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不到」的辯證/吟遊與絮語──《巴奈—愛.不到》 
5月
10
2021
《巴奈—愛.不到》 (施靜沂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67次瀏覽

施靜沂(專案評論人)


近年來,歌手巴奈.庫穗(Panai Kusui)的名字出現在新聞媒體上,常和夥伴那布、馬耀.比吼,共同為《原住民族土地或部落範圍土地劃設辦法》排除私有地而夜宿凱道抗爭有關。那以粗體紅字寫著「沒有人是局外人」的黃毛巾,象徵巴奈及夥伴期盼國人「一起陪原住民族劃出回家的路」。但逾一千五百個日子後,事情仍未有個令人滿意的結果。而事情的走向竟與巴奈新專輯名稱及此場演出主題「愛.不到」形成微妙張力;「愛不到、得不到」究竟是時候未到,或認知、方法有待調整?新專輯中,巴奈的多首歌曲為過去所作,且結合前衛的探戈、電子曲風,【1】但其顯然不只藉此與過往的人生對話,也盼以此「愛」的命題連結城市裡的寂寞心靈,因著情愛、土地、回家課題的種種尚未圓滿,一同吟遊,並打開辯證、思索的甬道。


酒吧空間,直抒胸臆的氛圍

此場演出,巴奈以長達十多分鐘的〈看著辦〉開場;樂曲流淌間,低沉和緩的嗓音、清晰的咬字與吉他、手風琴的伴奏搭出了吟遊般的情境,令人聯想到歐洲中世紀吟遊詩人(bard)的崇尚詩歌、詼諧與不拘小節,及遊唱詩人(troubadour)擅以文學諷喻批判政府施政與社會不公的傳統。【2】由此曲前半段女性主體的感性抒發可約略猜到,這攸關歌者回顧自身參與原運、社會倡議多年的歷程。在以詩性、直白的歌詞坦露平凡的心願時,也不經意拉近了與聽者的距離,也使歌者因對抗國家機器而常嶄露之較為強硬的形象有機會展現了另外面貌:

從前從前的我 常常覺得沒有別的路可走

偶爾還不經意的想 隱藏了很久很久的祕密 現在已經不需要太在意

可能是夠大的年紀 事情也比較容易過去

我很明白自己並沒有真的弄清楚什麼道理 只是今天的心情不錯而已

我真的期待 不用再擔心來擔心去的日子

偶爾用看著辦的心情 應該沒關係

……

複雜的防衛 佔據了人和人之間

坦然單純一點 誤解再少一點 會不會更自由一點 更輕鬆一點

我想要幸福一點 我想要自由一點 要心情好一點 想安心一點

在巴奈唱來,散文詩(prose poetry)般的歌詞流露自由且直率的美感,加上女巫店微暗的場地、人手一杯雞尾酒,更營造出可以直抒胸臆的氛圍。接續的〈小小的乞求〉透過歌者與手風琴的頻繁來往,更進一步鏤刻心事的蜿蜒與卑微。歌者每唱一次「小小的乞求」,手風琴便以一小段不同的旋律回應之,也彷彿每個「小小的乞求」都對應一個沒說出口的心願;似在呼應這不只是live house,也是酒吧、書店的展演空間,以及台北這座城市裡種種飄忽、寂寞、因「愛.不到」而荒涼的心境:

小小的乞求 小小的乞求 小小的乞求 小小的乞求

那麼遼闊的寂寞 每個深夜的失落 其實不用感覺難受 若有個角落想你就夠 小小的乞求 小小的乞求 小小的乞求 小小的乞求

想找個人陪 想找個人陪 想念就夠 想念就夠


關於「情愛」的辯證與絮語

接下來有許多首歌,都圍繞著主題「愛.不到」。〈那一夜在曼哈頓〉以紐約為背景,刻劃繁華大城裡一段戀曲的發生與幻滅。在手風琴起伏、紆緩的旋律下,從醉心通往心碎的情愛絮語就此展開。首先,歌詞前段的「別當真/眼睛看見的溫存/喔/那只是/紐約夜裡的氣氛」便諭示這戀曲的短暫。藉由一再重複「那一夜在曼哈頓」,一方面展現這短暫甜美如何令人無法自拔,一方面藉由「你說我是你等了很久的女人」、「我也試著相信你是認真」再現令人糾結的男女情愛角力。走著走著,這情愛的迷途、暈眩到了〈愛是什麼〉一曲,彷彿藉由「永遠是什麼?相愛是什麼?」、「遺憾是什麼?錯過是什麼?」等一連串詰問、反思,反映出女性主體欲以更高的角度逃離糾纏的情愛思緒;好不容易走到〈總要〉一曲時,似乎從此迷途的狀態清醒過來,得出某種舒緩之道。

〈總要〉一曲開門見山,以「我總要學著誠實/總要睜開眼看/愛情的現實」等詞句擺出心碎後的清醒姿態,並藉由「怎能任由多情/還去強求」、「你到我生命裡/晃一晃就走/我不能一直不懂/不能被愛情操控」的喃喃絮語,辯證出離開才是正確的決定。接著,自愛情迷霧裡走出的女性主體似乎以「愛會痛 應該相信什麼」為第二人生出發點及問題意識,邊思索孤單、成熟及如何有尊嚴地生活等課題,邊揣摩「不能被愛情操控/愛情會痛、愛情難懂」的奧義。


另闢「愛」的蹊徑

自女性主體開始體悟到「不被情愛操控」、才能保有主體性後,歌者便開始另闢蹊徑,試圖讓重生的主體邁向更大的「愛」的格局;原來,「愛」可以不只是情愛,也可以是對土地、家鄉的愛。接下來的〈毀滅〉一曲,彷彿在對人類貪婪之心的警告中包裹對愛的思索與期許;後段隱晦、蘊含教化的詞句,也藉由「分不清誰是誰/又如何去愛誰」道出人類對愛的追尋應更宏觀,並將對自然、土地的愛包裹在內;下句的「貪婪永不停歇/心裡永不安歇」,更批判了掠奪土地、自然資源的貪婪之心,如何可能導致毀滅。循此思路,或許導向了如下結果──等我們真正地明辨是非時,或許便能好好的愛人與被愛?

巴奈接著結合其社會倡議家與歌手的雙重身分,邀請特別來賓洪申翰上台宣導八月二十八日,重啟核電商轉的公投應投不同意票,並以前些日子在西門町,年輕人反問她:「核四是什麼?」回應來賓並作為對聽眾的提醒──即使反核倡議行之多年,卻非所有人都明白;因而只有更頻繁的對話,才不會功虧一簣。

此後,更以胡德夫名曲〈太平洋的風〉與〈大武山美麗的媽媽〉複述人類與大自然的緊密情感,並藉由刻劃人與自然情感的詞句再次證成──人類對愛的思索應將自然、土地包括在內,如胡德夫話語脈絡下的人類與自然,就是孩子與母親──太平洋的風是「最早母親的感覺/最早的一份覺醒」;「大武山是美麗的媽媽/流呀/流傳著古老的傳說/你使我的眼睛更亮/心裡更勇敢」。

在〈流浪記〉之後,歌者最後以新專輯第一首歌〈難題〉作結;顯然,渺小的人類總想跳脫現實的阻礙,直奔心中的最愛,進而常在情愛裡迷途。然歷經如上辯證與吟遊後,歌者也隱約揭示了自個人情愛通往對山海家園之愛的路徑──循此旅途,即使「愛.不到」,或仍將有寄託與紮根之所;又或許,當我們一同守護土地、家園時,對「愛」的真諦將有不同於以往的領悟。


註釋

1、相關專訪參見:https://blow.streetvoice.com/53054/

2、參照維基百科的說明。

《愛・不到》

演出|巴奈(Panai Kusui)
時間|2021/04/08 21:30
地點|台北 女巫店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前三樂章樂團在小心翼翼之下,略少一分現今流行詮釋莫札特往往帶有的乾脆,而第四樂章,琉森室內弦樂團的演奏在以往的方正中多了一絲狂野,音樂更為緊湊,在弦樂的快速演奏與木管的長音舒緩之間,有相當理想的平衡與對話。
3月
27
2024
下半場齊瑪諾夫斯基(Karol Szymanowski)的《夜曲與塔朗泰拉舞曲》是相當成功的開場演出,Bomsori也明顯給予得比上半場更滿,與鋼琴的合作也是水乳交融。這首曲子以安靜開場轉至瘋狂,再從多消長沉澱,處處都是難題,也需要好的音樂設計,但也因為音樂家沒有打安全牌,每一個撥弦或是泛音、雙音都讓演出精彩奪目
3月
22
2024
古典音樂的結構雖然嚴謹,但演奏時卻充滿了靈活性。室內樂除了展現個人特質與炫技感的同時,又可與夥伴享受直達內心深處的親密感,在舞台上發揮一加一遠超過二的力量。與慕特演奏完三首安可曲,面對聽眾飢渴的呼喊,歐爾吉斯便邁開雙腿──伸手將琴蓋給關了。
3月
20
2024
在演出中,我們可以清楚感受到四位音樂家之間的互動和默契;張善昕領導精神不言而喻,與西本佳奈美的音樂表現力和情感表達能力成為整個演出的靈魂。黃子維和蔡弦修則是很好地配合小提琴家,為整首樂曲鞏固演奏力場。倘若其中一人受到環境變化,在舞台上思緒飄移、發出了與排練時不同的聲響時,其他人是否能即時接住,適度調整演奏技巧,來達到團隊心目中的平衡聲響?答案肯定少不了「靈活性」……
3月
19
2024
兩人合作上的從容自信,讓人深感舒適愉悅。這使得觀眾在接下來長笛獨奏之費尼豪(Brian Ferneyhough)《卡珊德拉夢之曲》(Cassandra's Dream Song)體會到什麼是嗆辣的反差。這首新繁複風格的樂曲,使獨奏家埋首於樂譜,如火如荼地跟作曲家進行跨時空對談,但無法理出頭緒的觀眾,礙於困在座位上無法逃脫,產生無法「讀懂」任何語彙的急躁:孩子扭頭窸窣、大人拾起手機。而普里米亞尼(Leanna Primiani)《未決,給短笛/長笛與電聲》(Uncertain for Piccolo/Flute and Elextronics )更是另一挑戰,相比齊賓《第一號音樂會快板》(Concert Allegro No. 1)有夥伴加持,句法銜接清晰、整體融洽合一的表現,《未決》預錄好的電子音樂隨著秒數播放,有別於真實樂器的互動,長笛家追趕拍點的吹奏不如先前悠閒,加上擴大機出來的聲響乾扁,長笛音色受之影響也漸漸少了靈活的光輝,顯得有些落寞。
3月
11
2024
在二人之間,周善祥的演奏尤其令人驚艷。他不帶一絲仿古風格,而以現代的句法演奏,彈起維也納古典主義的莫札特卻渾然天成。例如,在K. 305第二樂章變奏曲,他指尖下的音符及樂句連綿不止,色彩近乎浪漫主義;最後一首K. 526第二、三樂章則在小提琴與鋼琴的共同線條之外拉出精巧旋律,再度展現他高超的多聲部處理能力。另一方面,卡普松承襲著他招牌的溫暖音色以及濃情樂句,用有些過度深情的方式演奏,慢板樂章尤其;這雖在末兩首的K.481、K. 526有動人的情緒堆疊,但在E小調K. 304第二樂章則稍嫌濫情。此外,他也穿插嘗試質樸的古典風格,使用減少抖音、音色平實的奏法(如K. 380),這則顯示了他自由嘗試多樣方法、隨興而至的詮釋思維。
3月
04
2024
鋼琴合作家的彈性表現在不同的時機,即使面對同一首樂曲,當合作對象從聲樂轉為器樂、遇上不同音樂家各自的詮釋想法,大家對音樂的期待不同,造就了合作間的無數浪漫與挑戰。《漫遊歐陸》為長號與鋼琴之間的對話,除了瞥見銅管樂器與擊弦樂器如何協和共存,更展現了聽覺與氣息間的眉眉角角。
2月
08
2024
年節將至,在廣大的餅乾禮盒之中,我將歪腦筋動到關注已久的起司禮盒,那些禮盒填充了主廚精選的肉乾、水果或堅果,供人搭配食用,繽紛多彩的食用搭配技巧讓小小一塊起司誕生絕妙的味覺宇宙。《伊比利之味》曲選法籍、俄籍作曲家詮釋「西班牙風貌」的聲樂作品,靈感藉由實驗、複製與再現,最後於西班牙作曲家作結,藉流傳當地古老民謠譜曲,探索出深邃的音樂能量。
2月
06
2024
當眾樂器發出聲響的一瞬,舞台上的人們僅有一個目標,那便是將音樂發揮到最理想的狀態。《迴旋匈牙利》來自「黃俊文與好朋友們」,當中純擊樂與純絃樂的兩首室內樂曲帶給聽眾不同滿足,令人醉心於室內樂的美妙存在。
1月
2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