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高牆下的分離身體《身體輿圖》
10月
22
2012
身體輿圖(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07次瀏覽
謝東寧

語言學家索緒爾認為,意義是被語言創造出來的,但語言的能指和所指,就算看似穩定,也沒有必然的關係,是任意而武斷的。反應在劇場上,例如荒謬主義劇場破壞語言的邏輯性,讓意義浮現在語言之外;布雷希特將觀眾從劇中人所說的話中疏離出來,意義由懷疑(語言)產生;後現代的海諾‧穆勒乾脆解構、重組、拼貼經典,產生破碎的語言,意義請觀眾自行建構。特別是進入了符號大量繁殖的科技時代,語言的意義更加短暫、瞬間、且無效(特別是牽扯到語言的權力關係)。

那麼我們要如何才能進入,舞蹈中的語言和身體之間的關係呢?

一當代舞團的蘇文琪,在前作《LOOP ME》、《迷幻英雌》、《W.A.V.E城市微幅》中,屢屢以舞蹈(單人)結合聲音、影像、裝置多媒體、探討身體與科技文明之間的關係,可說是成績斐然、眾所矚目。此次在兩廳院的《舞蹈秋天》,更結合國內重量級聲音藝術家王福瑞、視覺藝術家吳季璁及劇本創作者周曼農,推出新作《身體輿圖》,有了文字工作者的加入,所有文宣、節目單上雕琢過的文字,看起來果然「意義」龐大。文字創作者宣稱,文本由兩條脈絡構成,一是關於死亡,二是「自然害怕真空」(來自亞里士多德物理學),命題不小,可還是看編舞者如何述說。

厚重的白色布幕以45度角傾斜,地板上是光滑如鏡面的塑膠紙,地板底下似乎另有玄機,讓低頻聲響震動鏡面地板,於白色布幕上反射出光影,構成一幅超越時空、綿延不盡的無機(去意義)世界。而舞者幾乎全裸地躺在地板上,在單調重複聲響震動中慢慢甦醒,剛開始是以生物性的肉體(沒有臉)蠕動,像法蘭西斯‧培根的畫作,用變形的肉體,反應人的內在精神狀態。然後燈光全暗,再度亮起時,舞者以實實在在「人」的形象,正面向觀眾展示,而聲音方面開始傳來語言,一個女子叨叨絮絮的述說,透過轉動的指向性喇叭,彷彿不時有人在耳邊低語,並且舞台上,舞者的身體細節越來越清楚(從想像的肉體,轉向一具真實的女性身體)。

這一長段的語言(聲音),以某種浪漫抒情,及掌握語言的優越姿態,大致述說平凡生活中的愛與恨、生與死、離別、纏綿…,老實說,非常矯情與空洞,語言的霸權豎立起一座高台,要人抬頭仰望,以便證明生命的崇高。這些單向的明確語言,進入了去意義的舞台空間之後,舞者的身體簡直不知該置於何處?只能配合語言,勉強展現女性身體的另一種驕傲。最後,舞者在經過一段生命的領悟,回到原地躺下,然後又醒來,在若有所感的回眸中,結束了這個演出。《身體輿圖》看不到全景,大部份演出,只剩下相互分離的單薄身體與不明思緒。

這是一當代舞團在系列作品中,首度出現的語言元素,編舞家選擇相信語言,但它卻以某種粗暴,展現其無效性,並削弱了蘇文琪擅長的身體能量,所以,如何讓身體與語言可以共處,甚至超越語言的侷限性,也就是如何處理作品中的可言說?或者不可言說?相信這是創作者,需要更進一步思考之處。

《身體輿圖》

演出|一當代舞團
時間|2012/10/20 14:30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真空」的身體是否得以成為意識的身體一個純粹的對立面?如此遂聽到那反覆的提問:「為什麼?」「但為什麼要親近死者?」《身體輿圖》帶進了文本和死亡的命題,亦意識地將制定性的語言削抹又浮現,破碎,隱約,構成音樂性的存在。沿此,自然害怕真空,卻自然傾向真空。(李時雍)
10月
24
2012
科技渴望進入審美與人性的領域,而身體藝術希望探究如何與日新月異的科技共處,不再對立。從YiLab蘇文琪一貫的創作方向,以往對科技藝術的沉思應和,在這次《身體輿圖》則對身體的內向剖析更前進一步。如同自我凝視的空虛無底,我們發現:在這種新藝術形式的探索旅行中,思想,存在於對形式最深入的思考。(林乃文)
10月
23
2012
《身體輿圖》的創作主體企圖探討許許多多關於自然、死亡、真空、詮釋等一連串的哲學思考和悖論——比方「詮釋一個不可被詮釋的現象」,並試圖透過真實存在的身體和運動來展現。然而太多主題、過度鑽研的結果,許多創作思考的對話依然停留在創作者間回響,而未達到觀眾的眼前。(陳品秀)
10月
22
2012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