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箱關頭的暫記《木蘭少女》
8月
20
2018
木蘭少女(台南人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84次瀏覽

時間:2018/08/09 19:30

地點:臺北國家戲劇院

文  戴源宏(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系表演藝術碩士生)

「音樂劇」(musical)在近年來的臺灣似乎開始盛行起來,不僅對外公開演出數量逐漸增加,各大院校也紛紛開始有了與之相關的社團與系所,甚至也邀請兩岸院校舉行比賽。然而在眾多原創音樂劇中,從國外演出紅回臺灣,且將部分劇情、歌曲、場景加以改編與創新,其中一部非《木蘭少女》莫屬。

《木蘭少女》是由導演呂柏伸、編劇蔡柏璋,蔡柏璋與趙啟運共同擔任作詞、王希文作曲,攜手共作的原創音樂劇,於2009年對外首演、2011年重製, 2016年受邀至新加坡巡迴表演,並2017與今年再次於臺灣演出。而在幾個版本的選角當中,讓人眼睛為之一亮莫過於近年飾演「花木蘭」的李千娜和飾演「簡淳榭」的周定緯,兩人過去皆於臺灣歌唱選秀節目中展露頭角,之後各自都有自己個人流行音樂專輯與單曲,其中以李千娜電視劇《通靈少女》中的《不曾回來過》廣受好評,從這樣的先備知識再去觀察兩人從流行歌手轉變至音樂劇演員時的詮釋方式轉換,是值得去探討的方向。

王希文在音樂表現上使用現場管弦樂團擔任配樂,有時也因曲目的不同使用國樂樂器;編曲時加入了中國「五聲音階」的要素,將「五聲音階」的旋律隨演唱者所扮演的角色與樂手之間相互交替。然而《木蘭少女》也並非全然使用這樣的元素於劇中,《大劇報》雙月刊雜誌曾訪問過王希文在《木蘭少女》音樂上的靈感,王希文說道:「……旋律的句型上,要符合說話的邏輯,讓演員唱起來自在,……要符合角色的戲劇情境」。以《可否請你幫我撿個肥皂》這首歌為例,王希文將角色之間的心情與說話方式考量下去,將這個曲目標題以唱副歌的方式貫穿這一幕主要帶給觀眾的心情與感覺。此外,這首歌曲表演時戲劇並非停止,而是歌詞帶著劇情一直往下走,觀眾如果不去聆聽與觀賞演員的表現,是很難銜接在這一首歌之前與之後劇情的轉變。

在這次的《木蘭少女》,曲目上添加了《觀世音,再給我多一點的時間!》這首曲子,將懇親會這幕場景,透過貫甫與淳榭同時找尋的木蘭與木男,使得木蘭心情焦頭爛額、不知如何是好的過程逗人發笑,也將角色們相互之間的心情與心態藉由歌唱又更加鮮明。可惜的是,或許在上半場精心鋪陳下,進入到後半場時會有疑似劇情進展過於快速的感覺,導致焦點會顯得聚焦於木蘭、淳榭、貫甫這三名角色的愛情戲中,而忽略可以再次陳述或是可以刻畫的角色。

從過去到今年的《木蘭少女》,不管是劇情的安排、場景道具的佈置、演員的編排、音樂的表現都可以看出來每一個版本與先前版本之間的不同,就像《羅密歐與茱麗葉》、《鐘樓怪人》這些音樂劇一樣透過演出不斷求新、求進步,《木蘭少女》似乎也追隨這些音樂劇的腳步,未來不知能否再次看到這齣劇的復出,不過一旦出來或許又會帶來不一樣的《木蘭少女》也說不定。

《木蘭少女》

演出|台南人劇團、瘋戲樂工作室
時間|
地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這次的版本中,木蘭藉由霸凌曉齊來證明自己、尋求同儕認同,這一段刻意挑戰觀眾的心理舒適度,最後曉齊帶領木蘭自在地面對自己陰柔的一面,歌頌娘炮的力量,不一樣又怎樣?這一版的曉齊面對自己的性別氣質更顯從容自信。(謝筱玫)
7月
21
2017
相較於2011年的票房,此次台中國家歌劇院的兩場演出,創下預購期就銷售一空的空前紀錄。但,為何只能演出兩場(也不再加場),仍舊在於其耗資過大,並無法藉強勁的票房回收。當年被提出的思考與疑問,似乎弔詭地只解決了一半──甚至,擴大票房也無法回應製作成本的回收。(吳岳霖)
7月
21
2017
《木蘭少女》或許能夠被看作一種華文音樂劇的創作典範,無論在文本的書寫上、歌曲、音樂的編寫上皆有其值得思考之處,特別是生活在亞洲華文世界的我們,寫詞、作曲者對於中文的聲調、韻律等掌握是必要的。(林立雄)
7月
21
2017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