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演、重寫舊本的一條新路徑《1399趙氏孤兒》
4月
04
2018
1399趙氏孤兒(劉子嘉 攝,正在動映有限公司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915次瀏覽
林立雄(專案評論人)

《趙氏孤兒》故事從《左傳》、《史記》上的記載,一直到元朝被紀君祥搬為雜劇《趙氏孤兒大報仇》、明代作者撰寫《八義記》傳奇,乃至於近當代京劇的《搜孤救孤》及新編的《趙氏孤兒》,或是歌仔戲的《萬古流芳》等等劇目,幾乎都不脫「教忠教孝」的思維與價值。到了當代,許多創作者甚至認為全「忠孝」的「復仇」已不符合時代的潮流,比如林兆華的「人藝版」或是田沁鑫的「國話版」《趙氏孤兒》都藉由「不報仇」來表現當代人對於政治鬥爭的厭惡,陳凱歌甚至在電影版《趙氏孤兒》中以「人本主義」的角度批判程嬰的「愚忠」。當代的觀點的提出的確能夠讓人省思「忠孝節義」的當代意義,然而,停滯在對「忠孝節義」的批判或省思,或許都忽略了史實與創作之間的差異,以及創作本身可能造成種種影響等課題。

近年,《趙氏孤兒》仍時常被搬演,無論是道德教化,又或是表演取勝之例比比皆是,就如今年中國北方崑曲劇院即重新編排、搬演《趙氏孤兒》。不過,再從當代的角度詰問「忠孝」,又或是原封不動的搬演故事,又有什麼新意或可觀處呢?編、導李季紋於節目單上引王國維稱讚《趙氏孤兒》之語,並從「存趙孤」置於宋代徽、欽二宗被俘的背景之下,觀察到一個可行的創作切入點,【1】那就是將《趙氏孤兒》放置在不同時空背景下所具有「解讀空間」及「政治意涵」。以明代寧王朱權在《太和正音譜》中對《趙氏孤兒》的評論:「雪裡梅花」作為出發點,藉著燕王朱棣為清君側而綁架朱權的歷史背景重新詮釋《趙氏孤兒》,為「存孤」一事找尋新的意義,並試圖回應朱權在《太和正音譜》中評語的思考,將舊本中帶有的政治意涵與朱權當下的政治處境進行對照、互演,無不是相當聰明的創作路徑。

李季紋在劇中創造一戲班,戲班為了完成燕王朱棣要求朱權(劉冠良飾)草擬檄文的任務而到燕王府搬演劇目,然而此時此刻的朱權早已明白,除了自己被綁架外,自己的妻房、子女同時也存在威脅,但心中種種不平卻讓他難以言說。於是,朱權點了一齣《趙氏孤兒》,由戲班中麒麟豹(施冬麟飾)、雪中梅(江亭瑩飾)、天時秀(許麗坤飾)分別一趕多腳,自己則親自上陣演出「救孤撫孤」的草澤醫生程嬰。《1399趙氏孤兒》的戲中戲即在此產生了特殊的意義,就當時的背景而言,朱權雖為當時擁重兵之藩王,但被燕王綁架後的他,為了保護自己的妻兒家小,他無從選擇必須為朱棣寫下檄文,成為迫害皇室的幫兇。這正巧與他演這齣《趙氏孤兒》產生相當大的矛盾──程嬰為了存「孤」將自己的孩兒送死又害了忠良,然而面對自己的家人,同時又面對戲班演員及其家人們的安危,只能選擇當下的和平、安定,選擇背叛皇室正統。

李季紋以「入戲」、「出戲」的方式,讓人物游移於現實與扮演之中,試圖藉由「扮演」表現出朱權內心的不安與懊悔。除此之外,重寫《趙氏孤兒》的部分除了沿用經典的情節段落外,重寫的情節也讓《趙氏孤兒》產生新的生命力,如莊姬公主烈性地破胎門產子,情感濃烈,相當符合歌仔戲自由、奔放的特色。又,作為一部「古路新戲齣」,《1399趙氏孤兒》無論在表演的安排、服裝、舞臺設計,又或是唱腔的安排都相當地傳統,就如唱腔來說,曲調幾乎都是熟悉的【七字調】、【雜唸調】或【漢調】,唱腔的編寫上也有很好的鋪敘堆疊,如韓厥搜檢程嬰木篋一場,當搜到箱內之嬰兒時,先是安排【散板】讓演員能夠充分地發揮當下的驚詫和不安,後又緊接【都馬調】、【都馬搖板】,延續著不安的情緒,將緊張的氛圍推高,【2】演員在舞臺上的唱、念、作、打亦是相當精彩動人,特別是施冬麟將身體的穩定與彈性掌握得相當好。

不過稍嫌可惜的是,《趙氏孤兒》在整體的搬演篇幅上仍過於繁重,「出戲」、「入戲」的經營與伏筆埋的不夠多,作為主要人物的朱權在這部作品中的種種矛盾、不安與懊悔仍不夠彰顯,比如朱權與雪中梅演出「定計」一段的安排,程嬰質疑公孫杵臼的忠誠於是問道:「你……敢會反背我?」雪中梅卻在此時出戲呼告一聲「王爺」,雖能理解是戲班受到燕王的指派而來的心虛反應,但寧王與戲班演員間的關係在設定上仍有些曖昧不清,不免讓這層反應模糊難辨。總的來說,整部作品欲談論、對照明朝史事,卻在劇中情節比例安排上失衡,然而在文本找到了詮釋的新路徑之外,導演是否能夠在文本與空間之間的關係再做思考,或許也是能夠被期待的部分。當然,作為「舊戲新出」的角度來看,《1399趙氏孤兒》以新的切入角度,試圖以當代的觀點想像明朝,重新搬演《趙氏孤兒》一劇無疑仍是相當成功的。

註釋

1、詳見《1399趙氏孤兒》節目單,無頁數。

2、感謝音樂設計陳歆翰提供曲譜對照。

《1399趙氏孤兒》

演出|正在動映有限公司
時間|2018/03/24 14:30
地點|大稻埕戲苑9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以歌仔戲的形式改編後,沒有殊異不適之感,在置換歷史時空並放入當代詮釋意義後,竟然出現一種令人驚喜的新意。如果劇作能在朱權‭/‬程嬰,君主‭/‬伶人的辯證關係上,深化情節的鋪墊,重新堆疊抒情感悟的節奏,劉冠良精湛的演技在最後的登台儀式便能更上高峰。(許仁豪)
4月
07
2018
雙棚形式上的美學擂台賽中,偶和解了,故事和解了,藝師和解了,唯一沒有和解的就是在視覺與聽覺感官限縮下的觀演關係了。於是,當戲劇主題越是趨向和解與萬物有情,越是凸顯兩種布袋戲美學的差異性。
10月
23
2025
劇本選擇情節密度高、多元角色屬性和跨文化符號並置的設計,藉此獲取兒童觀眾注意力;卻忽略兒童難以短時間消化大量聲光刺激。反而使作品遊走在尷尬邊界上。形式上遠離歌仔戲本質,內容又過度複雜無法讓兒童直接理解。
10月
20
2025
《比目戲情》透過非典型旦行雲仙的角色設計,嘗試從戲班文化與愛情敘事切入,反思行當秩序、職業倫理與性別主體等課題。劇中的戲中戲結構,展現表演和人生的互文,埋下題組:當表演與現實逐漸重合,戲與現實的邊界何在?
10月
17
2025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
蘇俊穎木偶劇團擅長使用豐富多樣的巨偶和聲光特效創造滿台的視覺效果,生動流利的口白也易於吸引觀眾,問題主要在於情節的鋪陳和角色的刻畫如何扣人心弦。
10月
14
2025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