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才是真正的你?《臉》
3月
23
2017
臉(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76次瀏覽
連佳宣(臺灣藝術大學舞蹈研究所 學生)

繼2015年《May B》後,瑪姬.瑪漢作品再度來台,當時《May B》曾在臺灣藝文界掀起了一陣旋風,這次也不例外,法國編舞家瑪姬.瑪漢是當代世界舞蹈重要編舞大師之一,1950年代開始在巴黎學習舞蹈,曾是職業芭蕾舞者。後來於1984年成立瑪姬.瑪漢舞團,擔任編舞者的角色。

此次來台作品《臉》,是由瑪姬.瑪漢與他的兒子大衛.曼布希共同創作而成,大衛.曼布希同時擁有導演、劇作家、表演者多重身份,亦多次參與瑪姬.瑪漢的經典作品如《May B》、《環境》,從小耳濡目染下對現代舞也有一定程度的熟悉,此次演出由他獨挑大樑,一人分飾六十個角色。小小的劇場裡,舞台設計簡潔乾淨,白色的檯子上掛了三處衣服,是觀眾進劇場第一眼就看到的,簡單乾淨的舞台裝置,沒有多餘華麗的裝飾,就像整場演出,沒有多餘的包裝,只有表演者和最純粹的肢體狀態。

演出開始,表演者穿著一件白色內褲,赤裸著上身,嘴裡咬著面具,由他四年前的照片作為開場,音樂播放的是舒伯特的小夜曲。大衛.曼布希表示,「那是瑪姬.瑪漢最常在作品裡使用的古典音樂,和這部作品的意象有所關連」,因此選用了此首音樂。整首舞碼由三個面具、六十個角色組成,表演者依照每個臉轉換成符合的角色個性及改變身體的狀態。劇中角色除了知名人物英國首相、舞台劇演員、喜劇演員等等知名人物,還包含了路人,各式各樣的臉孔,其中不時穿插著幾個東方日本臉孔,服裝採用鮮豔的紅色及日式風格與其它黑白色系的服裝作為對比,成為整個演出中的亮點。在轉換的過程中,表演者揣摩角色的細膩程度令觀眾驚艷,透過不斷的穿脫服裝,藉由服裝的輔助使角色形象更為鮮明,整齣舞作沒有跳舞的動作,只有各個人物角色鮮明的肢體狀態,是舞蹈?是戲劇?抑或只是一種肢體表演?

筆者於2015年看過瑪姬.瑪漢的經典作品《May B》,此次進劇場抱持著極大的期待,對於這二次演出,有著非常不一樣的感受。一開始對於作品的期待可能是要有著很多的肢體舞蹈動作、誇張的表情、很強的情感渲染力,與此次作品剛好形成一個很大的反差,表演者大部分的時間以面具示人,雖有短暫把面具拿下來的時刻,卻也面無表情看不出情緒,彷彿沒有自己,只有一直在扮演別人。雖然整齣舞碼表演者不發一語,但藉由他的肢體與臉孔的搭配,卻能令觀眾有無數的想像空間,想像此時此刻這個角色看見了什麼?在做什麼事?肢體所展現出來的狀態又是什麼?我們一直想要扮演著別人所期待的樣子,而什麼是真正的你,真正你想要的樣子?他帶給我們的衝擊不是只有在劇場裡看演出的當下,而是走出劇場之後,你會思考,我們每天都遇到這麼多不同的臉孔,每個背後的故事是什麼,而你真正的樣子又是什麼?你所追求的樣子又是什麼?

《臉》

演出|瑪姬.瑪漢、大衛.曼布希
時間|2017/03/19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紙臉所呈現出的單一表情,猶如現代面具般,遮蔽了心理流動,旁觀視線始終無法進入的是這一張張臉的內心。觀者越是試圖穿透,越是無法穿透,越是感到被觀者的封閉與孤寂,越是使觀者自身感到無力而孤寂。(吳政翰)
3月
29
2017
四支舞碼循序呈現了一個探索軌跡:從〈撩痕〉的聲音沙洲、〈錯/弱〉的觀看裂縫、〈仍在〉的日常重量,到〈隨从變〉的共在身體,構築從個體經驗到集體生成、從時間感知到主體消解的探索。
9月
12
2025
「他們在幹嘛」似乎根本不重要;若這場辯證之所以顯得「不重要」,是因為其內部的探問從未被完整回應,那麼「他們」的存在價值也會因此被動搖。換言之,這場演出的一切「不重要」,都從「他們」出發,並最終回到「他們」。
9月
05
2025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