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尋找幸福,建構善的共同體——《青鳥・尋找真實的幸福》
3月
17
2022
青鳥・尋找真實的幸福(沙丁龐客劇團提供/攝影林筱倩)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75次瀏覽

簡韋樵(專案評論人)


《青鳥・尋找真實的幸福》(以下簡稱《青》)之原著《青鳥》(L'Oiseau bleu),可以說是比利時劇作家梅特林克(Maurice Maeterlinck)在文壇上聲名遠播的夢幻劇。該劇在1908年莫斯科藝術劇院首演,由史坦尼斯拉夫斯基(Stanislavski)導演。

2022年經由沙丁龐客劇團的建構,《青》使用大量的多媒體藝術投影與光影,偶戲與物件,及古典樂的氛圍渲染,以製造童夢的大千世界,建立出有別於主角匱乏的現實生活。觀眾亦可隨著尋找青鳥遊蹤,領悟生命的意義。

顧名思義,《青》以「追尋」為母題,人物透過一只具有魔力的物件:鑲著可以轉換時空與召喚萬靈的鑽石帽,以穿越「第二世界」(奇境)的空間。在「第二世界」裡頭,主角堤堤(Tyltyl)能夠漫遊於夢中的潛意識和想像,歷經死亡的認識、自我概念的形塑以及幸福的辯證。在不斷對抗與挫折的協商之中,消弭自然萬物的界線與鴻溝,在失衡與衝突的調解中共構出美好未來藍圖,並以「尋找真實的幸福」作為真正的旅程要旨。

這份領略猶如向外的內省之旅,若要找到幸福的本質,終究要先回到主角本身所在的「第一世界」(現實),檢視自己有沒有一雙凝視幸福的雙眼。


青鳥・尋找真實的幸福(沙丁龐客劇團提供/攝影林筱倩)


建構堤堤與當代孩童的共鳴

主人翁在進入典型的「英雄旅程」之前,通常來自於尋常家庭。在《青》的改編上,編導特意弱化主人翁貧窮的家庭條件。原著中,堤堤的父親是一名樵夫,而除了妹妹米堤(Mytyl)還在世,家中其他七位兄弟姐妹皆因窮困家境而死去。編導將堤堤放置於小資產家庭,時空從農村挪移至現代都市,舞台也由破舊茅屋轉換為精緻小巧的房舍。劇中,主角用平板電腦看著有錢人家是怎麼過著聖誕節,哀嘆著為什麼聖誕老公公只去有錢人的家庭。

原著的設定,使得仙姑(The Fairy Bérylune)如同彌賽亞般,在「聖誕」日賦予主角救贖,讓他在現實荒蕪環境之中找到啟蒙的光亮。《青》使人物的「不快樂」不再肇因於物質條件,不再透過富裕對比貧窮的缺失;而使「不快樂」肇因於主角心中少了那份「愛與隸屬的需求」【1】。或許這樣的設計,使多數進劇場的當代孩童觀眾更能體會孤獨與缺失,並感到深切的共鳴。

原著的追尋旅行是堤堤和妹妹米堤兩人同甘共苦、攜伴啟程,但在改編裡,米堤似乎是堤堤創造出來的「隱形朋友」。米堤缺席了重要的穿越之旅,也未見於一家和樂的結局之中。或許,是堤堤的孤獨性格造就了「隱形朋友」的假想,此假想也增設了更多「擬人化」的角色,如忠誠護主的犬、伶俐多變的貓,及能夠給予他明確指引的光仙子(Light)。【2】

本劇中,真正的行動和道德責任,皆由堤堤一人決定、承擔。如同亞里斯多德以「eudaimonia」解釋,幸福是一種積極的行動與追求,而「daimonia」則像是潛藏在成長與啟蒙過程中的「守護靈」。「daimonia」一一在堤堤夢裡出現,不管是光仙子和犬的輔助,還是夜后和貓的阻撓,都讓堤堤有慎思的空間。


青鳥・尋找真實的幸福(沙丁龐客劇團提供/攝影林筱倩)


堤堤看見了什麼

堤堤在思念王國(The Land of Memory)學會何以去哀悼懷念已經逝去的阿公、阿嬤,在夜宮(The Palace of Night)學會克服並面對災難的勇氣,在森林(The Forest)中學會尋覓與自然和平共處的可能,並且在幸福樂園(The Palace of Happiness)學會不因強烈的喜悅,而沉淪在豐奢的誘惑、癮頭的快感裡。種種磨難與陷阱激起主角更大的能動性,錘煉出堅決的初心。

然而發覺幸福真的這麼難嗎?尋鳥之前,仙姑曾交代堤堤:「你失去看見的能力,卻一點自覺也沒有。」如當頭棒喝,原來擁有凝視幸福的雙眼,除了在於保有對世界的好奇,還在能夠看見身邊閃爍著光輝母愛。當堤堤看見自己的母親穿著用「親親、注視和撫摸」製作的白紗,每一縷光都是日積月累的關愛,但它很平凡、很不稀奇,它輕易地被視而不見。當代孩童往往困於社群假象,像堤提羨慕著網路營造的美滿他者,而輕看、忽略了身旁該珍惜的真情。


青鳥・尋找真實的幸福(沙丁龐客劇團提供/攝影林筱倩)

堤堤旅程的最後一哩路,是在「歸返」第一世界後,將那隻象徵幸福的青鳥送給患憂鬱症的鄰居孩童,完成了仙姑賦予的重責。互利共生地分享、貢獻,如此美好經驗所留下的崇高幸福,便是亞里斯多德欲追求的「完善的政治共同體」。

夢不只是夢,虛幻不只是表徵。當一顆「善」種子在孩童觀眾的心中發芽,萌生的積極心智,是否能夠引領人們在此岸表象中,把握更深雋的喜樂,使人類最後往更美好的彼岸蹊徑前進?至少,《青》落幕的夢醒時分,我們帶著堤堤的勇氣,離開了人類探討幸福的政治空間——劇場。


註解:

1、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在1943年首次在論文〈人類動機的理論〉(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中,發表需求層級理論 (the hierarchy of needs),由低到高分別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隸屬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
2、在原著中,旅伴還包括麵包(Bread)、火(Fire)、水(Water)、糖(Sugar),奶(Milk)等擬人化的物質。

《青鳥・尋找真實的幸福》

演出|沙丁龐客劇團
時間|2022/03/12(六)14:30、1930
地點|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劇中各角色有冤,有怨,無論是女兒無情誤解了父親,妻子無意外遇造成了悲劇,女學生無心害死了老師,如果這些冤結要解決,就必須被打開,才會有可能痊癒。做為女兒的陳怡靜活在惡夢中,反覆輪迴,直到遇見黃巧雲。⋯⋯德國學者韋伯(Max Weber, 1864-1920)談到宗教團體,其領袖經常有克里斯瑪特質(charisma),這來自基督教傳統,象徵得到上帝的幫助,造就跟一般人不同。
11月
30
2023
《神諭之時》編導在這趟從百年後的未來,回返當下的旅程中,以神秘學符碼,交織穿插在連結歷史現實的物件(寶特瓶與幻燈片)與事件(月光社區反迫遷與WDI獨立運動)的脈絡中,建構一則我們並不陌生的末世寓言——先進科技的發展,無法阻止生存環境的崩壞、人類社會的沈淪(確確實實地沉入地下),而這一切都肇因於反覆發生的災異。
11月
29
2023
俗套,乍聽負面,卻是編劇的絕佳手筆。編劇鄭國偉來自香港,《好日子》也為香港話劇團而寫;但場景轉換後仍有效符合臺灣,並與觀眾達到共鳴——這其實就是俗套的功能。
11月
29
2023
從舞台意象來說,導演將「盈虧」的概念發揮的淋漓盡致,整合了繽紛的燈光與壓低視覺的燈桿、肢體,提煉了潛藏在亂世中的焦慮和紊亂⋯⋯
11月
29
2023
藉由疫情這柄放大鏡,讓原本隱形的邊緣立體而真實的跳了出來。以失業社畜變成愛情事業兩得意的人生勝利組為基準,對比主流價值之外的議題。穩定收入與彈性自由的工作,社交無礙與社交恐懼、異性戀與(偽)同性戀,財富焦慮、情感焦慮、階級焦慮⋯⋯各種焦慮迎面襲來⋯⋯
11月
28
2023
面對「跨性別不是存在,只是創作議題」的戲劇產業,出校園連徵選機會都沒有的表演學研究生涯。不用解釋性別,也不被理解存在的助選員職涯。雖然不用解釋,其實解釋也沒用的社會人生活。
11月
27
2023
「保持清醒,非常重要⋯⋯」,這是在《一個沒有神的地方》開場,表演者用饒舌在提醒著觀眾⋯⋯ 創作者選擇以麥克・艾佛(Mike Alfreds)創立的說故事劇場(storytelling theatre)形式,以及《灰姑娘》、《傑克與魔豆》、十五世紀的《愚人船》情節和形象相互交糅、提喻和移植,來道出東南亞移工群體,包含非法黑工、遠洋漁業工人、外籍家庭看護工等,在勞動現場所遇到的實相。
11月
22
2023
《一欉樹仔》建立出視覺上的自然空間擬態,卻又能從其中看見布料、不織布、毛線的材質差異,看見硬挺或柔軟、細緻或粗糙、滑順或毛絨絨的質感差異,看見心曠神怡、幽暗隱微、暗夜可怖、生機盎然的氛圍差異。整座手工布質立體森林,激發筆者從視覺到觸覺,甚至到體感的感官想像力。從一座布製森林,體驗千年台灣杉林的生命經驗。
11月
14
2023
近年來,地方藝文團隊和城市藝術節已經越來越頻繁地舉辦走讀(walking tourism)和參與式劇場(participatory theatre)的演出⋯⋯尤其在國家人權博物館、人權生活藝術節或者民間團體在進行的白色恐怖相關歷史走讀計畫及漫遊者劇場等活動,「移動」似乎被賦予一種意義⋯⋯
11月
13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