈絡與少數族裔的歷史經驗,那也許這個社會的本質對於多元史觀的呈述和相對少數的個體或集體的認知及存有,仍舊不適合生存。【3】

註釋

1、中文世界的論者曾借用猶太人的「離散」(diaspora) 典故來論述從中國散布到世界各地如歐美、東南亞等地的華人移民族群及其 後代,賦予這些離散主體一個自我發聲的特殊位置。對李有成來說,離散提 供了寬廣的批判空間,讓我們思考後殖民與全球化時代環繞著與國族國家、 文化認同、公民權等類別所開展的各種議題。——張光達。〈(後)離散敘事、文化認同及身分定位的難題:當代馬華詩人的南洋書寫〉。《華語語系與南洋書寫:臺灣與星馬華文文學及文化論集》漢學研究中心叢刊 論著類第15種,頁97,台北: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2018。

2、第二十二屆臺北文學獎舞臺劇本決審會議紀錄,頁14。——網路資料:臺北文學獎頁面 https://culture.gov.taipei/News_Content_Pic.aspx?n=9DE5196F1B989855&s=9EF746A8774888B3 (2023年5月16日檢索)

3、本評論之標題引用自〈那我懂你意思了〉樂團於2012年創作專輯之名稱。

《解離》

演出|創劇團
時間|2023/05/13 19:30
地點|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解離》是一個真誠而不「討好」的作品,對觀眾而言,既是情感的考驗,亦是理性的挑戰,既是私密的傾訴,亦是公共的對話,在表演者與觀看者的共同體驗中,印證了劇場兼具的公共性與私密性,也就是劇場的價值。
5月
29
2023
《換/幻妻》並不停留在性別政治的寫實性,而是透過表演、舞台調度,讓三人的情感關係透過台南-曼谷的經濟位置,以及失智症所召喚出的記憶混亂,讓情感不只是一種感性要素,而是烏托邦瓦解後的餘燼能量。
3月
31
2025
在許正平的劇本結構安排以及導演童詠瑋的表演身體調度下,形成多向式辯證的複合文本:真實經驗與意識虛幻的交雜,無法抑制的慾望蔓生連結至面面俱到的家庭上下與婚姻內外,以及同性戀菁英是否適用於被壓迫的話語,甚至是該如何照顧媽寶般備受呵護、予取予求的臺灣
3月
28
2025
我們雖注意到了本劇那些調度上的冗餘,但也唯有面對這份不完美,挑戰這條遠路,才不至於讓那些文本的衍繹、姿態的寓意,乃至於尚待凝聚的組織與批判,全都失落在比曼谷、比幻想都更遠的遠處。
3月
27
2025
因為當代影音媒體的先進普及,年輕世代對聲音的豐富表現性,確實有勝過前輩世代的敏感,選擇音樂劇形式,表達個人對生命課題的反思,對社會議題的探究,似乎不言自明,但在熱鬧的歌舞過後,熾熱的情緒冷卻之後,現實挫敗的苦澀味道,是否也會隨著消逝?夢想之地,是否能離我們更近一些?
3月
20
2025
與其溫馴地順著指引,去組裝我們自己版本的歐洲史,倒不如思考:為何本劇如此執迷於客觀的歷史與純粹的美學?淬鍊歐洲史的諸多概念與命題,就能自然而然地成為亞洲史的命題嗎?
3月
20
2025
若說「有真與有真」同名同姓有其心理分析之暗示,戲一開場倒是開宗明義點出心理治療的場景設定。兩位有真實際上是以三十多歲的年紀換上國中制服,回溯國中時期之記憶。換句話說,兩人是以成人身分,重新面對帶著創傷走到青春期的自己——再度呼應此劇重點並非性侵事件本身,而是受傷的人生如何繼續向前。
3月
20
2025
以笑話形式呈現的這段劇情,其實正直指了本齣戲劇的主題:也就是關於「相信與否」的哲思。或許,人們只是需要相信(信仰)才能生存下去,事實真偽未必是最重要的存在。
3月
15
2025
這次龐大艱鉅的跨國合作任務,難掩將原生脈絡硬生生移植於台灣官方場館的文化不適應症,但最終仍皆大歡喜地滿足觀眾登台慾望。但當我在台下看著似曾相識的「觀眾飆舞」橋段時,已不確定自己是在看小事製作還是街頭現實(Rualité)的節目。
2月
2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