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與人類的距離《人類黑區》
11月
27
2019
人類黑區(國家兩廳院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24次瀏覽

陳以恆(高中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學生)


一當代舞團創立者蘇文琪最新作品《人類黑區》(Anthuropic Shadow)由兩廳院和法國鳳凰劇院合作之「開動計畫(KAIDONG PROJECT)」共同促成。一踏入實驗劇場空間,會看見狹長而排數不多(約四排)的觀眾席,接近第一排前的走道地面並擺放著地燈,有工作人員指引著以免誤觸。幽深的舞台地面鋪滿了材質貌似塑膠大垃圾袋的黑色膠膜,在昏暗的空間中,其上仍依稀可見微微的反光。

而這全長約六十分鐘無中場休息的演出,也在一片昏暗之中開場,只見兩位舞者(三東琉璃、Danang Pamungkas)以不尋常、不像人類所熟悉的姿態現身,他們彼此接近、纏綿似結合為一體,後又變異,分開,動靜中扭曲而優雅,支力點可能是肩膀、頭部,由各細微而特殊的部位觸動,晦暗之動作再搭配燈光(從開演前進場即是)長時間的昏暗,讓觀眾彷彿完全浸在異境時空之中。卻反而也使我們得以聚焦,凝視這一片靜謐得讓人屏息地廢墟景象。

最令我難忘的是某一刻舞者(也許所隱喻的並非「舞者」)放鬆地躺在那堆緩慢鼓起、膨脹,又萎縮的黑色膠膜上時,彷彿與一片廢墟共依共存,竟讓我有點荒謬的感動。而當這些裝置介入愈多時,聲音也從好似海浪、工業機器、合成器、噪音般的層層推進著,與那藍、綠、紅為主的燈光,以及眩光、投影、煙霧,帶出一個末世般的荒蕪場景,就像是未知的未來,卻也與現在的世界有所反映連結。使人感知到對那些被人類破壞,或人類根本無法掌控的世界,進而反思與探索。

編舞家蘇文琪以一貫擅長的新媒體與科技藝術結合身體,相當細緻且有層次。然而這並不是她的《彩虹三部曲》系列,而算是另一個分支。對她來說,因為這是一個更迫切的議題。我欣賞這樣的理念。但也就此需要提出疑問,關於創作者所站的位置、切入的角度,令我較難以捉摸;從作品營造的時空、場景及舞者「非人類」的姿態,乃至從演後座談,我們知道《人類黑區》意圖以「非人類的觀點出發」。但是那去模擬「非人類」的畢竟仍是「人類」,且終歸還是回到「人類」身上。因此,所謂「非人類」的究竟是什麼?會不會對「人類」而言最未知的便是人類本身呢?

又,「人類」與「非人類」之間的(應不會是二分法)又是些什麼?——我想是未知。可就現實層面而言,人類實際面臨的「未知/黑區」也太多。就像自詡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對於這世界、生態造成的傷害,卻也是萬物之最。那範圍太廣,以致於這題目十分廣泛。雖不能說是空泛,但實在有點「距離」。想想距離也許是因為,「藝術」和「科學」本身存在著很微妙的關係,更微妙的是,對於平時不太接觸的普羅大眾,它們的共通處可能為:都是非常有距離的事!

而我恰恰認為《人類黑區》的寶貴也正是其帶觀眾關注「藝術」、「科學」、「生存」、「生態」之間的關係。然推測創作的理念如欲打破距離、展開對話,該呈現手法與一切內容的鋪排、選擇,便是極為重要的。從節目單「節目介紹」的文字中,可以抓出「如何將人類尺度轉換為別種尺度」、「而這個生命自然是跳脫人類生命,希冀進入更為宏觀與細部的集體生命史。」【1】是藝術家主要的創作意圖。然而卻也感到這樣的文字有點距離——至少對於並非從事、有興趣於這兩領域的觀眾而言應是如此。我也不太理解的是「既然我們身處末日的廢墟之中,何妨從廢墟裡重尋述說多元物種與多元文化生命的敘事」【2】這句話是從什麼角度出發呢?確定我們「已經」身處廢墟了嗎?確定身處廢墟還會去重尋述說多元物種、文化生命故事嗎?

演出結束,不知為何忽地發現身體莫名不適、微頭痛(因為密閉空間裡一些炫光煙霧嗎?還是情節及其抽象?抑或與演出無關?)當閉目思索搜索腦內關鍵字,只記得那些材質、那片黑暗景象。我其實感到一片空虛與茫然。但能夠讓觀眾(我個人)除了心情以外,身體也不太舒服,其實也欣然它達到了效果:至少讓我並非不痛不癢。然而這種成功,要如何不僅在科技與藝術的表現上,更多的是在與我們切身的生活造成影響呢?何以現實生活中明明切身相關,多數人還是可以事不關己、我行我素呢?

以這個角度來說,對《人類黑區》演出(更準確地來說是它所拋出來的)實在抱持個問號。然而那或許不是創作者的責任,而是本來我們全人類所需要面對的。忍不住想起Rachel Carson所述:「任何一個文明,是否能摧殘生物而不致毀滅自己?能否不失去被稱為文明的權利?」

演出很快落幕了,觀眾很快離開劇場回到現實庸碌的塵世中。關於我們以為距離遙遠所以漠不關心的、關於人類持續導致的種種現象及大哉問,能否會有落幕的一天呢?本來還悲哀地想,或許沒有啊!難道藝術能做些什麼.......。而演出結束時隔一星期多,北藝大博班實驗室有場「藝術,在二十一世紀能做什麼?」的講堂,圓桌論壇時與談者林宏璋教授提出反問「藝術,在二十一世紀不能做什麼?」,頓時我豁然開朗,或許正是因為現實社會太多問題,所以藝術更有其存在的價值與必要。這也是《人類黑區》的意義,並非旨要很容易懂、要揭發我們所不知道的事、要改變觀眾。而是作為一個探索,一個發聲。聆不聆聽,恐怕沒有人能替他人決定。(不過作為一個人,多麽希望自己聽進去了。)

2014年法國中學哲學會考有個耐人尋味的文組試題「藝術家是其作品的主宰嗎?」,不妨也可延伸再換個角度:「人類所能主宰的究竟是什麼呢?」這或許是值得創作者、以及更多是身為觀眾、人類的我們思索的問題。


註釋

1、「」引用來自節目單「節目介紹」共同創作研究周伶芝所撰寫之「關於《人類黑區》」。詳見線上節目單https://accessible.npac-ntch.org/zh/programs/doc-1563247833854636(觀眾拿到的紙本節目單僅摘錄部分而非全文)

2、同註1

3、瑞秋・卡森。生於1907年5月27日美國賓夕法尼亞州 海洋生物學家,其著作《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引發了美國以至於全世界的環境保護事業。

《人類黑區》

演出|一當代舞團、三東琉璃、Danang Pamungkas
時間|2019/10/20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這一進一退之間,觀眾是否已經被迫在星球表層的不同「層次(layer)」之間做了轉換而不自知?不然我們如何解釋兩位舞者的身形規模,及其相對於星球表層地景的狀態,竟然仿若「神人(Homo Deus)」之屬?如果真的如此,那麼到底是什麼樣的力量帶領觀眾的思考與感知在不同的層次間轉換?(王柏偉)
10月
25
2019
亮場中,狹方形的舞台走進兩位舞者望向單面開口的觀眾席,身著無袖連身白衣寬褲。燈暗,聲響低聲漫入,鋪覆黑色膠膜的地面爍爍反光,兩位舞者相對俯身,攬腰跪膝結為一座堅石。
10月
25
2019
透過現代社會的視野進行挪用與重新賦予意象涵義的作品,不只是對傳統藝能的技藝層面的反思,也是同時對於演出者自身,甚至是透過演出意象──蹺鞋的束縛、黑子的性格等要素,以身體來回應社會。
4月
23
2025
那麼從「我」的殊異到「我們」的共性,是否也是編舞家在勇於追求個人風格之後,回轉族群光譜的必然路徑?於是儘管整體而言,《我們2》仍提不出一套洞悉自身文化的編舞語彙,並大量仰賴量聲光元素堆砌的「自我異國情調化」
4月
22
2025
對於無法即刻辨識的內容,筆者不斷地回想前一個畫面,重新檢視自己是否錯過了什麼——這樣的觀看狀態,更使筆者意識到:當我們渴望從當下中捕捉意義時,也正是我們被排除在「當下」之外的時刻。
4月
17
2025
不是所有場地都會說話,但舞者的身體常常能指出空間的沉默之處,或者還未被命名的裂縫。不是所有觀眾都能準備好進入場域,但身體感知會先抵達。
4月
16
2025
舞作成功地將舞台裝置轉化為可變動的地景,使身體成為穿梭於宇宙場域中的移動載體,並透過聲音與視覺的交織,形塑出一種超越傳統劇場框架的沉浸式觀演經驗。
4月
11
2025
發生於日常生活中的舞蹈,是否不乏可以因為舞者的某種非日常表現形式、於日常環境的各種移動手法,包括動用舞者身體能力的各種肢體動作創意表達,有機會將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慣性見聞經驗予以移動(翻轉)了呢?
4月
02
2025
素人出身的黃碩德不受限的創意,與科班生林衣翎的舞蹈專業,背景迥異、創意與技術相輔相成,才碰撞出《神聖爆胎》這齣奇特的作品;僅管作品仍在實驗階段,但作品廣涵的文化、社會層面值得繼續開發,未來發展可期。
3月
1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