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盞燈的獻身/一抹時間的忘形《自由步— 一盞燈的景身》
9月
17
2024
自由步—一盞燈的景身(驫舞劇場提供/攝影Maria Baranova)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01次瀏覽

文 簡麟懿(2023年度專案評論人)

首演於2019年國家兩廳院藝文廣場的《自由步— 一盞燈的景身》(以下簡稱為《燈》),是創作者蘇威嘉為十年編舞計畫《自由步》所進行的第六部曲,同時也是他針對當代身體雕塑與城市風景的疊合與擴張,嘗試在物像與想像的透視中,以凝視手法來延展其作品有限性的通透之作。

有限性,始於僅僅一盞燈、一個平台與一道人影的極簡視覺;而「通透」一詞,則呼應近期筆者在諸多演出中所觀察到的特殊現象(興許也是一種常態)。尤其當表演者能進入某種具發散性的專注,介於入神與出神之間,行為舉止擺脫表演技法中多餘的裝飾,其半透明的琉璃色彩,不慍不火地令自己和觀眾雙方都能與作品進行穿透,進而感知到更加純粹自然的身體表現與其述說。

此外,「通透」也可以應用在不同領域表演者的身體表現之上,解釋我們為何如此深受素人舞者的吸引,同時著迷於專業表演者所凝鍊的技藝與門道,而非表面上的膚淺和熱鬧而已。


自由步—一盞燈的景身(驫舞劇場提供/攝影林冠群)

筆者在整部作品裡頭,更感受到了「透視」此一手法,它透析表演者所帶來的極簡視覺,將眼前平坦的孤島與身後連綿的都市景深進行疊嶂,譜寫成一幅超越感官侷限的身體風景畫;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發現蘇威嘉透過獨舞者方妤婷低限而不失細節的肉身細擰,擰出關節與肌肉纖維的神聖性,並隨著舞者一次又一次的旋轉,多維投射出令人玩味而值得細品的精神性與肉身觀,如同1960年法國編舞家莫里斯.貝嘉(Maurice Béjart)版本的《波麗露》一樣,反覆、簡單有力的跳動(Bounce)喚醒了一陣陣如春日獻祭般的生命力。

以有限的實,擴大了無限的虛

回顧《燈》的結構不甚複雜,舞者在平穩的三拍中徐圖漸進,自九大關節所引出的軌道中迸射出無數個箭頭,無限循環直至忘我,如一盞燈的獻身,一抹時間的忘形。

然而方妤婷的身體表現中,或纏、或擺、或流、或者神往,將其關節擰轉所產生的正反兩面,投射出華人文化對於「陰陽」的理解與想像;而不時出現的四位腳(左右兩腳平行分開的姿態),則拾取了芭蕾美學之於身體的結構與認知,在模糊的既視感中對技法進行重新瓦解以及反覆定義。

故數以萬計的流體型態,使方妤婷的肉身在環狀螺旋的型態下再進一步扭轉,原先線條一致,如簽字筆般寫實且不沾染其他留白位置的清晰輪廓,也逐漸添加了陰影、錯筆、肌理還有神韻;重複且較短的筆觸,添增了某種具指涉性的神諭與內化氣質,放下的長髮更意味著表演者進入下一階段,將原先不停組構的抽象幾何圖形,拋進了某種文化的脈絡與忘我,將物象的維度延伸進想像的空間,以有限的實體擴大至趨近於無限的主觀意識和虛空。

貧窮劇場與神聖演員

早在早期五六零年代的劇場實驗室階段,葛羅托斯基(Jerzy Grotowski)所提出的「貧窮劇場」(Poor Theatre)一詞,是一種剝離身體技法,透過減去的方式來強化內在精神元素的研究宣言;他認為傳統學院教育是一種歸納式的技法,而作為一個將自我犧牲,完全奉獻的神聖演員(Holy actor),能夠在一種非歸納式,而是演繹式的過程中拆除他與觀眾之間的藩籬,進而帶領觀眾進入心中的神聖場域,放棄偽裝進而面對毫無保留的自我誠實。


自由步—一盞燈的景身(驫舞劇場提供/攝影陳長志)

筆者認為,蘇威嘉、方妤婷、觀眾與《燈》四者之間的關係,似乎扣合在貧窮劇場與神聖演員的關係性裡頭,並且隨著疊合、透視等一連串的劇場效應,遁入一處未知的時間流域,僅存一副通透的肉身與身體符號,以及全然神往的想像空間。

首先創作者低限創作的企圖一目瞭然,舞者則在長達三十分鐘無止盡的永動中,伴隨群體(觀眾)多數的凝視與迴向,形成一個發散且開放式的輪迴;其次,當方妤婷放下長髮,口部微張的一種新的呼吸方式,宛若一種肉身受到凌遲的精神狀態,交織予觀眾一股具多重張力,且逐步昇華的巨大困惑,而這樣的衝突下,即便我方無法去探討舞者確切所處的極限邊緣,卻也能擁有再連結、再擴展的混合感知;最後,三百六十度的觀舞視角,不論是疊合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的牆面,或是穿透至後方的都市街景、山貌,減到不能再減的媒介使空間賦予了穿透性的營造,極簡的最大化獲得觀眾與自我、時間跟空間重新對話、連結的可能性。

以「限制」為前提所換來的自由,回扣到蘇威嘉十年計畫《自由步》的初衷和目的,或許自由的代價巨大到令常人無法想像;然而拋開各種關乎預設、膠著甚至固化的認知,最純粹的本質興許來自歷經障礙、修行以及周而復始的鬆弛,一種需要重新開啟,才具有可能性的開放性思維。

《臺灣表演藝術櫥窗:《自由步—一盞燈的景身》選粹》

演出|驫舞劇場
時間|2024/09/06 14:00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11樓排練場4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