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作為人類的選擇《地球自衛隊》
7月
05
2019
地球自衛隊(楊景翔演劇團提供/攝影羅慕昕、賴怡穎)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58次瀏覽
黃馨儀(專案評論人)

「選擇代表我們還保有自由,抵達終點前人類必須要繼續選擇。」

楊景翔演劇團由陳仕瑛導演、林孟寰編劇的《地球自衛隊》,以地球生態瀕臨瓦解為背景,人類勞動力則大量被人工AI取代,成為某種「無用」的存在,甚至可以依靠政府「全民瘋電玩,打game換現金」的補助方案維生。在這樣的科幻設定下,也預示著生存之容易、選擇之無用;那只為了活著而存在的人類,還是人類嗎?

《地球自衛隊》作為方舟系列第二部曲,卻同為首部曲《前進吧!方舟》的前傳,除了延續地球末日人類存續的議題,以及意識與肉身的存在辯證,【1】將處理重點放在「選擇」上。一開始觀眾即會收到黃色代幣,需至劇場路口兩處的投票亭投票,可以選擇A:「您是否同意在不修改人類生活模式之前提之下,開始尋找地球其他資源,直至找到新能源之方案」,或是B:「您是否同意在地球能源不敷使用之情況下,不採取對人類生存之積極處置,亦即贊成進化論並兼顧人類尊嚴」。然則,我們也被提醒有不投票的可能,現場投票箱即有一個不選擇的選項;而投票說明單上也列著:「此次投票為避免部分人類產生選擇困難症候群,投票人可授權全球數據中心與AI機器人代理投票。」

閱讀上述引用文字,即可發現兩案的文字敘述並不親民,也有可能需再定義的語彙,似乎暗指著「公投」的阻隔性。簡而言之,投A案即是接續到方舟三部曲,僅存的人類搭上方舟,尋找其他生存星球;而B案則是順著《地球自衛隊》中已死亡的天才遊戲發明家「阿凱」的設計,藉由虛擬的遊戲「地球自衛隊」,實際讓玩家設計消滅人類的可能方案,並在生活中同步執行,以達減少地球人口,讓自然力重新回返地球的願景。而A、B兩案實也皆顯示了人類對現有生存方式的固著性,沒有其他改變的可能,所以只能離開或是競爭淘汰而亡。於是,在兩個都不夠完善的選項之中,該選擇何者?這也讓「不選擇」的可能被彰顯,甚至也以「選擇困難症」接納了不投票的可能。

作為一部科幻設定的作品,《地球自衛隊》以雙螢幕、圓形穹頂、地板迷宮網格圖、自動感應變色的cube等,試圖在空間上營造科技感,並在表演上選擇較具動漫感的呈現。對我而言,動漫感講求某種節奏的俐落性,以及肢體的清晰度,此作較為可惜的是,雖有些細部的設定與巧思(如遊戲登入姿勢),五位演員實難以達成整體風格,也因此顯得刻意。而呼應兩種選項可能的結局,實也皆可被猜測到,缺乏科幻設定另構想像的驚喜感。【2】是以,當我看的場次因為不選擇的觀眾多於投A、B方案的觀眾而啟動了出乎意料的C結局時,於我而言反是讓《地球自衛隊》的設定真正有了意義。【3】

在投票結果揭露後──因沒意見的人多於投A方案與B方案者,所以本劇到此結束,可以離場──其實一開始是震驚的,也難免在心中責怪起未投票者,因為多數的「未選擇」而讓我們有所損失:花一樣的錢買票,卻少看一段,即使我已看得些許不耐!如此因選擇的破局與演出戛然而止所帶出的心境是很有趣的,也展現人性裡的侷限──面對不好的選擇時的將就,即使都不喜歡;以及無論以「未選擇的消極」作為抵抗,或是表達事不關己,其結果又會影響回自己,整體社群都得共同承擔。如評論人王威智所談:「《地球自衛隊》是關於人類此在的觀察。它一方面強調人類能動性的重要,另一方面亦時時提醒觀者,個體其實置身於龐大的權力網絡裡,自主可能是種幻象。後設些來談,不若應用或即興劇場,本劇不會出現第三條路線。演員只會在編劇給定的兩條發展去呈現敘事的終末。觀眾亦不超出這個給定邏輯。他們在劇場空間中,受到觀戲社群的影響,做出永不可能超出敘事框架之外的選擇。換句話說,幻覺與疏離在劇場相互作用,觀眾的參與度亦影響著本劇的演出發展,但是與此同時,觀眾只能選擇主動擱置自己的原則,加入創作者的遊戲規則,根本的觀演關係沒有受到實質挑戰。」【4】

因此,C結局的出現讓新的格局與省思空間出現,也同時展現了「第三個路線」,甚至其他路線的可能。在不選擇的後果出現後,在承擔驚訝與錯愕時,我們才有可能開始思考到底「選擇」意味著什麼?──這不只是二選一或是隨便挑一個,而是主體在既有可能間的行動展現、是自由的行使。無論是不在乎的交出選擇權,或是有意識地以不選擇抵抗,當我們從出生就開始活在可以選擇的世界,如何更有意識於所謂的參與權是否是種消解動能餵養,或是能否創造其他的參與可能便是重要的──畢竟選擇與不選擇的最後結果,都是由所有人共同承擔。

「如果從一開始就放棄了選擇,當你再回過神時,你就已經沒有能力再做出選擇了。」

團隊還是有些溫情的,即使「演出到此為止」,還是讓演員輪流邊脫衣服邊交代一下A、B結局演了什麼,也再談談選擇。但當演員脫下戲服、換回日常裝扮,並逐一說出自己在生活上、對社會上選擇結果的擔心時,反而讓方舟真正的降落。我覺得,不該說是他們的真誠打動了人,而是相對於設定文本與角色,在戲劇完結之後,伴著背景傳來著“Why Nobody Flights",才真實看到了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的掙扎、努力、困境與溫暖。

編劇林孟寰因為去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的投票結果創作了《地球自衛隊》,再繼續面對明年的總統大選前的這一刻,C結局的出現是很重要的提醒與揭露(在此感謝不投票的八十二位觀眾),即使一場演出坐滿也才兩百多位觀眾。

註釋:

1、關於《前進吧!方舟》作品處理,可參考王威智:〈當劇場開始思考《前進吧!方舟》〉,表演藝術評論台,網址: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p=26288

2、本文想聚焦討論「選擇」,關於《地球自衛隊》演出劇情內容,可參考于念平:〈沒有道德枷鎖的烏托邦《地球自衛隊》〉,表演藝術評論台,網址: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p=29389

3、就演後座談分享,《地球自衛隊》高雄場演出前三場觀眾皆投B案,最後一場在眼前拉票影響下得以演出A案。台北場則出現兩場A結局、一場B結局,以及最後筆者所觀看唯一的C結局場次。

4、引自王威智:〈身為人類,我很抱歉《地球自衛隊》〉,表演藝術評論台,網址: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p=29400

《地球自衛隊》

演出|楊景翔演劇團
時間|2019/6/30 14:30
地點|台灣戲曲中心小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以晶片糖留下擁有身體的感官感覺,將人類知覺與情感方式複製進遊戲中,卻不用負行為責任,因為在遊戲中一切感覺如此真實,卻也是假的。(于念平)
5月
09
2018
《地球自衛隊》雖沒有具體答案,卻使虛擬世界成為重新確認人類本體意義的場域。劇中角色縱然承受一定的現實苦痛,但是包括對人類殺戮在內的反倫理行為,一切是在虛擬、安全的環境中發生。(王威智)
5月
07
2018
回過頭來看,這類的情感是否也是成為這整齣戲的自我批判,甚至在為弱者發聲的同時,是否其實不自覺地在收割第三世界抗爭群眾長年累月的犧牲成本,轉變爲西方藝術家所獲得的道德快感和收益?
10月
24
2024
《腳不落地的孩子》展現天馬戲創作劇團獨特的表演方法,以高空特技表演為主,結合音樂劇的方式談論個人成長與家庭衝突的議題;藉此顯現世代觀念差異下,親子間的關係該如何化解、個人發展上的矛盾該如何抉擇⋯⋯
10月
22
2024
當戰爭爆發,人命已不屬於受保護之範疇,世界的主體是黨、是國家,所有平民都進入例外狀態,這樣「病」了的歷史時空,對照疫情下「病」了的社會,都是例外,都有徬徨,都同樣痛苦且孤獨著。
10月
19
2024
「獨善其身」透過如諧音修辭的病理化,以及重疊姥爺刑求招數名稱的不道德化,特定地被指向一種缺乏內容的空洞史觀。因此,儘管藝術家的才華顯然帶來了精緻的調度,但這並不妨礙它建立在,透過否定單薄的歷史形象──一個高度恐怖、血腥而貪婪的敵人──來團結同樣單薄的當代價值之事實。
10月
18
2024
眾多難以言說的時代的感傷情緒在舞台上層層疊疊終至發酵,以不同於閱讀紙本漫畫的臨場感感動了在場的觀眾,這是三缺一劇團所製作的《來自清水的孩子》最迷人、最動人之處。
10月
16
2024
整齣戲儼然將自己定位成一個重現歷史真相的紀錄者,力求詳實地將「八仙塵爆」由始自終地紀錄下來,以對抗群眾淡忘事件的命題。然而,《那場被遺忘的派對》並沒有在這個命題下具備反思能力……
10月
11
2024
然而藉由權力跳轉的操作方式將笑點隱藏在文本結構裡,提供感官娛樂之外的意趣,演員也因著事件的推進能在轉折處強化角色立體感,讓角色生動鮮活,彎彎繞繞之間驚喜不斷
10月
1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