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淨肢體語彙的關係堆疊《浮‧動》
3月
11
2013
浮動(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59次瀏覽
陳品秀(2013年度駐站評論人)

繼偏向情緒表現的《屬輩》(2011)和現場錄像多媒體的《早餐時刻》(2012)之後,旅居德國的編舞家孫尚綺終於帶著他的崎動力劇場,為台灣演出純肢體的作品《浮‧動》。《浮‧動》是孫尚綺「身體三部曲」的最後一部,從探討身體、節奏與空間的獨舞《我不語》,一路發展到如今以三名舞者表現的《浮‧動》,舞者以充沛的能量,探索各種身體元素的可能性。

《浮‧動》有個很不一樣的開場。燈光乍亮,音樂爆衝,舞者羅斯.馬丁森(Ross Martinson)橫躺地,長達三、五分鐘,一動不動。只有德國音樂家約格.利森赫夫 (Jörg Ritzenhoff)的電子音樂,如急行軍踏步、如工廠機械運轉。躁動的音樂壓迫著安靜的舞者。終於,舞者緩緩舉起他的左手,放下;又抬起左腳……一時間會誤以為,難不成又是一個曖昧難明的行為藝術?

所幸,羅斯.馬丁森終於站了起來,緩緩探索著他周圍的空間,他像深海的游魚般舞動著,攪動著周圍的空氣。在極度昏暗的燈光下,觀眾的眼睛自動調整的捕捉畫面,產生了奇妙的視覺暫留,讓動作看來極度圓滑而具柔軔。

接下來的幾段舞蹈,清晰開展了孫尚綺「身體三部曲」的動作手法:以「長一短多」的慢、快節奏,與開、闔、反轉的動力,以及擰扭的動作形態,交相調節,堆疊出一長串引人入勝的身體視覺風景。

親密關係的探討,也是孫尚綺長期關注的主體。在一段雙人舞之後,孫尚綺躺在地上,羅斯跪在地上彷彿哀悼,他貼滑靠進孫的胸膛、頸項,幾乎親吻上孫的嘴唇,之後又啣咬起孫的左手腕。幾個細膩而私密的動作,勾引著觀眾的呼吸。另一段如玩偶操弄的雙人舞,略嫌嬌小的孫尚綺,理所當然由高大的德國舞者大衛.埃辛(David Essing)操控,之後兩人在角色上的互換,傳達出身體與精神能力的反轉。

雖然,在稍早的三人舞片段,以姿勢堆疊相連的手法並不成功,過於在乎造型的經營,顯得刻意而不夠順暢。然而在後段的三人舞,三名舞者各以快速、大幅度的動作,幾乎貼身的距離「裝腔作勢」來挑釁對方,挑戰在極有限空間裡如何「周旋」而不碰觸到彼此,成功地藉此蘊釀出極大的能量。

60分鐘的《浮‧動》裡,孫尚綺扎扎實實地,以純淨的身體動能和調節有度的節奏,展現了他對身體語彙的掌握和舞蹈思想,建構起一套完整的動作風格。

《浮‧動》

演出|崎動力劇場
時間|2013/03/09 19:30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舞題中的「一萬」,並不是一個精確的數字,而是台上十八名舞者秒秒繁衍創造出來的「眾多」姿態的集合。「姿態」指的是由慾望、情況、背景、技巧所激發的動作(註)。在不重複動作的前題下,展現「姿態」的即生即滅。但,動作到底是什麼?該如何去計算「一個」動作呢?
3月
24
2023
舞者們演繹的是共有的感性肢體,基於在愛情中我們所能感受到的大量情緒,從最美好到最哀傷的快樂既痛苦分級表中,解析與拆分情感在身體上的表現,唯有從獨立的個體中發散,並不評判男性無法如此性感,也不妄語女性不可能堅毅,他們也不推舉與拉扯彼此,就是在群我關係中展現自己,適度中與對方互助與扶持。
3月
22
2023
邊觀賞此舞作(搭配耳中聽到的多變音樂),可以感受到事物在爆發地破碎後被修復,以及舞台空間背後隱喻的、被傷害撕裂後的療傷過程,這樣的黑暗感性使人在不安之餘奇怪地為之著迷⋯⋯
3月
22
2023
比起近年來台灣舞蹈家的溫文儒雅,劉冠詳的瘋狂猶如一條前衛到無以復加的歧徑,將筆者心中對舞蹈既有的型態,推翻到難以想像的境地,筆者甚至曾好奇,是怎麼樣的心態,會讓一名藝術家會想要紀錄自己母親生前的聲音,並轉化成作品來回憶?
3月
20
2023
作品中,出現高頻率的顫抖、跳躍、抓癢的肢體動作,觀者將以上動作視為編舞者面對離別的錯愕,對於性愛的渴望,以及說謊時的心虛反應。然而,作品中令觀者最為之動容的竟是沒有敘事,只有純粹的肢體配合著印度風樂曲之段落。
3月
16
2023
人們多以狂歡、放縱去處理,希望藉由能量(體力)的消耗、短暫的快樂,去掩蓋負面的感受,而這往往只會讓人們陷入更加空虛無助的境地,猶如作品的脈絡,在兩者之間來回衝撞。
3月
16
2023
作為L-E-V舞團「Love Cycle」系列的最後一部,《心碎蠻荒之旅》(L-E-V: Chapter 3: The Brutal Journey of the Heart),或許是Sharon Eyal取名journey的理由,這趟旅程節暫告結束。不過,當舞者們越是能故作冷漠地挑戰肌肉極限跳好跳滿五十分鐘,愛的激情就越是疏遠我。我不覺得眼前的他們去了哪裡,他們顯得被困住了。第三章的《心碎蠻荒之旅》雖相當好看,卻不足為奇。
3月
15
2023
最令筆者印象深刻的畫面,莫過於三位舞者在接近尾聲之際,不斷地用自己的頭髮、雙手等沒有效率的方式掬水,並從上舞台的泳池直奔至下舞台懸吊的塑膠桶中將其裝滿,這樣事倍功半的竹籃子打水,不僅耗盡了舞者如燭火般的最後一絲氣力,同時也為《死》這部作品,照亮一道截然不同的曙光。
3月
12
2023
編舞者許程崴環繞死亡議題的創作,總是夾雜著驚喜與未知,就好像一瞬間被畫成一幅畫,總有不同的情緒與面向,帶出每一位舞者獨有的角色與定義,舉棋不定的步伐與節奏,夾雜著一絲性感,炸裂的感性所產出的是響徹雲霄的回音,走出劇場時,身體很寧靜,頭腦卻還在暴動,最美的回音就是直到演出結束,卻好似這個作品不曾畫上句號,持續迴響。
3月
12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