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執念與夢想《再一次,夢想》
11月
27
2019
再一次,夢想(刺點創作工坊提供/攝影王少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34次瀏覽
林煒盛(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跨領域學系碩士)

刺點創作工坊在2019年重製了兩個重要且具代表性的作品;最歡樂爆笑的《幕後傳奇─苦魯人生3.0》以及最溫馨動人的《再一次,夢想》。這兩個風格截然不同的作品,前者是瘋狂且無俚頭,後者則較哀傷但不絕望;兩者的故事氛圍迥異,可以看出導演高天恒不只有對音樂劇的熱情,也彰顯對故事創作的多元性與細膩獨特的眼光。

《再一次,夢想》的故事描述一對四處遷居的母子,在一個偶然的機遇承租了一戶藝術家屋主的房子。剛搬進住處還在整理的階段,屋裡四處可見原屋主喬伊(高華麗飾)陳設在牆上、櫃子、柱子等處的畫作,明顯可知喬伊並沒有過多的整理就把住處匆忙地出租出去。單親媽媽淑美(張仰瑄飾)與懷有音樂夢的兒子偉杰(周家寬飾)關係雖緊密,但總有那麼一點無形的魔鬼夾雜在兩人之間,不時阻礙彼此的溝通。偉杰的夢想是創作音樂,成為搖滾巨星;淑美的夢想是期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找到穩定的工作,安分渡過一生。淑美一邊煩惱兒子的前程,另一邊整頓新家,就在她蠟燭兩頭燒之際,無意間地翻到一本喬伊的畫冊,意外與古靈精怪的女孩靈魂艾瑪(張稜飾)相遇,展開人鬼殊途卻又相映成趣的一連串故事。

故事整體的呈現手法與風格都相當的溫暖且不疾不徐,每一個角色創造的線條都有各自的層次與色彩。例如:淑美雖然看似經常粗心大意,卻有著一顆善解人意的心;偉杰雖然熱愛音樂,也同時帶著媽媽的期望努力唸書。這些角色間的關係時而環環相扣,但也能在某些特定段落中凸顯各自的狀態與特性,特別是偉杰與喬伊這兩個男性角色的塑造──儘管兩角整體出場的時間不多,導演巧妙透過歌曲與精簡的台詞畫面表現出他們的故事焦點,但在有限的篇幅下確實也成為觀眾在接收訊息時的障礙與疑問,像是艾瑪在拼湊自己的記憶時,藉由喬伊幾句關鍵性的話語,慢慢推敲想起與喬伊的回憶與關聯,一些特定的語句透過音響設備的撥放,觀眾確實因為音場與音質的關係無法清楚地接收每句話的線索,再加上每段回憶點到點之間的過場與畫面的連接實也不夠流暢。以及,淑美在與艾瑪產生連結的當下,雖然他們用畫作與畫冊產生共鳴,但實際上還是不足以令觀眾信服在他們能互相溝通的當下,規則究竟是如何構成的。這些重要的資訊若無法有效且乾淨的傳達,確實可惜了導演手法的巧思。

在大部分角色間的談話中,編劇運用大量的幽默對話與時下用語,巧妙玩出不少令人會心一笑的驚喜。觀眾不但可以了解當下氛圍,也能在一些沉重、感性的情境中得到急轉的解法,例如:在艾瑪終於找到喬伊準備給她的驚喜信物時,不懂看譜的艾瑪與淑美便找了兒子偉杰求助,卻意外解開淑美與偉杰彼此心中的結;也正當所有角色還有觀眾們都沉浸在感動的情緒下,淑美突然想起他們完全忘記要辦的正事,又把整個節奏用一個喜劇拍帶過。這也是導演高天恒最擅長的手法:在一個正在進行的事件中,以意料之外的轉折導向到一個不易預知的結果。當然,效果呈現的喜好也因人而異,但可增添看戲帶來的趣味性。

此作的音樂大部分是以抒情的宣敘調曲式串聯起每個故事,像是開場的序曲,演員以精簡的走位、畫面來為整個劇作為風格的定調,沒有太多的肢體舞蹈襯托畫面的豐富性,清楚表明了導演想從簡的說好一個故事的企圖心。綜觀整個作品的呈現來說,某些段落確實險些走向濫情的邊緣;但有趣的是,導演塑造的偉杰一角,以及僅專屬於這個角色搖滾風格的音樂設計,儘管曲目不多,配合偉杰帶著桀傲不遜的淺在性格,卻也在某些橋段發生「拉開觀眾進到覺得沉悶氛圍裡」的作用。

整體來說,《再一次,夢想》帶給觀眾很真實、很真誠的觀戲體驗。夢想是一片沒有侷限的伊甸園、人與人的交流是人類情感互相依賴的調味料、生死是我們看不見卻也令人聞之色變的禁忌,導演將這些元素與片刻,用大家都理解的語言、聽得懂的音樂、看得懂的畫面,創造一齣兩個鐘頭的音樂劇作品。綜觀全劇的呈現看似四平八穩,卻缺乏一些推動故事轉折該有的衝突性;雖然在每一個動腦環節裡有些類似謎語、暗示、代號等出現,很可惜是沒有將其發揮到更好的質地,是美中不足的地方。

《再一次,夢想》在2011年早已問世,對當時剛成軍的劇團與初出茅廬的導演來說,其故事特質與宗旨是一個很好的起點,用最純真的熱血與最直白的題材來談、來做關於每個人都會有的人生旅程,經過八年時間的歷練,刺點創作工坊漸漸地也做出一派屬於他們風格的敘事特色。以台灣現階段的小劇場生態來說,要在觀看音樂劇風氣正要起步的環境立足,除了要具備相當程度的專業,最重要的還是經營劇團與持續創作的熱情,成軍八年的刺點創作工坊以令人敬佩的精神,持續創作許多大大小小的劇場作品與教育推廣,企圖藉由自己熱衷的專業在自己所愛的土地打上一絲夢想曙光。

《再一次,夢想》

演出|刺點創作工坊
時間|2019/11/17 14:30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多功能展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當社會從宗教、家族轉向個體化與數據化,真正能給予安全感的反而是那份「被無條件接納」的關係。音樂劇透過舞台與現場的即時共感,讓這份訊息有了實體出口,也讓觀眾有機會暫時卸下屬於這個時代的「貼紙焦慮」。
8月
18
2025
在《小雪》之中,余品潔猶如巫女,召喚父親一同想像未能完成的歸鄉之旅,進而和自己重新繫上親緣的紐帶;余父同時又是生命的先驅者,與女兒一體雙身,為年輕的靈魂們指路提燈。
8月
14
2025
它在改編的過程中雖有創意閃光,卻缺乏整體敘事的掌控與主題的聚焦。整場演出改得不夠果決,也寫得不夠深刻,既無完整承襲原著的精髓,也未能發展出自身的獨立語言。
8月
07
2025
五位表演者齊步同行,持續向前進,象徵生命進程,是有力量的設計,且引人共鳴!可是,利弊同在──也正是在此刻,五人之間在能量專注度、表演意識投射狀態的的差異顯露無遺,並未能做到「同在」。
8月
07
2025
在為《至尊大劫案》進行各種意義詮釋時,也不該忘記這是一齣台灣劇場並不那麼常見的喜劇。破除「文以載道」的沉重壓力,所有影射點到為止,《至尊大劫案》以精準的舞台調度、突如其來的轉折、演員絕佳的默契與丟接節奏引人發笑
8月
05
2025
《流經歲月》整齣戲可說充分做到「是展場也是劇場」──在長方形偏狹窄的甬道式空間裡,表演敘事內容緊密地搭配著展覽單元的時空軸線;而且,演員和觀眾的距離十分接近,容易產生聽故事的親密感,也不難認同劇中角色傳達的情感,憧憬未來幸福或是悲憤抵抗等等。
8月
02
2025
然而劇場的演出畢竟產生了一個新的文本,因而阮劇團的剪裁與重製,就不僅僅只是關係到在劇場條件下,如何為代言原作而調整敘事策略,同時也創造出了劇團對於「鄉土」的閱讀態度。
7月
25
2025
該劇倫理預示趨向某一劇場重要議題:情感的處理是否一定要走向極端的宣洩?劇場能否承擔「情緒節制」的美學創作?
7月
18
2025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