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好比黑洞之境《靜/止》
11月
03
2017
靜/止(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66次瀏覽
王昱程(專案評論人)

我特別厭惡陰天,入秋後,臺北城不僅轉涼,還灰灰濕濕的。在雅房小間裡,日光燈管發的光和日光總是分不清楚,稍稍闔眼幾秒,會懷疑自己究竟是在房間裡還是在馬路上,還好有雨針唰地刺來。

《靜/止》在這樣的秋來到臺灣,像是來調校我懨懨而匱乏的感官。巨大的方形水漥、正中間擺放著長桌,後方是巨大的直幅投影布幕。我就坐在戲劇院一樓觀眾席的正中間,倒影果不期然只有淺淺一截,那又如何呢?當表演從日常吃食開始,我聽見層層疊疊的白噪音,一架錄影機降下,在我的位置隱約可以聽見控制它的機械聲響,但又不免懷疑只是音樂的一部分,甚至懷疑表演者行走在水漥上腳步聲、餐具與碗盤碰撞鏗鏘,究竟出自何方?巴望著表演者的手,盯著餐桌上的擺設,渴望察覺現場與投影的內容不相一致的時刻,止不住好奇。

我清楚地意識到布幕和水漥的交界處,在開始的時候,餐盤和酒杯由下而上在布幕上竄起,那是從液態的世界當中析出的物件,一個一個出離水面。在我的位置而言,舞台上最深邃之處不在於投影與倒影連綿如長卷軸,而是在交界處的那道地平線,由倒影不斷映生而出投影的幻景,當攝影機轉換方向拍攝,杯盤好像沉入水中,但實體物還在桌上,亮晃晃的。接著,餐桌被拆成三座孤島,島上的表演者躺著,均速地,一步一步踏在空氣中,螢幕上的巨大的身體像是慢動作空翻,像在太空裡;此時,耳聞風聲但沒有風,訊號的聲音也不時冷咧滴答作響,而低沉的弦樂正奏著哀戚。穿越一層層幻境,掃描著密不透風的黑暗,襯著不見光的孤寂。

巨幅投影、水中倒影和現場表演的關係不斷發生拉鋸與錯置,而其中視角的切換、視點的放大,呈現在我的意識裡,身體與物件在空間中的引力已然失去平衡,那是過去生活經驗所不曾見的失衡,時間與空間發生扭曲;巨大的質量彷彿就集中在水漥與螢幕的深邃交界處,那是愛因斯坦相對論所闡述的黑洞,時空扭曲使得,重力極大時,連光都無法逃脫,而時間之流也會變得極為緩慢。

宇宙當中,時空與引力的關係也許仍懸而未決,思忖至此,鶴田真由著淺色風衣,推著桌子走出來,高聲調地吐出話語,對著空中指指點點,像是歌唱也似瘋言,此般在優雅的視覺形象裡包裹著童趣和狂亂,不正是夢境中置換的效果嗎?她將一簍紙片扇往天空,空中又飄下更多紙片,未盡的言說沉入水中,我甚至感覺得到身邊陣陣窸窣的耳語,一波一波,在這廣陌的宇宙,這一點點的親暱感反而讓人更覺孤寂。

當然沒有人能夠控制時間,但如何「忠實地體現這個沙漏般流逝的世界」(節目冊語)?高谷史郎藉由反轉日常的度量,巧妙地控制了觀眾的時間之感。我們能夠指認絕大多數的物件和感受,舞台上的一切有點熟悉有點陌生,可以說是奇景,但也並不那麼讓人驚訝。我們聽著水聲看著電波紋、水上只有兩名舞者,布幕上卻有著三道剪影,宛如世道的虛實難辨,但也不消多言了。《靜/止》的英文名稱 ”ST/LL”,也許早就暗示著高谷史郎對聲音與畫面的設計理念,難以發音的子音組合,卻更讓人明白 ”still” 的狀態。

倏忽,舞台半空中湧現一朵巨大的雲朵,也許因為曾和煙霧雕塑家谷芙二子合作,這朵雲並不如常見煙機所噴出,雲是由水氣構成,但它讓人覺得乾燥,甚至有點毛茸茸,且久久不散。水上獨舞像極了雨中漫步的來時路,我又分不清楚了,此刻究竟身處灰濛的陰天底下還是劇場?或許我在海邊,看著浪潮進進退退,最後,一切又被那道地平線吞噬了。

《靜/止》

演出|高谷史郎
時間|2017/10/15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每一景像的轉換皆將虛實相互映照並置,彷彿不斷在提問:是否能夠穿越事物的本質看見萬物之間的關係。(鄭宜芳)
11月
08
2017
靜止,是時間的也是空間的:靜,是聲音的缺無,是時間的暫留,卻因此加強了空間存在的份量;止,是形象的不動,是空間的定位,卻因此彰顯了時間流轉的痕跡。(吳政翰)
10月
26
2017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