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封緘抽屜,擬像封存夢境《抽屜三》
12月
19
2017
抽屜三(王文彥 攝,張婷婷獨立製作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60次瀏覽
陳祈知(風靈雩舞踏團藝術總監)

觀眾入場時,從工作人員手上領取的節目單,就附上一副一眼藍一眼紅的3D眼鏡。舞台上安置著一個長方形透明長匣般的螢幕,彷彿鏡子般,映照著影像。幾座白色抽屜堆放在舞台上,延伸西班牙超現實主義畫家達利(Salvador Dali, 1904~1989)畫作中「抽屜人」的意象,是編舞家張婷婷《抽屜人》系列作品,持續發展的命題。

舞作開始,兩位男舞者和四位女舞者陸續現身,他們挪動一格一格的抽屜,做各種變化,有時站在堆疊的抽屜上跳舞,表情空茫。觀眾戴上3D眼鏡,可以看見橫跨舞台的大型長方形透明螢幕,顯示著立體影像:轉動中的月球、幾何圖形、海洋生物般的形體、科技符碼、漂浮的泡沫等等的即時熱感攝影。舞作前三分之一,舞者多半在螢幕前舞蹈,隨後,舞者則置身螢幕之後,顯現幻影般的身姿,有時是亮相般的獨舞,有時則是與他者共舞。也有幾個段落,一位舞者現身螢幕前,另一位則隱身螢幕後,面對彼此,做出一樣的動作,像是兩人對照著一面鏡子,觀看鏡中的自己。藉由科幻翳影產生的神秘氛圍,是貫串這支舞的主軸。鏡影的投射,和舞作內容,闡述的都不是直線的敘事,而是片段的抽象概念,交織成完整的結構。

編舞優美典雅,從容沈穩,動作質地較為輕緩,浮流直暢,人如其舞,舞如其人。六位舞者表現中規中矩,恰如其分,情緒平和。吳文安設計的燈光,在這支舞作中,大多較為冷調性,微弱而變幻於無形。林經堯顯然是經驗豐富、技巧高超的影像設計家,作品饒富哲學逸趣。青年即興演奏鋼琴家李世揚,則是先進錄音室錄製配樂,在這支舞作中呈顯古典風格。

法國當代哲學家 ∕ 社會學家 ∕ 後現代形上學家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 1929~2007)認為:「擬像從來就不是隱藏起真相的東西,它隱藏住的是『從來就沒有所謂真相』的那個真相。」他所指的擬像化的空間不只意指領域,而是一種沒有來源或真相的真實,也就是一種「過度真實」(hyper-reality)。對布希亞而言,後現代的文化充斥著「擬像」活動,現實界已經消失,擬像也不再是傳統模仿論所謂對現實的擬仿,而是對「擬仿物」的再度仿製和複製。擬像乃是影像的變體(影像則不全然是擬像),因為擬像是一種沒有原型的「摹本的摹本」(a copy of a copy),或是再現物的再現。影像或許可以區分真假,尚有真理真實可尋;但擬像背後並沒有真實做為指涉和對照的基準,「擬像」本身就是真實,或者說,擬像就是一種「虛擬的真實」(virtual reality)。我們所置身的後現代社會,是一個擬像的世界,特別是在人手一支智慧型手機的年代,所有的訊息都被壓縮在網路虛擬世界裡,訊息透過臉書快速傳遞。

《抽屜三》所探索的,就是理型界模本的模本,真實的符號取代了真實本身,擬仿的影像取代了影像,超越了影像,而成為過度真實,比真實的影像更真實。擬仿的過度真實跨越了真實、再現、模仿、虛構、想像、幻覺的界限,而且彌平了其間的鴻溝;它是符號和意符穿梭、流動、相互作用的擬仿空間;是沒有原本的自我複製,是真實模仿的對象。所謂的真實,只不過是對擬像擬仿效應,真實是被模型複製出來的。

數位科技為人類生活帶來便利,也被普遍運用在劇場創作中,如何累積前人的經驗,發展原創的思維與技巧,實為大哉問;回歸質樸的身體,反而更為困難。藝術反映現實人生,《抽屜三》將超現實夢境化為實景,也揭示,人類早已存活在科幻小說所描述的世界裡。

《抽屜三》

演出|張婷婷獨立製作
時間|2017/12/02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我看見的是劇場的幻覺與距離感失效,在互動影像的逗趣與曖昧之下,動作線條的優雅綿延,和諧流暢,卻露出幾絲妥協與讓步的痕跡。(王昱程)
12月
16
2017
透過現代社會的視野進行挪用與重新賦予意象涵義的作品,不只是對傳統藝能的技藝層面的反思,也是同時對於演出者自身,甚至是透過演出意象──蹺鞋的束縛、黑子的性格等要素,以身體來回應社會。
4月
23
2025
那麼從「我」的殊異到「我們」的共性,是否也是編舞家在勇於追求個人風格之後,回轉族群光譜的必然路徑?於是儘管整體而言,《我們2》仍提不出一套洞悉自身文化的編舞語彙,並大量仰賴量聲光元素堆砌的「自我異國情調化」
4月
22
2025
對於無法即刻辨識的內容,筆者不斷地回想前一個畫面,重新檢視自己是否錯過了什麼——這樣的觀看狀態,更使筆者意識到:當我們渴望從當下中捕捉意義時,也正是我們被排除在「當下」之外的時刻。
4月
17
2025
不是所有場地都會說話,但舞者的身體常常能指出空間的沉默之處,或者還未被命名的裂縫。不是所有觀眾都能準備好進入場域,但身體感知會先抵達。
4月
16
2025
舞作成功地將舞台裝置轉化為可變動的地景,使身體成為穿梭於宇宙場域中的移動載體,並透過聲音與視覺的交織,形塑出一種超越傳統劇場框架的沉浸式觀演經驗。
4月
11
2025
發生於日常生活中的舞蹈,是否不乏可以因為舞者的某種非日常表現形式、於日常環境的各種移動手法,包括動用舞者身體能力的各種肢體動作創意表達,有機會將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慣性見聞經驗予以移動(翻轉)了呢?
4月
02
2025
素人出身的黃碩德不受限的創意,與科班生林衣翎的舞蹈專業,背景迥異、創意與技術相輔相成,才碰撞出《神聖爆胎》這齣奇特的作品;僅管作品仍在實驗階段,但作品廣涵的文化、社會層面值得繼續開發,未來發展可期。
3月
12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