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動的儀式性意義《音楽よ回れ!!海外ツアー〜ゆるめるモ!の曲を台湾にもデリバるモ!》
7月
20
2018
ゆるめるモ!宣傳照(ゆるめるモ!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27次瀏覽
馮祥瑀(專案評論人)

ゆるめるモ!(You’ll melt more!)是一支在2012年組成的日本女子團體,本次在PIPE Live House(以下簡稱PIPE)的「音楽よ回れ!!海外ツアー〜ゆるめるモ!の曲を台湾にもデリバるモ!」演出,已是繼2016、2017年後連續第三年來台灣演唱。即便只剩下四位成員,他們的演出仍然是一場神聖、快樂的宗教儀式,供人脫離日常現實生活,讚美在我們所嚮往的完美世界:「萌」。

這樣的演出讓我想起,日本漫畫《聖哥傳》的作者中村光曾在漫畫中以一場演唱會為題,開了個微小但貼切的玩笑:只要具備信眾、偶像、儀式三者,便能被視為宗教。觀眾、音響人員、場館負責人,乃至票口、販賣周邊商品的人員,都是構成音樂表演的儀式性意義的一部份。這不和宗教儀式一樣,有神、有神職人員、有經文、有信徒嗎?

整場儀式可以說從我在台大水源校區旁的人行道上看見那皮(四位成員中的一員)奔跑就開始了。那奔跑中的粉紅色可愛身影,就是「神」存在的最好證明。那皮對於許多信仰並崇拜萌文化的信徒而言,就像是「神」一般的存在。她之所以為「神」,並不是因為她高高在上,而是倘若我們將樂迷與萌文化之間的關係,看作是宗教中信徒與信仰之間的關係的話,那麼那皮本身的存在對於樂迷來說,就具備宗教意義。而只要「神」能夠讓人們再次體驗到自己所信奉的價值,那麼神也可以不作為一種至上的存在。但是在ゆるめるモ!的演出中,表演者既是至高無上的,也同時是可以親近的。再者,PIPE本身所處的地點,與熱鬧繁華的公館稍有距離,在前往PIPE的路途中,更有種前往神社時的區隔意味。當神聖與世俗的界線被區隔開來,儀式的過渡特質就容易被彰顯出來。在走進遺世而獨立的PIPE,區隔自己人與他者的秘密宗教集會意味就更濃厚了。

長達九十多分鐘的演出,不僅僅是一場偶像與粉絲之間的心靈交流,更是確認自己的身份、探索並且慶祝自我認同與歸屬的一場儀式。燈暗,前奏響起,虔誠的信徒們有如內建般精準沒有猶豫地打起充滿愛的code【1】,神來了。四位分別代表著紅、藍、白、紫色的神,不甚標準但是絕對完美地說:『你好!Taiwan~~』神諭在此,來臨聖迎。

為了讓陌生的個體們找到彼此的共同點,儀式藉由集體行動來幫助個體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而儀式本來就不只為了資深虔誠的信徒而存在,也是為了讓不甚熟悉、但心存嚮往的新信徒們能以身體感受神意。沒穿著團T的我形單影隻,望著身邊週遭裝備齊全的信徒們,不禁自慚形穢。別人做得到如此虔誠,為什麼自己做不到?又望向另一處,有個人看似剛下班,另一個穿得像OL(office lady),呼,也有人跟我一樣半調子,神應該不會怪罪於我吧?但是再多的揣測,面對在耳機裡流轉過千百回的聲音時,只是杞人憂天罷了。來看偶像,雖然不及格地打著code,但隨著偶像的舞蹈抓到一點端倪,也是再基本不過的事情了。這裡要拍三拍,那裡要擺手,再來要唱Nanana~【2】,身體就是這樣記起來了每一個音樂的瞬間。當全場搭著肩一起唱,或是舉止劃一地擺著手,比著yeah。在那個瞬間裡我們是一體的,我們是為了榮耀偶像而來的一體。肢體語言以及行動參與遠遠比熟記歌詞、曲式以及和聲來得更讓人能深入了解音樂的意義。

如果說音樂是儀式,那麼音樂就不可能只是一種具象物件,而是一種抽象存在的動作以及過程。就如同儀式一般,一個正在進行且涉及音樂的事件裡所發生的種種都可以被稱為音樂,因此音樂絕不僅僅是樂譜和文字這麼僵固且具體的簡單存在而已。音樂是一個動作、一個行為、更是一個過程(process),而人們的樂動(musicking)不僅僅包含欣賞、聆聽、演出行為,更是確認、探索並且慶祝自我認同與歸屬的過程。如此一來,音樂就絕對不是樂譜和文字等具象物可以替代來表述的。雖然我們可以把〈逃げろ〉、〈Only You、Idolアイドル〉、〈ミュージック 3〉以及〈4分で終わっちまうよね〉等歌曲比喻為經文,其透過演唱向信徒傳達教義,但所有參與過演唱會的人都心知肚明,音樂的意義絕不是只有透過歌詞來傳遞意義。五感、心跳、呼吸以及身體的每一處,都能接收當下處於音樂之中所感受到的意義。

或許這就是為什麼許多從演唱會回來的人們,很難具體且有條理地描述演出過程所感受到的一切的原因,因為樂迷們所接收到的資訊從來不只有透過文字而來。否則,那皮就不會說,雖然語言不通,但他們希望能夠以音樂來傳達自己想說的這種話了,不是嗎?當我們了解到表演並不只是一連串經過組織的聲音呈現在我們眼前時,我們才會理解到那些在演出時許多直擊心靈的瞬間為何發生,我們才會了解到音樂為何能夠感動我們。因此,表演並不只是表演而已,更包含了多元複雜意義之間的網絡關係以及人們內心最真切的嚮往。總而言之,這才不只是一場演唱會呢!SONG!臭豆腐【3】!

註釋

1、這裡指稱樂迷在台下回應表演者的手勢以及動作,這種動作有時來自於作品中的編舞,有時則是一種表演者與樂迷聽眾之間的暗語,主要用於表演時兩者之間的互動。

2、這裡指的是歌曲間奏的聲詞演唱

3、兩者為演出時,ゆるめるモ!問台下觀眾開心的中文怎麼說以及台灣什麼最好吃,台下觀眾的回答。這樣的回答對於有參與的樂迷來說,就像是信徒才會懂的秘密集會儀式中的特殊符碼。

《音楽よ回れ!!海外ツアー〜ゆるめるモ!の曲を台湾にもデリバるモ!》

演出|ゆるめるモ!
時間|2018/07/02 20:30
地點|PIPE Live House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單就《空城故事(第一篇)》與《亞穩態》、《晶影(二)》的創作手法,使筆者感受作曲家盧長劍的特別之處——如果多數作曲家的創作如同畫家一般,以音符做為顏料,將繆思在畫布上從無到有地呈現、發展,最後產出的畫面讓觀眾感知,以進入創作者想表達的世界;那盧長劍則更像是一位攝影藝術家,以音符代替相紙與藥水,選用一個特定的視角取景,呈現一個實際的場景或是已存在的現象。
4月
22
2024
所以,我們該如何評價他現今的演奏詮釋?筆者私以為,歷時性地看,從他十餘年前以大賽出道至今,他其實恰好形成了漸進式的變化:從一個圓融和諧、路徑一致的俄國學派鋼琴家,成為面向廣大聽眾、挖掘自身吸引力的「明星獨奏家」。
4月
22
2024
演奏者精心設計了樂曲的開頭,結尾自然也不會遜色;飛快的思緒在〈快速舞蹈〉( “Sebes” )層層堆砌,達到終點時,所有人的急促呼吸終於得到了舒緩,果斷而清晰的結尾彷彿軟木塞自香檳瓶噴飛的瞬間,清新、輕盈的氣息隨之呼出,像是三人同時舉杯相碰:「成功了!」
4月
18
2024
這個新的感知形式,從被動接收到主動組裝的變化,其實也是數位藝術的主要特徵之一。數位媒介向來有利於重複、剪貼、混音等行為(技術上或比喻上皆然),讓音樂作品變成了短暫(transitory)且循環(circulatory)的存在,形成一種不斷變動的感知經驗。有些學者也稱此為「機械複製」(mechanical reproduction)到「數位再製」(digital re-production)時代的藝術演進,是數位技術之於欣賞者/參與者的賦權。
4月
12
2024
雖然缺乏視覺與肢體「實質的互動」,憑著聲音的方向、特質給予訊號的方式並非所有人能馬上理解。但妥善規劃層次分佈,凸顯夥伴作為主體的演奏技巧,不受他人影響成為團隊中穩定的存在,正是鋼琴家仔細聆聽音樂本身,以及信賴合作者所做的抉擇。
4月
08
2024
如同本劇的英文標題《Or/And》,演出從第一景作曲家即自問出「或」與「和」的難題,隨著劇情推演,也道出我們時常用「或」來區分身份,但選擇這樣認同的人,其實同時也兼具著其他的身份或是立場,但「和」反而能將各種身份連結,這或許才是人生的普遍現象。劇情以排灣族的祭典、休士頓的示威遊行來說明作曲家的發現、用與女兒的對話來凸顯自己在說明時的矛盾。
4月
08
2024
第四樂章的開頭,在三個樂章的主題動機反覆出現後,低音弦樂示範了理想的弱音演奏,小聲卻毫不壓抑,可以明顯感受到樂器演奏的音色,皆由團員的身體核心出發,並能游刃有餘地控制變化音樂的方向感,而轉而進入歡樂頌主題的齊奏。
4月
04
2024
然而《給女兒的話》創作者卻是從親子關係、身分認同、社會正義議題進入,個人的思維與情感導致思維逆反理性邏輯運算法則,並且藉此找出一切掙扎衝突的解方——主角身為一位母親,擁有臺灣的血統,也長期居住生活在美國波士頓,最後捨棄兼顧的or、選擇堅持自己的and立場。
4月
02
2024
常見的音像藝術(Audio-Visual Art)展演形式,在於聽覺與視覺的交互作用,展演過程透過科技訊號的資料轉換、以及具即時運算特性讓視聽合一,多數的作品中,這兩者是無法被個別分割的創作共同體,聲音與影像彼此參照交互轉換的連動,得以構成音像雕塑的整體。
4月
0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