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劇成型前的暖身《返鄉者——阿里山的吶喊》
1月
03
2018
返鄉者——阿里山的吶喊(對位室內樂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75次瀏覽
陳惠湄(2017年度駐站評論人)

《返鄉者——阿里山的吶喊》是對位室內樂團與作曲家李子聲共同製作的室內樂與人聲的音樂會。2013年對位室內樂團委託作曲家李子聲創作,以室內樂歌劇型態來詮釋音樂家江文也一生經歷的《江文也與兩位夫人》,將江文也經歷過的時空串連,引用了席慕容、徐志摩、林庚及江文也本人的詩詞入樂,三位歌者分別以美聲與豫劇唱腔的方式演唱,來詮釋來自不同背景的江文也與兩位夫人這三位主人翁。全劇大部份歌曲以非調性方式演唱,以西洋樂器的室內樂組合伴奏,除了西洋的美聲唱法之外,也融入以豫劇唱腔來表現的歌唱方式,首演以來備受好評,並獲得當年度台新藝術獎提名。2015年以相同班底,同樣以作曲家李子聲所創作的音樂演出了詩歌劇場《錯過茱麗葉》。《返鄉者---阿里山的吶喊》是大抵依循相同模式的第三次聯手合作。

演出當天的高雄市音樂館,據目測粗略估算,入座率大約有五成左右(依據高雄音樂館官網資料顯示,該場館總座位數共344席),由國人創作、製作與表演的精緻室內樂音樂會,售票票房有這樣的出席比例,應該還算不錯,想必在高雄深耕多年的對位室內樂團已經培養了一群忠實樂迷。這次的《返》劇同樣以對位室內樂團團員擔任的小型室內樂形式為主,作曲家李子聲以臺灣泰雅族詩人作家瓦歷斯.諾幹(Walis Nokan),以及文學作家余光中的詩詞入樂。不過,演出時只在舞台左邊呈現一小方投影字幕,相信不是所有觀眾都看得清楚歌詞,不少聽眾應該與筆者一樣看得頗為吃力,或者索性放棄追字幕。日後如果需要字幕,是否可考慮舞臺兩邊都加上投影,讓字幕清楚呈現?畢竟詩詞在此演出中佔有重要地位。

筆者跟隨音樂的進行,勉強追著字幕的歌詞,才大略猜測到歌詞的轉換連接是有劇情考量的。在觀賞節目之後細讀節目單,才瞭解原來《返》劇的劇情設計是從兩位素昧平生的返鄉人在香港碰面開始,分四幕描述一位臺灣原住民被日本皇軍徵召參戰,導致顛沛流離一生的故事。劇情分為序場、第一幕第一首〈辭別〉、第一幕第二首〈變天〉、第二幕第一首〈戰〉、第二幕第二首〈爭〉、 第三幕〈歸鄉〉-在機艙內、第四幕〈母親〉、尾聲等段落。在第二幕之後加入節目單上沒有顯示出來的中場休息。欣賞演出時如果不追著字幕或節目單上的詩詞的話,要聽懂歌詞事實上有其困難度;而如果不在事後仔細花時間詳細閱讀節目單的話,更無法瞭解劇情設計。這一點和對位室內樂團在臉書網頁上宣傳這場音樂會是「一場不用翻譯,直入人心,聽得懂的音樂。」【1】的文字似乎有些差距。雖然音樂會後,對位室內樂團的團長梁孔玲臨時在舞臺上迅速說明了這場音樂會是明年將登上臺北國家音樂廳的歌劇的前導,也就是類似劇本讀劇的概念,但在沒有麥克風的狀況下,有多少聽眾聽得清楚這個說明,是個疑問。而且,包括舞臺上的音樂家在內,有多少音樂會的聽眾清楚何謂劇本讀劇的概念?這也是個問題。建議節目單中可稍加說明本場音樂會的製作由來,例如音樂會宣傳中的標題《阿里山的吶喊》與《返鄉者》的關係為何,也可說明高雄這場音樂會是明年完整歌劇的前導。如果可以說明得更清楚的話,相信可以讓更多聽眾知道明年在國家音樂廳會演出完整的歌劇,增加期待感。

在西洋音樂史上,已有許多如清唱劇(cantata)、神劇(oratorio)等只以音樂連接來展現一部劇的前例,因此,既然觀賞演出當時無法一一瞭解詩詞、音樂以及劇情的關係,筆者就選擇只專注欣賞台上演奏(唱)家們所呈現的作曲家原創音樂。這場以室內樂形式演出的音樂會,由三位歌者(女高音林慈音、男高音林健吉、男中音蔣嘉文)與幾件樂器:小提琴(林佳霖)、中提琴(林倢伃)、大提琴(候柔安)、單簧管(葉明和)、長笛(張碩宇)以及鋼琴(梁孔玲)的室內樂重奏,加上人聲合唱(四個聲部組成的小合唱團)組成。演唱演奏者與樂器編制(比公告的少了一把低音提琴)雖有部份與兩廳院售票網公告【2】的不同,但演唱(奏)者都是很優秀的音樂家,現場的表現令人滿意。

據音樂會節目單中的說明,女高音林慈音演唱的是劇中母親與妻子的角色,而男高音林健吉演唱少年原住民,男中音蔣嘉文則演唱老年原住民。在器樂部份,除了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鋼琴之外,也加入長笛(張碩宇)、單簧管(葉明和)兩樣管樂器。值得一提的是,長笛演奏者要兼吹短笛與中音長笛,單簧管演奏者則除了兩種不同調性的單簧管之外,也要吹奏低音單簧管,一位演奏者身兼數職,十分忙碌;更有趣的是小提琴家林佳霖最後還拉奏二胡,這在一般以西洋樂器為主的室內樂音樂會中不常見到,使人不得不佩服這群演奏家們的敬業精神。也因為演奏者們演奏多種樂器,才能讓作曲家在這麼少的人數編制中,做出多樣化的聲響效果。這幾樣樂器組成的室內樂重奏,加上人聲合唱演出的形式,雖然編制簡約,但是可以讓人專心在音樂上,其實也是很不錯的表現方式。據青年日報記者黃朝琴2017-11-29報導,「李子聲表示,這次作曲耗時,這幾天終有靈感完成最後一首歌,由老年原住民返鄉在母墓前唱出余光中的詩《白髮》」【3】。作曲家到演出前一刻才交出最後部份的情況其實並不罕見,在演出前一刻才拿到樂譜,音樂家們一定非常心急,特別是演唱者、小型合唱團的歌唱家們,還需要在非調性的音樂風格中抓取音高音準,絕對是一項困難的任務。但演出時整個室內樂團、歌者以及合唱團的表現頗為到位,看不出來是幾天內才拿到樂譜的緊急狀況。也因為演出者本身的實力與在室內樂合作上的功力,才得以讓音樂連接順暢,成功展現作曲家的音樂想法,成就了一場精緻的室內樂音樂會。

李子聲是國內公認具才氣的嚴肅音樂作曲家,其音樂語彙游走在無調性、西方傳統功能和聲與隱藏的傳統東方音樂的五聲音階之間,音樂看似「現代」,但並非高不可攀,他一直思考著如何在「創新」與「易於欣賞」兩者之間求得平衡。在這場音樂會中,李子聲在幾個加入合唱團的、較多人數的合奏段落中也親自指揮自己的音樂。他以多首詩詞創作,純熟運用無調性、調性,以及五聲音階等各種音樂素材,讓不同風格的音樂相連接而不突兀;三名歌者各自有獨特風味的頌唱樂段,也有不同組合搭配的二重唱,合唱部份甚至還出現抗戰歌曲般的風格,符合劇情中的象徵意義。以簡約的編制演出有歌詞、有劇情描述的音樂,雖然今晚其實聽眾要依賴字幕或節目單的歌詞與內容提示,才能想像劇情,不過,音樂本身以及演出者都表現得很不錯。音樂配合歌詞、劇情,雖有音樂素材與手法的變化,但美學風格是統一的,且音樂動機前後呼應,序奏、間奏曲有其本身的功能,分配給歌手的角色也能連貫。樂器編制與人聲的搭配,或者是動感節奏與長音的穿插運用,營造出不同的音樂氛圍,也能大致配合劇情的進展。

不過,就像筆者曾在《錯過茱麗葉》評論文章【4】中提過的,這次的《返鄉者——阿里山的吶喊》音樂會也出現相同的情況,也就是當音樂家們像一般音樂會一樣進出場時,會相當程度地打斷了音樂要表現的「詩劇」氣氛,當然也無法讓原本就已經不太清楚的劇情連貫起來。這一點相當可惜。這場音樂會到底是只要展現音樂的部份,還是要連音樂詩劇的劇情內容與氣氛一併展現,主辦單位應該要再考慮清楚。成立於1997年、以高雄為據點的對位室內樂團,原本以推廣精緻室內樂為主要目標,後來則除了傳統的室內樂音樂會之外,還推出結合說書、影像、燈光、服裝等的親子童話音樂會以及音樂故事劇場等不同系列的演出形式。從2009年開始,樂團更加入「室內樂歌劇」系列,以器樂輔以人聲(聲樂、說書人)並加上多媒體的組合,嘗試擴張室內樂團的演出形式。自從《江文也與兩位夫人》這齣室內樂歌劇受到台新藝術獎提名肯定之後,樂團也積極依循同樣模式演出委託創作的音樂詩歌劇。但是,從小型室內樂團拓展到音樂詩歌劇,牽涉的層面變得很廣,和單純的室內樂演出音樂會有很大的不同。一個團員人數少的室內樂團要經營牽涉層面廣大的音樂詩劇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最好是能有一位統籌人物。兩廳院主辦的新點子樂展一直期望能朝著跨領域的方向發展,今年的《遶境共聲》請來了小劇場新銳導演黃鼎云助陣,終於能夠統籌音樂與其他元素,呈現出比起往年來較像是音樂劇場的樣貌。據聞《返鄉者——阿里山的吶喊》的完整歌劇將於明年7月22日登臺北國家音樂廳首演,由符宏征導演【5】,此舉若成真,相信必會帶來不一樣的呈現。符宏征不但是專業小劇場導演,而且也長於整合跨界,特別是與音樂結合的跨界合作,所製作的展演已得到肯定。到目前為止,對位室內樂團的室內樂演奏已建立起一定的口碑,尤其在臺灣南部地區是少有的精緻室內樂團,如果執意發展音樂詩歌劇的話,能邀請劇場導演統籌,將是比較實際的做法。假如真的能請到符宏征統籌,那麼,明年的完整歌劇《返鄉者——阿里山的吶喊》將更令人期待。

註釋

1、https://www.facebook.com/counterpoimtensemble/

2、兩廳院售票網的節目說明:https://www.artsticket.com.tw/CKSCC2005/Product/Product00/ProductsDetailsPage.aspx?ProductID=hsobWfDDQ3Qp0sabcdeftnPuXfQ

3、見國立交通大學網頁:http://www.nctu.edu.tw/component/k2/item/2765-2017-12-01-09-04-56

4、見拙文〈對位室內樂團《錯過茱麗葉》〉,台新藝術獎專網:

http://talks.taishinart.org.tw/juries/chm/folder_combined_view?b_start:int=40

5、見前述青年日報記者黃朝琴2017-11-29報導。

《返鄉者——阿里山的吶喊》

演出|對位室內樂團、林慈音、林健吉、蔣嘉文
時間|2017/11/30 19:30
地點|高雄市音樂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一個演奏實踐是否有其創造性或獨特藝術價值、其中的技術層面(包含整頓合奏的能力、演奏的技巧)是否頂尖、作為觀眾的自己是否喜歡,這三件事情完全應該區分開來。
12月
20
2024
透過不同的選曲組合,「爵士女朋友」四重奏在這場演出裡以多元的音樂視角為臺北的爵士樂現場注入活力。長笛作為主奏樂器,跳脫了傳統爵士四重奏中薩克斯風或小號的框架,為熟悉的旋律帶來耳目一新的質感
12月
12
2024
這篇文字要探討的,就是這個「不尋常的迴響」的成因,主要聚焦在梵志登的詮釋美學、與長榮交響樂團的合作成果、此一詮釋成功的客觀條件,以及這個成功所代表的,對於西方古典樂界的時代意義。
12月
09
2024
這場演出不僅展現了爵士樂的即興精神,也啟發人們重新思考音樂與文化之間的關係。無論是對傳統的致敬,還是對未來的想像,徐崇育的創作都傳遞出一個重要訊息:作為聯繫世界的「鑰匙」,音樂演奏讓我們穿梭於不同文化,找到多樣和共鳴的可能。
12月
02
2024
強而有力的節奏搭配迷離奇幻的電子聲響,形塑出一個寬闊、悠遠且充滿想像力的聆聽場域,吉他即興則穿梭其中,展現了樂團在律動與空間感之間的掌控力,呼應著「脈動」曲名,同時也定義了《逗號與句號之間》的風格:融合了電音、當代爵士和搖滾元素的音樂。
11月
27
2024
吶幫人樂團的《分貝沒有超標》為眾人帶來一場跨界派對,以嗩吶家族為主角,佐以爵士鼓、貝斯、巴松管,融合當代、民俗、各種中西合璧的編曲。
11月
24
2024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