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看弓絃有新聲,聽見台灣的榮耀《原音讚頌 NALUONESONG》
6月
21
2018
原音讚頌(灣聲樂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39次瀏覽
劉馬利(專案評論人)

這群年輕音樂家,用他們的弓與絃在舞台上盡情揮灑音樂的璀璨,身體力行提醒大家不要忘記屬於自己民族的驕傲。他們用音樂述說古老的傳奇、祖靈的故事,再用滿腔的熱情拉近庶民文化與精緻藝術的距離,謙恭的將心中的祝福傳遞給這塊島嶼的每一個角落。

這群音樂家們用最辛苦的道路實踐自己的音樂理想,選擇走出音樂廳,讓自己的足跡遍及窮鄉僻壤,正如灣聲樂團一向堅持演奏有台灣素材的音樂和台灣作曲家寫的音樂,這就是「灣聲」的唯一使命。他們立足台灣、行腳鄉野、放眼全世界,讓所有人聽見台灣的聲音。

音樂總監李哲藝,為台灣多產的作曲家,寫有上千首的作品,這位早年以豎琴演奏家活躍於音樂界,「演而優則指」,不論是編曲或是全新的創作,皆顧及到音樂本身的美感、樂器聲響的個別性、合奏的整體性,因此在作品中看出對於旋律節奏的敏銳性。他長年耕耘於古典音樂推廣,成果早已有目共睹。在這場音樂會中,展現出他對原住民音樂的鑽研及製作的用心,反映在每一首樂曲的介紹,還有創作及指揮的呈現。

全場曲目皆與原住民相關,包括《泰雅序曲》、《原住民歌謠組曲》、《魯凱童謠組曲》、《邵族幻想曲》、《排灣組曲》、《慶豐收》、《卑南古調》、《馬卡道狂想曲》,皆是李哲藝根據原有的曲調,融合西洋音樂語法,用絃樂擴充了古調的格局,台上的這群人用自己的專長與土地連結,讓我們用不同角度看見更璀璨豐富的文化資產,著實令人驚喜與感動。

這些作品雖皆為「編曲」,但也加上很多的新意。原曲很多是工作歌或是用於儀式的祭歌,原本幾乎皆為詩節式單旋律,且歌舞合一。李哲藝善用和聲、速度、節奏的變化產生律動性,音樂的織度在厚實與輕巧間展現立體感,段落與段落之間是相互關聯、呼應,以不斷向上攀升的轉調讓音樂的色彩有明暗濃淡的變化及層次感。為求在音樂上的表現力,除了使用和聲變化、調性轉換、音域拓寬、力度改變等等的設計,更重要的是每一段的主旋律線條皆清澈明晰,垂直和聲亦以五聲音階的各音程距離為主軸,保留原住民音樂的獨特聲響,可謂雅俗共賞。

最令人感動的一幕在音樂會最後,當遠道而來的台東賓茂國中的同學們在台前與樂團聯袂演出《那魯灣》,那股草根性的強大力量瀰漫在空氣裡,是那一份返璞歸真所散發出的時代精神,在歌聲中延續與回饋。更證明了唯有音樂能讓所有人的情感凝聚在一起,民族的香火方能永垂不朽。

李哲藝在每一首樂曲皆穿插樂曲導聆,深入淺出的解說,的確拉近音樂與觀眾的距離,但如能有節目冊或是加上投影,或是多一點文字資料,至少能有一張A4紙打上曲名或樂曲解說,讓觀眾能有一份「看的見」的紀念品;或是可利用視覺效果,譬如圖片或影音等等,來讓觀眾對於原住民的音樂內涵及歷史脈絡一目瞭然,絕對事半功倍。

這個成軍僅一年的專業樂團,在很多方面雖仍有進步的空間,但已有一定的演出水準。這群年輕人用弓絃穿越中央山脈、跨越濁水溪,如同音樂傳道者般散播希望的種子,讓再偏遠的地區的父老鄉親都有福可聆聽古典音樂的現場演奏,由衷感謝這群音樂家們用生命滋養了這片土地的民族內涵。

《原音讚頌 NALUONESONG》

演出|灣聲樂團
時間|2018/06/17 14:30
地點|誠品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
鋼琴手曾增譯流暢的即興、潘查克熱力四射的節奏,以及貝斯手藤井俊充迷人的低音線條,以及蕭育融出色的吉他演奏,都為整場演出增色不少。他們成功地襯托了潘子爵的演奏,打造出一個充滿活力的音樂場景,堪稱本年度流行爵士音樂會的代表作。
11月
01
2024
幕聲合唱團應該是全台唯一由音樂系聲樂主修的純女聲組成的專業合唱團。她們專精的聲樂演唱技巧,學院舞台肢體訓練的出身,在舞台上展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風貌。團員們擁有極為細緻多變的音色,更有能力詮釋不同風格、時期或語言的曲目,這些作品對她們而言不是一座座需要奮力攀爬的高峰,而是一件件可以用心雕琢的藝術品。
10月
28
2024
作為系列舞作的階段性觀察,除了選擇深入作品仔細剖析外,若能從產製脈絡直搗創作核心,試圖結構化作品本身,或許可以進一步聚焦當中的文化生產過程,藉此留意其間形構的「原住民性」主體思考――亦即如何與族群性和後殖民情境互相對話
10月
23
2024
明明導演的設定是流行文化上辨識度極高的1960年代,為什麼這樣一齣「寫實歌劇」,在視覺與戲劇上的呈現卻充滿了不寫實感?雖然國外歌手不盡完美,但要是有個聲樂指導,事情很可能就會發展得不一樣!
10月
23
2024
要帶領一組成功的大樂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控制和聲之間的平衡,讓十幾件不同的樂器,隨著節奏有默契地一起呼吸,至為關鍵。透過反覆練習、慢慢調整,尋找「對」的聲音,正是雪莉.梅里卡萊帶給「臺北DIVA爵士大樂團」最寶貴的功課。
10月
22
2024
我們要怎麼返回當初充滿活力、令人振奮的活動規模?又或者——在當前的境況、當下的這個「形式」中,我們如何重新創造出有意義的、有開創性的「內容」?如果音樂節的小規模已成必然,那麼我們如何玩轉手上有限的資源,為現代音樂重新注入活力?
10月
2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