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入場時,從工作人員手上領取的節目單,就附上一副一眼藍一眼紅的3D眼鏡。舞台上安置著一個長方形透明長匣般的螢幕,彷彿鏡子般,映照著影像。幾座白色抽屜堆放在舞台上,延伸西班牙超現實主義畫家達利(Salvador Dali, 1904~1989)畫作中「抽屜人」的意象,是編舞家張婷婷《抽屜人》系列作品,持續發展的命題。
舞作開始,兩位男舞者和四位女舞者陸續現身,他們挪動一格一格的抽屜,做各種變化,有時站在堆疊的抽屜上跳舞,表情空茫。觀眾戴上3D眼鏡,可以看見橫跨舞台的大型長方形透明螢幕,顯示著立體影像:轉動中的月球、幾何圖形、海洋生物般的形體、科技符碼、漂浮的泡沫等等的即時熱感攝影。舞作前三分之一,舞者多半在螢幕前舞蹈,隨後,舞者則置身螢幕之後,顯現幻影般的身姿,有時是亮相般的獨舞,有時則是與他者共舞。也有幾個段落,一位舞者現身螢幕前,另一位則隱身螢幕後,面對彼此,做出一樣的動作,像是兩人對照著一面鏡子,觀看鏡中的自己。藉由科幻翳影產生的神秘氛圍,是貫串這支舞的主軸。鏡影的投射,和舞作內容,闡述的都不是直線的敘事,而是片段的抽象概念,交織成完整的結構。
編舞優美典雅,從容沈穩,動作質地較為輕緩,浮流直暢,人如其舞,舞如其人。六位舞者表現中規中矩,恰如其分,情緒平和。吳文安設計的燈光,在這支舞作中,大多較為冷調性,微弱而變幻於無形。林經堯顯然是經驗豐富、技巧高超的影像設計家,作品饒富哲學逸趣。青年即興演奏鋼琴家李世揚,則是先進錄音室錄製配樂,在這支舞作中呈顯古典風格。
法國當代哲學家 ∕ 社會學家 ∕ 後現代形上學家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 1929~2007)認為:「擬像從來就不是隱藏起真相的東西,它隱藏住的是『從來就沒有所謂真相』的那個真相。」他所指的擬像化的空間不只意指領域,而是一種沒有來源或真相的真實,也就是一種「過度真實」(hyper-reality)。對布希亞而言,後現代的文化充斥著「擬像」活動,現實界已經消失,擬像也不再是傳統模仿論所謂對現實的擬仿,而是對「擬仿物」的再度仿製和複製。擬像乃是影像的變體(影像則不全然是擬像),因為擬像是一種沒有原型的「摹本的摹本」(a copy of a copy),或是再現物的再現。影像或許可以區分真假,尚有真理真實可尋;但擬像背後並沒有真實做為指涉和對照的基準,「擬像」本身就是真實,或者說,擬像就是一種「虛擬的真實」(virtual reality)。我們所置身的後現代社會,是一個擬像的世界,特別是在人手一支智慧型手機的年代,所有的訊息都被壓縮在網路虛擬世界裡,訊息透過臉書快速傳遞。
《抽屜三》所探索的,就是理型界模本的模本,真實的符號取代了真實本身,擬仿的影像取代了影像,超越了影像,而成為過度真實,比真實的影像更真實。擬仿的過度真實跨越了真實、再現、模仿、虛構、想像、幻覺的界限,而且彌平了其間的鴻溝;它是符號和意符穿梭、流動、相互作用的擬仿空間;是沒有原本的自我複製,是真實模仿的對象。所謂的真實,只不過是對擬像擬仿效應,真實是被模型複製出來的。
數位科技為人類生活帶來便利,也被普遍運用在劇場創作中,如何累積前人的經驗,發展原創的思維與技巧,實為大哉問;回歸質樸的身體,反而更為困難。藝術反映現實人生,《抽屜三》將超現實夢境化為實景,也揭示,人類早已存活在科幻小說所描述的世界裡。
《抽屜三》
演出|張婷婷獨立製作
時間|2017/12/02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