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身體的意識存在《身體輿圖》
10月
24
2012
身體輿圖(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25次瀏覽
李時雍

傅柯(Foucault)談格線(grid)和可視性,談空間的治理,或進一步地馴服身體反向的權力輸誠問題,生命從城市中的群體活動,細微至個人每一呼吸、每一指尖末稍的舒展,在脈動與歇止之間,早已部署了各種形式之力的關係;若此,生命意謂了什麼?是否可能、又如何可能?死亡在此又意謂什麼?是徹徹底底的虛空真空,抑或是格線所擘畫「輿圖」的空缺和間隙?生命政治成為了叩問的起點,直到《身體輿圖》,連繫起了蘇文琪過往作品以來的切身隱題:「最初的提問,從生命政治的閱讀開始,思考人如何選擇生存的方式,控制生命的樣態。」(〈創作筆記(或一種地圖)〉)

貫穿的是影像媒介當代中的身體及其變貌,知覺上《heroïne》(迷幻英雌,蘇文琪2009年作品)中結點(node)般方格平台內,身置中心反覆震顫起伏運動所創造的異質化經驗;《W.A.V.E.-城市微幅》(2011年作品)以百餘盞垂直升降的燈光裝置構成密覆人身的空間波幅;及至《身體輿圖》,創作者意圖地「回到╱進入」一處「空」的所在,全白地板和斜傾向前四十五度角的全白屏幕(舞台設計吳季璁),塑料材質中倒映或投射著如水紋般搖晃不定的影像,開場時,兩盞舞台後方光照熾白,蘇文琪嬰孩般裎裸,背蜷曲在空白的中央僅她和她的鏡像。

低俯身,頭埋於身內猶未露出。足跟足尖轉換,艱難挪行自己橫越舞台彷若《W.A.V.E.》開場延續,以背懸起雙臂,離開日常動態,每一從地面跋足立直身體的姿勢彷彿從漫長演化中站起。蘇文琪長期專注在重複而又延異的身體細節,動力關係的連帶和轉換構成了觀者觀看的進路,背到臂,從懸擱的狀態發展至指尖極富象徵性、指示意圖的鍵寫手勢;是震顫或大幅度低伏帶起之中瞬刻的不動,是靜止一刻,肺腑呼吸中飽滿動態的之間。又因其重複而延異,創造出充滿儀式性的空間與氣氛。

儀式。全白地板和屏幕搭建起的祭儀舞台。卻已非譬如班雅明所指出古典藝術活動與宗教祭儀的價值關係;而或已是總是在最個人化的書寫之中,纏繞著政治化的美學行動。微幅覆蓋的當代城市,劇場如何可能開啟異質的、逃逸的heroïne空間,個人又如何在每一獨白和呼吸的獨一性(singularity)中艱難地站起,成為一個面孔可見的人?蘇文琪在《身體輿圖》進一步與編劇周曼農創作的文本對話,隱指向空(void)。藉由周曼農自《蟻蝕.馬克白夫人狂想》到《高熱103度》(《給普拉斯》)劇本實踐對於語言─主體─死亡之間複雜的理論思路:主體在各種形式的語言系統中證明自身或無法說明自身?自我的辨識如何可能?消亡與空又如何成為系統「輿圖」遮蔽的域外?「真空」的身體是否得以成為意識的身體一個純粹的對立面?如此遂聽到那反覆的提問:「為什麼?」「但為什麼要親近死者?」《身體輿圖》帶進了文本和死亡的命題,亦意識地將制定性的語言削抹又浮現,破碎,隱約,構成音樂性的存在。

沿此,自然害怕真空,卻自然傾向真空。蘇文琪作品在經過《ReMove Me》、《W.A.V.E.》等身體內向、獨白式,儀式般的反覆,進入到科技媒介當代的最深邃,最終卻闖入「明亮的空間╱海天一線」,回到身體自然,回到了無,如嬰孩以背蜷睡。而也正是《身體輿圖》中以空間、文本、聲音(聲音藝術創作王福瑞)、身體的概念交織中,重啟了觀者思考外部空間可見或不可見的格網般的存在,及其中身體一次次的舒展、脈動與止息,一個既按圖索驥又Off the map的進路。

《身體輿圖》

演出|一當代舞團
時間|2012/10/19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科技渴望進入審美與人性的領域,而身體藝術希望探究如何與日新月異的科技共處,不再對立。從YiLab蘇文琪一貫的創作方向,以往對科技藝術的沉思應和,在這次《身體輿圖》則對身體的內向剖析更前進一步。如同自我凝視的空虛無底,我們發現:在這種新藝術形式的探索旅行中,思想,存在於對形式最深入的思考。(林乃文)
10月
23
2012
《身體輿圖》的創作主體企圖探討許許多多關於自然、死亡、真空、詮釋等一連串的哲學思考和悖論——比方「詮釋一個不可被詮釋的現象」,並試圖透過真實存在的身體和運動來展現。然而太多主題、過度鑽研的結果,許多創作思考的對話依然停留在創作者間回響,而未達到觀眾的眼前。(陳品秀)
10月
22
2012
這些單向的明確語言,進入了去意義的舞台空間之後,舞者的身體簡直不知該置於何處?只能配合語言,勉強展現女性身體的另一種驕傲。最後,舞者在經過一段生命的領悟,回到原地躺下,然後又醒來,在若有所感的回眸中,結束了這個演出。《身體輿圖》看不到全景,大部份演出,只剩下相互分離的單薄身體與不明思緒。(謝東寧)
10月
22
2012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