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凝視的身體內向《身體輿圖》
10月
23
2012
身體輿圖(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22次瀏覽
林乃文

黑色舞台,如影印機面板般光滑似鏡,一片45度傾斜的白背板倒映,彷彿一本向上攤開的天書。獨舞者近乎全裸,以同樣的折角姿勢,緩緩動作於黑與白的交界,宛如親吻自己的倒影般,甦醒,呼吸,移動。全場響著低頻,卻比寂靜更能詮釋真正的寂靜。

種種都逼近一種生理的「原」點:身體,光,聲音。聲音從音樂退回原點,成為頻率,聽覺因而清淨敏銳,聽得見從另一方向而來的音源。中場後人聲進入,以耳語的聲氣呢喃一封寫給自己的情書,或者自我對話。身體從中心發動,越邊緣越幽微,腳趾尖與光滑舞台的接觸點,細微得彷彿嘆口氣都能折返它。光同樣簡單純淨,緩緩上移,漾出一片水紋,從熱到冷,再由冷到熱,最後走到舞台側,讓出明淨的倒影。在絕對的孤絕中,原以為可認明身體和精神的存在,不料竟反轉為對消亡的體悟。當身體傾訴鏡中月,水中花,面對虛空,肉體反而落實。當倒影消失,肉體伸展自裕,本體無所憑藉,反成虛空。

低吟的女聲強調自我凝視的姿態:「世界是個空句子」、「空的句子」、「壞的句子」反覆回響,意義不再重要,而是音波震盪,徒勞,反覆,無法掌握,越滿越空,越空越滿。身體在物的邊緣緩緩滑行,摸索自我,發現一片虛空,回到胎臥於羊水的姿態。

近年來科技藝術與表演藝術的跨界合作,無論取名為何,其實主題不離人性與科技的對話。其中以原始而抽象、最貼近動物性脈動的舞蹈,與在冰冷理性中兀自進步的科技形式的對話最為戲劇化。科技渴望進入審美與人性的領域,而身體藝術希望探究如何與日新月異的科技共處,不再對立。藉由科技藝術提供的嶄新物質形式,甚至激發藝術家挖掘人體更原始的律動,開發表演藝術更深沉的想像。從YiLab蘇文琪一貫的創作方向,以往對科技藝術的沉思應和,在這次《身體輿圖》則對身體的內向剖析更前進一步。如同自我凝視的空虛無底,我們發現:在在這種新藝術形式的探索旅行中,思想,存在於對形式最深入的思考。

《身體輿圖》

演出|一當代舞團
時間|2012/10/20 14:30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真空」的身體是否得以成為意識的身體一個純粹的對立面?如此遂聽到那反覆的提問:「為什麼?」「但為什麼要親近死者?」《身體輿圖》帶進了文本和死亡的命題,亦意識地將制定性的語言削抹又浮現,破碎,隱約,構成音樂性的存在。沿此,自然害怕真空,卻自然傾向真空。(李時雍)
10月
24
2012
《身體輿圖》的創作主體企圖探討許許多多關於自然、死亡、真空、詮釋等一連串的哲學思考和悖論——比方「詮釋一個不可被詮釋的現象」,並試圖透過真實存在的身體和運動來展現。然而太多主題、過度鑽研的結果,許多創作思考的對話依然停留在創作者間回響,而未達到觀眾的眼前。(陳品秀)
10月
22
2012
這些單向的明確語言,進入了去意義的舞台空間之後,舞者的身體簡直不知該置於何處?只能配合語言,勉強展現女性身體的另一種驕傲。最後,舞者在經過一段生命的領悟,回到原地躺下,然後又醒來,在若有所感的回眸中,結束了這個演出。《身體輿圖》看不到全景,大部份演出,只剩下相互分離的單薄身體與不明思緒。(謝東寧)
10月
22
2012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