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演、重寫舊本的一條新路徑《1399趙氏孤兒》
4月
04
2018
1399趙氏孤兒(劉子嘉 攝,正在動映有限公司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315次瀏覽
林立雄(專案評論人)

《趙氏孤兒》故事從《左傳》、《史記》上的記載,一直到元朝被紀君祥搬為雜劇《趙氏孤兒大報仇》、明代作者撰寫《八義記》傳奇,乃至於近當代京劇的《搜孤救孤》及新編的《趙氏孤兒》,或是歌仔戲的《萬古流芳》等等劇目,幾乎都不脫「教忠教孝」的思維與價值。到了當代,許多創作者甚至認為全「忠孝」的「復仇」已不符合時代的潮流,比如林兆華的「人藝版」或是田沁鑫的「國話版」《趙氏孤兒》都藉由「不報仇」來表現當代人對於政治鬥爭的厭惡,陳凱歌甚至在電影版《趙氏孤兒》中以「人本主義」的角度批判程嬰的「愚忠」。當代的觀點的提出的確能夠讓人省思「忠孝節義」的當代意義,然而,停滯在對「忠孝節義」的批判或省思,或許都忽略了史實與創作之間的差異,以及創作本身可能造成種種影響等課題。

近年,《趙氏孤兒》仍時常被搬演,無論是道德教化,又或是表演取勝之例比比皆是,就如今年中國北方崑曲劇院即重新編排、搬演《趙氏孤兒》。不過,再從當代的角度詰問「忠孝」,又或是原封不動的搬演故事,又有什麼新意或可觀處呢?編、導李季紋於節目單上引王國維稱讚《趙氏孤兒》之語,並從「存趙孤」置於宋代徽、欽二宗被俘的背景之下,觀察到一個可行的創作切入點,【1】那就是將《趙氏孤兒》放置在不同時空背景下所具有「解讀空間」及「政治意涵」。以明代寧王朱權在《太和正音譜》中對《趙氏孤兒》的評論:「雪裡梅花」作為出發點,藉著燕王朱棣為清君側而綁架朱權的歷史背景重新詮釋《趙氏孤兒》,為「存孤」一事找尋新的意義,並試圖回應朱權在《太和正音譜》中評語的思考,將舊本中帶有的政治意涵與朱權當下的政治處境進行對照、互演,無不是相當聰明的創作路徑。

李季紋在劇中創造一戲班,戲班為了完成燕王朱棣要求朱權(劉冠良飾)草擬檄文的任務而到燕王府搬演劇目,然而此時此刻的朱權早已明白,除了自己被綁架外,自己的妻房、子女同時也存在威脅,但心中種種不平卻讓他難以言說。於是,朱權點了一齣《趙氏孤兒》,由戲班中麒麟豹(施冬麟飾)、雪中梅(江亭瑩飾)、天時秀(許麗坤飾)分別一趕多腳,自己則親自上陣演出「救孤撫孤」的草澤醫生程嬰。《1399趙氏孤兒》的戲中戲即在此產生了特殊的意義,就當時的背景而言,朱權雖為當時擁重兵之藩王,但被燕王綁架後的他,為了保護自己的妻兒家小,他無從選擇必須為朱棣寫下檄文,成為迫害皇室的幫兇。這正巧與他演這齣《趙氏孤兒》產生相當大的矛盾──程嬰為了存「孤」將自己的孩兒送死又害了忠良,然而面對自己的家人,同時又面對戲班演員及其家人們的安危,只能選擇當下的和平、安定,選擇背叛皇室正統。

李季紋以「入戲」、「出戲」的方式,讓人物游移於現實與扮演之中,試圖藉由「扮演」表現出朱權內心的不安與懊悔。除此之外,重寫《趙氏孤兒》的部分除了沿用經典的情節段落外,重寫的情節也讓《趙氏孤兒》產生新的生命力,如莊姬公主烈性地破胎門產子,情感濃烈,相當符合歌仔戲自由、奔放的特色。又,作為一部「古路新戲齣」,《1399趙氏孤兒》無論在表演的安排、服裝、舞臺設計,又或是唱腔的安排都相當地傳統,就如唱腔來說,曲調幾乎都是熟悉的【七字調】、【雜唸調】或【漢調】,唱腔的編寫上也有很好的鋪敘堆疊,如韓厥搜檢程嬰木篋一場,當搜到箱內之嬰兒時,先是安排【散板】讓演員能夠充分地發揮當下的驚詫和不安,後又緊接【都馬調】、【都馬搖板】,延續著不安的情緒,將緊張的氛圍推高,【2】演員在舞臺上的唱、念、作、打亦是相當精彩動人,特別是施冬麟將身體的穩定與彈性掌握得相當好。

不過稍嫌可惜的是,《趙氏孤兒》在整體的搬演篇幅上仍過於繁重,「出戲」、「入戲」的經營與伏筆埋的不夠多,作為主要人物的朱權在這部作品中的種種矛盾、不安與懊悔仍不夠彰顯,比如朱權與雪中梅演出「定計」一段的安排,程嬰質疑公孫杵臼的忠誠於是問道:「你……敢會反背我?」雪中梅卻在此時出戲呼告一聲「王爺」,雖能理解是戲班受到燕王的指派而來的心虛反應,但寧王與戲班演員間的關係在設定上仍有些曖昧不清,不免讓這層反應模糊難辨。總的來說,整部作品欲談論、對照明朝史事,卻在劇中情節比例安排上失衡,然而在文本找到了詮釋的新路徑之外,導演是否能夠在文本與空間之間的關係再做思考,或許也是能夠被期待的部分。當然,作為「舊戲新出」的角度來看,《1399趙氏孤兒》以新的切入角度,試圖以當代的觀點想像明朝,重新搬演《趙氏孤兒》一劇無疑仍是相當成功的。

註釋

1、詳見《1399趙氏孤兒》節目單,無頁數。

2、感謝音樂設計陳歆翰提供曲譜對照。

《1399趙氏孤兒》

演出|正在動映有限公司
時間|2018/03/24 14:30
地點|大稻埕戲苑9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以歌仔戲的形式改編後,沒有殊異不適之感,在置換歷史時空並放入當代詮釋意義後,竟然出現一種令人驚喜的新意。如果劇作能在朱權‭/‬程嬰,君主‭/‬伶人的辯證關係上,深化情節的鋪墊,重新堆疊抒情感悟的節奏,劉冠良精湛的演技在最後的登台儀式便能更上高峰。(許仁豪)
4月
07
2018
《楚漢相爭:韓國城風雲》的呈現手法素樸,從天上壽宴轉進人間戰禍,取站頭刻劃時代氛圍,平實直述歷史人物融入民間想像之後的模樣。有文有武的簡約戲碼,滿足觀眾對演義故事的嚮往,也展現外台歌仔戲順勢而變的靈活身段。
4月
17
2025
《閻羅殿AI手冊》或許不能算是齣完成度高的精彩作品,但它的確有意無意承襲了近年新編戲曲抑或跨界戲曲常見路線,以虛擬的陰間鬼界切入我們所處的現實世界,試圖為傳統形式尋找述說當代故事的可能途徑
4月
17
2025
筆者以為《黃鶴樓》之看點乃在於演員如何將角色性格內化、使形神相合,此劇若非老將來演大抵也演不出精妙之處,而《周瑜歸天》則因做工繁重常為新秀練功劇目,此次劇目安排不僅僅在劇情的銜接,與演員特質亦有其適切考量。
4月
16
2025
這類型經典新製的演出,勢必面臨「技藝傳承-戲曲文本-觀眾品味」三者孰輕孰重?該如何重新取捨建構?筆者認為《漁樵歌》為經典嶄頭新詮釋,做了極大化的提煉與平衡。
4月
15
2025
《若沒有你,我還會是關羽?!》從命題可知這齣戲的靈魂人物除了名垂千古的武聖關公外,更加進了關羽的坐騎赤兔馬和隨身誅敵兵器青龍偃月刀兩個角色;這後二角的真實存在形體,乃吾人可以用感官感知到的「器」或「物」,是屬於哲學家所謂的「形而下」者
4月
11
2025
整個作品可以說是立意良善,也達成了將物件擬人化,並以此解構英雄神話的目標,但是在演出結構的安排上,或許還有調度完善的空間,使演出在戲中戲的架構中,能夠得到更密切的呼應
4月
11
2025
大量且不斷穿插的說書,明確切斷了情節的延續性,同時也斷裂了演員對於劇中人物的揣摩,於是演員成為「立體化」的繪本,隨「說書的語言」展開所有動作,成為服務說書的狀態。而這樣的形式多少也拖沓了整體節奏
4月
10
2025
團隊過往對於戲曲身段的承襲或化用著力甚深,不論是接聽杖頭飛鴿傳書,或是化趟馬程式為現代機車的騎乘,都是極具巧思的創發。可惜本劇的表演採取較隨性自在的形式,藏身在華麗服飾的身段,不復見獨出心裁的精彩。
3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