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王的弄臣,亦或伶人的君主《1399趙氏孤兒》
4月
07
2018
1399趙氏孤兒(劉子嘉 攝,正在動映有限公司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71次瀏覽
許仁豪(2018年度駐站評論人)

《趙氏孤兒》作為一個經典故事,在古今中外源遠流傳的過程中,已經有多個改編文本。【1】在劇評人林立雄梳理的改編戲譜中,當代的版本多半碰觸到一個核心議題:古典儒家的「忠孝節義」對於當代人的生活處境是否合宜?林立雄從李季紋改編的手法切入,以故事原來的政治寓意置入明初朱權的當下處境參照研究,試圖讀出文本改編的跨時代意義。

本文接續林立雄的討論,進一步探索《1399趙氏孤兒》的跨時代改編意義。《1399趙氏孤兒》的改編立基於明代寧王朱權在《太和正音譜》中對《趙氏孤兒》的評論:從「雪裡梅花」的評論,李季紋敷衍了一段「靖難之役」的歷史軼事。在朱權被燕王朱棣綁架脅迫上繳檄文的前夜,天人交戰的朱權要其戲班上演一齣《趙氏孤兒》聊以自慰。從戲劇行動來看,這不啻是一齣心理行動劇,假借「程嬰托孤」的歷史故事,朱權藉戲了悟人生,當戲演至盡頭,面對巨大的政治事變,朱權也走完一趟自我的心靈追索,最後凜然上繳檄文,登台演自己人生大戲。宮廷鬥爭本是風雲迷離,性喜音律藝文的朱權豈是城府計謀深算的朱棣對手,晚年他覓得一處清靜,偏安一隅審音辨律,寫下無數著作,如同李後主及宋徽宗,他在藝術的世界裡尋求安身立命之道,幸運如他,避過殺身大禍,沒活成李宋一般的故國明月悲劇皇帝,安享晚年。

換言之,李季紋的《1399趙氏孤兒》是她對歷史軼事的註腳評說,從《太和正音譜》的微薄線索,試圖理解朱權面對政治權謀時,自我人生的感悟掙扎以及安身立命之道。於是《1399趙氏孤兒》帶我們回到了靖難之役的當下,在這個歷史轉折的當口,李季紋透過「戲中戲」的結構,讓我們瞥見了一代歷史舞台上的「失敗者」澎湃的內心掙扎,而這樣的藝術性詮釋直指莎劇人物哈姆雷特關於「生存還是毀滅」一般的哲學性沉思。

這改編策略最顯著的當然是莎劇也常用的「戲中戲」結構。君主召喚戲班上場演戲在《哈姆雷特》不是枝節末微的橋段,而對整個劇情的發展跟主旨起到關鍵作用。在西方的學術討論上,莎劇裡常見的「戲中戲」橋段其實是theatrum mundi「人生如戲」哲學命題在文藝復興時代的新演繹。也就是說如果人生宛若舞台,我們不過是上場下場的演員,那我們該如何思索我是誰?我又該往何處去等等生存根本問題?如果人生在世如同傀儡,在種種身不由己之下,我們能夠了解自己的本真嗎?如果我們終究不過被動執行劇本的指令,任由上帝的意志操縱,我們又該如何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從文藝復興以降,到啟蒙時代,西方哲學家思索關於啟蒙主體的自我以及解放問題,在莎士比亞以及同時代戲劇家舞台上,透過「戲如人生,人生如戲」的交織辯證,把「劇場性」(theatricality)與「主體構成」(subjectivity)的哲學性問題透過戲劇的形式一再反覆探索,【2】其中的典型就是追問「存在或是毀滅」的哈姆雷特,以及感嘆「人生如夢」的賽孟多。【3】

李季紋的改編換言之是在古典儒家的「忠孝節義」道德情感結構下,透過敷衍朱權的內心世界,思考如何成為「具有現代意義的個人」的問題。因此「藝術與人生」、「藝術與政治」、「人生與政治」等等看似對比的概念,在劇情結構當中都成了相互構成的必然元素,朱權透過藝術試圖了悟自己人生的命運,政治成就個人在舞台上的位置,但是也讓人身不由己,在「活著還是死亡」的兩難處境下,哈姆雷特以國王之姿求道於弄臣,最高貴的與最低賤的,在面對生死的關口並無二致,戲子伶人似乎更懂得求生之道,朱權貴為君主,要伶人與其同台,如同哈姆雷特,試圖從伶人的身不由己頓悟自己的安身立命之道。

但到底是國王的弄臣還是伶人的君主?

《1399趙氏孤兒》作為改編之作,其戲眼應該在出戲、入戲之間,也是在這些關鍵時刻,我們可以讀出在君主與伶人的對比下,劇作要寄託的寓意何在。

在整個劇情轉折過程中,有幾個關鍵時刻,第一是朱權決定從扇子點戲《趙氏孤兒》,戲班——麒麟豹(施冬麟飾)、雪中梅(江亭瑩飾)、天時秀(許麗坤飾),成員幾經猶豫最後答應在此作場。從這裡開始就應開始鋪梗,讓我們震驚於最後的轉折:天時秀要暗殺朱權(劉冠良飾)飾演的程嬰,從震驚到原諒到交出檄文,一連串的轉折是本戲最精采也是最關鍵之處,扮演程嬰的朱權如何在敷衍故事的過程了悟人生(其中狗腳色的設定也是關鍵)?在知道伶人受燕王指使時如何從震驚、憤怒、接受到原諒?兩者之間有劇情事件上關鍵的因果連續性,而要將這邊的戲劇張力凸顯出來,必須在一開始戲班與朱權的關係設定就鋪好梗。但是在目前的演出版本當中還是不甚清楚,是不是可以強化戲班跟朱權的對照關係,或是更進一步把兩造之間的權力拉扯激化?在《哈姆雷特》裏,戲班子不過是哈姆雷特的棋子,縱使弄臣讓國王明白生存的虛無,《哈姆雷特》等莎劇終究是關於尊貴有權者的生存省思。在《1399趙氏孤兒》由於朱權也入戲扮演程嬰,我彷彿看見伶人主導君主,甚至成為君主人師的可能性?然而在目前的劇情結構下,兩造之間的關係甚是模糊,這邊似乎是編劇可以開挖深耕的留白之處。

隨觀眾熟悉的《趙氏孤兒》故事起伏我們也應該看見朱權與戲班關係的持續變化,因此當最後真相揭露的轉折時刻到來,朱權作為一個悲劇性人物的詠嘆唱詞力量才能拔尖,其生命感悟要帶來的同情與憐憫才能爬升至「生存或是毀滅」的哲學性高度。

全戲收束在朱權上交檄文,換上紅蟒登上政治舞台的儀式。這是朱權飾演朱權的「戲如人生」片刻,檄文早已寫好,而且寫在戲單扇面的背後,飾演朱權的劉冠良穿上的竟然是扮演屠岸賈演員的戲服,一代君主登高,終究不過是歷史大勢的傀儡,看似凜然大氣,不過日薄西山,以儀式收場,是此劇的驚豔之筆,後面的投影告訴我們,朱權在歷史政治的大舞台上,終究成了失敗者,然而他能以藝術終老,其精神以《太和正音譜》以及晚年更多著作的形式流傳百代,這樣的成就似乎說明了藝術高於政治,才是成就人生的不朽之道。

就場上功夫而言,曲調幾乎都是熟悉的歌仔戲古調:【七字調】、【雜唸調】或【漢調】,演員在舞臺上的唱、念、作、打亦相當精彩動人,其中諸多京劇身段不免令人好奇,歌仔戲與京劇或是其他傳統戲的跨劇種交融現象發展如何,值得探討研究。《趙氏孤兒》這樣一齣「京劇特質」頗高的傳統劇目,在《1399趙氏孤兒》以歌仔戲的形式改編後,沒有殊異不適之感,在置換歷史時空並放入當代詮釋意義後,竟然出現一種令人驚喜的新意。如果劇作能在朱權/程嬰,君主/伶人的辯證關係上,深化情節的鋪墊,重新堆疊抒情感悟的節奏,劉冠良精湛的演技在最後的登台儀式便能更上高峰,尾聲劇場性的設計,便更能提煉出朱權藉戲頓悟政治,以戲評點人生的後設哲學性寓意。

註釋

1、關於改編的系譜,參見林立雄,〈搬演、重寫舊本的一條新路徑《1399趙氏孤兒》〉,表演藝術評論台。

2、關於這些概念探討的文獻,可以參考Howard Yang, Rethinking Sincerity and Authenticity: The Ethics of Theatricality in Kant, Kierkegaard, and Levinas. New York: University of Virginia Press, 2017.

3、這是西班牙黃金時期劇作家加爾德隆鉅著《人生如夢》裡的主角。

《1399趙氏孤兒》

演出|正在動映有限公司
時間|2018/03/25 14:30
地點|大稻埕戲苑9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以「入戲」、「出戲」的方式,讓人物游移於現實與扮演之中,試圖藉由「扮演」表現出朱權內心的不安與懊悔。除此之外,重寫的部分除了沿用經典的情節段落外,重寫的情節也讓《趙氏孤兒》產生新的生命力。(林立雄)
4月
04
2018
編劇為了保持高張力的演出效果而減少戲中人物思考處理方式的時間,也因為直接的衝突而讓劇情變得緊張刺激起來,但在傳達英雄本色上,直面去挑戰權威的做法稍嫌單純而理想,只能說人生如戲,但不是只有這樣子的做法才能被稱做是英雄。
5月
25
2023
拋開《唐吉軻德》和《老鼠娶親》的原型,《我們的島》走出了屬於自己的故事主題,它以喜劇的形式、多元的跨界手法,有機地組合成一個訴說臺灣、甚或世界上因戰亂而流離失所的人們的現代寓言
5月
23
2023
本次秀琴歌劇團的《鳳凰變》一洗窠臼之風,雖以明鄭王朝為背景,卻以鄭氏家族中的三個女人──董太夫人、昭娘、陳永華之女──為中心,他們並非是隱身於歷史與男人之後的「賢內助」,而是直接浮現於歷史的舞台上⋯⋯
5月
19
2023
《壵》則是傾向在演出偶戲時,將演師「隱藏」,藉以突顯出地母的凝視,進一步令觀看的角度並非只是「觀眾-戲偶」的雙方投射,而是「觀眾-戲偶-女神」三方投射下,英雄在悲壯之後的蒼涼關照。
5月
19
2023
《鯨之嶋》以臺灣的自然地理為基礎,構築各類山神海怪的故事,融入南北管音樂,意圖成為一齣「臺版山海經」,是一項頗有野心的計畫。只是,原應是遠古流傳、眾人共造的神話故事,如今成為憑空起造、主動創造的當代發明,《鯨之嶋》也無可避免地顛反了神話的邏輯⋯⋯
5月
18
2023
創作團隊綜合港台武俠電影風格及科幻影視的時空旅行概念,編寫出高度可看性的原創作品,並藉鏢局的經歷,各擅其長的成員,與陸續加入的夥伴,象徵了豫劇團多年的經營甘苦與多元人才的參與。
5月
18
2023
我們可以看見《壵》的舞台佈景呈現相當複雜,不僅翻轉了觀眾對於布袋戲固定舞台、視角的印象,另一方面,他們也似乎正在「再現」布袋戲的舞台是如何組裝與搭建——包含柯加財的布袋戲口述、樂隊的演奏與歌聲,以及透過地母的白色服飾及佈景的大白布所創造出的雪景。
5月
03
2023
一談到跨界合作,現代劇場與歌仔戲之間微妙的競合關係,還有歌仔戲的戲曲屬性都會自動浮上檯面。彷彿現代劇場跟歌仔戲各執兩極,或者跨界合作帶有抹去戲曲純度的潛台詞。似乎遺忘歌仔戲本具包容性、商業性及通俗性,擁有極開闊的題材空間。
5月
03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