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盞燈的獻身/一抹時間的忘形《自由步— 一盞燈的景身》
9月
17
2024
自由步—一盞燈的景身(驫舞劇場提供/攝影Maria Baranova)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52次瀏覽

文 簡麟懿(2023年度專案評論人)

首演於2019年國家兩廳院藝文廣場的《自由步— 一盞燈的景身》(以下簡稱為《燈》),是創作者蘇威嘉為十年編舞計畫《自由步》所進行的第六部曲,同時也是他針對當代身體雕塑與城市風景的疊合與擴張,嘗試在物像與想像的透視中,以凝視手法來延展其作品有限性的通透之作。

有限性,始於僅僅一盞燈、一個平台與一道人影的極簡視覺;而「通透」一詞,則呼應近期筆者在諸多演出中所觀察到的特殊現象(興許也是一種常態)。尤其當表演者能進入某種具發散性的專注,介於入神與出神之間,行為舉止擺脫表演技法中多餘的裝飾,其半透明的琉璃色彩,不慍不火地令自己和觀眾雙方都能與作品進行穿透,進而感知到更加純粹自然的身體表現與其述說。

此外,「通透」也可以應用在不同領域表演者的身體表現之上,解釋我們為何如此深受素人舞者的吸引,同時著迷於專業表演者所凝鍊的技藝與門道,而非表面上的膚淺和熱鬧而已。


自由步—一盞燈的景身(驫舞劇場提供/攝影林冠群)

筆者在整部作品裡頭,更感受到了「透視」此一手法,它透析表演者所帶來的極簡視覺,將眼前平坦的孤島與身後連綿的都市景深進行疊嶂,譜寫成一幅超越感官侷限的身體風景畫;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發現蘇威嘉透過獨舞者方妤婷低限而不失細節的肉身細擰,擰出關節與肌肉纖維的神聖性,並隨著舞者一次又一次的旋轉,多維投射出令人玩味而值得細品的精神性與肉身觀,如同1960年法國編舞家莫里斯.貝嘉(Maurice Béjart)版本的《波麗露》一樣,反覆、簡單有力的跳動(Bounce)喚醒了一陣陣如春日獻祭般的生命力。

以有限的實,擴大了無限的虛

回顧《燈》的結構不甚複雜,舞者在平穩的三拍中徐圖漸進,自九大關節所引出的軌道中迸射出無數個箭頭,無限循環直至忘我,如一盞燈的獻身,一抹時間的忘形。

然而方妤婷的身體表現中,或纏、或擺、或流、或者神往,將其關節擰轉所產生的正反兩面,投射出華人文化對於「陰陽」的理解與想像;而不時出現的四位腳(左右兩腳平行分開的姿態),則拾取了芭蕾美學之於身體的結構與認知,在模糊的既視感中對技法進行重新瓦解以及反覆定義。

故數以萬計的流體型態,使方妤婷的肉身在環狀螺旋的型態下再進一步扭轉,原先線條一致,如簽字筆般寫實且不沾染其他留白位置的清晰輪廓,也逐漸添加了陰影、錯筆、肌理還有神韻;重複且較短的筆觸,添增了某種具指涉性的神諭與內化氣質,放下的長髮更意味著表演者進入下一階段,將原先不停組構的抽象幾何圖形,拋進了某種文化的脈絡與忘我,將物象的維度延伸進想像的空間,以有限的實體擴大至趨近於無限的主觀意識和虛空。

貧窮劇場與神聖演員

早在早期五六零年代的劇場實驗室階段,葛羅托斯基(Jerzy Grotowski)所提出的「貧窮劇場」(Poor Theatre)一詞,是一種剝離身體技法,透過減去的方式來強化內在精神元素的研究宣言;他認為傳統學院教育是一種歸納式的技法,而作為一個將自我犧牲,完全奉獻的神聖演員(Holy actor),能夠在一種非歸納式,而是演繹式的過程中拆除他與觀眾之間的藩籬,進而帶領觀眾進入心中的神聖場域,放棄偽裝進而面對毫無保留的自我誠實。


自由步—一盞燈的景身(驫舞劇場提供/攝影陳長志)

筆者認為,蘇威嘉、方妤婷、觀眾與《燈》四者之間的關係,似乎扣合在貧窮劇場與神聖演員的關係性裡頭,並且隨著疊合、透視等一連串的劇場效應,遁入一處未知的時間流域,僅存一副通透的肉身與身體符號,以及全然神往的想像空間。

首先創作者低限創作的企圖一目瞭然,舞者則在長達三十分鐘無止盡的永動中,伴隨群體(觀眾)多數的凝視與迴向,形成一個發散且開放式的輪迴;其次,當方妤婷放下長髮,口部微張的一種新的呼吸方式,宛若一種肉身受到凌遲的精神狀態,交織予觀眾一股具多重張力,且逐步昇華的巨大困惑,而這樣的衝突下,即便我方無法去探討舞者確切所處的極限邊緣,卻也能擁有再連結、再擴展的混合感知;最後,三百六十度的觀舞視角,不論是疊合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的牆面,或是穿透至後方的都市街景、山貌,減到不能再減的媒介使空間賦予了穿透性的營造,極簡的最大化獲得觀眾與自我、時間跟空間重新對話、連結的可能性。

以「限制」為前提所換來的自由,回扣到蘇威嘉十年計畫《自由步》的初衷和目的,或許自由的代價巨大到令常人無法想像;然而拋開各種關乎預設、膠著甚至固化的認知,最純粹的本質興許來自歷經障礙、修行以及周而復始的鬆弛,一種需要重新開啟,才具有可能性的開放性思維。

《臺灣表演藝術櫥窗:《自由步—一盞燈的景身》選粹》

演出|驫舞劇場
時間|2024/09/06 14:00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11樓排練場4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要強調的是,《排彎動物園》不是蛇舞,而是以「彎」為方法,在蕭邦音樂與排灣原住民歌謠之間,彎進彎出,相當結實有力,交織成一齣值得探問的實驗舞劇,但是否如節目單所說的,是在「傳統與當代之間尋找平衡與新秩序」?
7月
01
2025
《親密近地》的編舞家奧萊・康詹拉與艸雨田製作團隊,成功將抽象的文化政治,轉化為極富張力的舞台視覺與身體語彙。
6月
26
2025
三人關係的穩定與不穩定的運作,是本作最具潛力的創作方向。相較於語言與符號的置入,這些從身體協作中生成的摩擦與裂縫,更能直接回應「三」所代表的符號,《三》最終不是在告訴「三是什麼」,而是在引導觀眾一起去思考「三可以是什麼」
6月
26
2025
比較可惜的是,《界》過於偏重高敏感人士「日常行為」模式的複刻,而限制了動作在劇場中可能的想像,在作品的敘事上,也少了「如何接納自己的特質」的描繪。
6月
25
2025
透過這種多重交織的敘事疊合,賴有豐試圖以自身的創作不僅只是回應土地給予自己的創作發想,更蘊含著帶領觀者進一步去探索更多關於這片島嶼上,不同地區的人們其所面對的議題以及當地的人們如何看待這些事物。
6月
16
2025
相較於傳統以旋轉、跳躍等作為芭蕾舞劇的高潮劇情橋段,阿喀郎.汗的編舞創意像是將舞者推入萬丈深淵,更考驗著舞者的舞蹈硬底與增進其芭蕾舞者其他少使用的肌肉核心的生成
6月
12
2025
從改編的手法來看,如果說《閉俗Pí-Sú》是屬於海棉吸水式的放大版,《搏筊》則大致保留原作的內容、並在作品的前後增加段落,屬於加載型的擴充版。
6月
06
2025
舞動的身體與河水的影像交疊形塑為流動地景,是一幕幕內心情感的獨白,又像是一場儀式性的淨化歷程,形成多變的符號意象,將觀眾帶入一場關於失語、記憶與存在的經驗世界。
6月
04
2025
為何最深刻的顛覆仍由男性完成?女性是否仍被期待回歸那個柔弱而寬容的敘事角色?浪漫的芭蕾舞意象。形式的當代,是否尚未真正撼動情感結構與角色邏輯的深層秩序?
5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