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入夢的漣漪——《綺夢遊》
8月
08
2022
綺夢遊(壞鞋子舞蹈劇場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09次瀏覽

張懿文


星期日的午後,從物件、光影、身體的拆解和並置之中,我們與表演者一起夢遊,享受了光影與空間、身體和聲音營造的美麗幻境。


色澤美麗、氣息空靈

宛若玻璃紙般反射彩色虹光的長方形裝置佇立在舞台上,在劇場中營造出色澤美麗、空間乾淨空靈的氣息。舞者劉俊德在地面上側躺著,他翻著身子,輕鬆甩動的手指和腳底的末端肢體,擺動如在水中游泳般地自在;帶著數個簍空斗笠的舞者趙亭婷出現,斗笠帽子有如海裡一開一闔的蚌殼,她也像是出海勞動的蚵女,順著水流的漲潮和落下,與舞台背景布幕上的光影相呼應;有如山水畫般的蜿蜒山脈裝置,倒映著背景的淡紫色,藍色過渡到綠色呈現出迷濛的山林意象,讓人聯想到中國山水畫中的意境;而當舞者單腳站立,跳動彷如跳水,在劉俊德發出類似嘔吐般沈重大力的呼吸聲時,我想到此刻陰魂不散的Covid-19,他有如發自內在的自動性技法,讓觀眾感受到表演者喉頭震盪的痛苦。

布幕的投影從粉紅色、黃色、綠色、深藍色過渡到水藍色,光影色澤的變化也優美地暗示了時間的遞嬗。下一個段落,兩位表演者拿著木棍,一起在舞台上移動,順著前述的海洋意象,竟令人聯想到了正在划船的漁夫,而另一邊,樂手洪于雯打擊出類似木琴的敲擊聲響,下一秒音箱響起有如飛機飛過的聲響,又變換像是嬰兒的啼哭聲,在此刻共軍擾台的時間點上,特別誘發觀眾內心的恐懼。


綺夢遊(壞鞋子舞蹈劇場提供)


斷裂、不連續的美感

此演出恰如其名,帶領觀眾進入時空的縫隙,彷彿在恍惚的記憶中搜尋有如超現實的夢境。這支舞蹈以電影般蒙太奇的手法,捕捉了超現實主義斷裂的美學,而令人驚訝的是,舞者與音樂表演者的即興,也呈現分割斷裂的狀態(也可能是一起即興排練的時間不夠多?),音樂與表演者卻在這樣的不和諧之中,特別能帶出超現實主義不連續的美感。直至結尾處,表演者撕開貼在舞台地板上與地墊交接處的膠帶,這個姿態彷彿也暗示了:表演空間與真實空間的界線,有如結界被打破般,所有的人都將從夢境回到現實。

壞鞋子舞蹈劇場以「田野採集」作為創作方式聞名,長期訪查民間祭典、 軒社、儀式場域,作品經常呈現與土地靈魂的感知,創造出宛若神在現場之展演,然而在《綺夢遊》中,做夢似乎成為舞團另一個不同路徑的創作方式?作品以抽象的形式,呈現出超現實的夢幻片段,在這樣的氣氛中,紛雜的元素交織穿插,提供多樣的解讀可能,而節目冊中描述著舞團欲意「深入自然物種之境,感知與思辨『泛靈』所處的時空之間」,如此看來,《綺夢遊》不同於舞團過去以轉化漢人民間信仰的精神性為主的舞蹈,卻以更為抽象、去除特定民族儀式符碼、有著蒙太奇效果的超自然特性,捕捉了另一種新型態感知的可能。

《綺夢遊》

演出|壞鞋子舞蹈劇場
時間|2022/08/07 14:30
地點|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創作者誠實地直視自己正在夢裡「幻肢/知」著,以此為支點來探索身體的各種可能性。不再是透過創作急著要分享自己發現了什麼,而是在夢中緩緩陪著觀眾回顧自己探索的歷程。(李橋河)
8月
19
2022
或許,「變形」可作為遁入《綺夢遊》營造之氛圍的關鍵,舞台上的身體並不扮演單個身份,而是隨著燈光、節奏的變化不斷切換形體。(洪郁媗)
8月
15
2022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
詞景與身景的交錯已是兩部作品先驗具備的條件。然而,當創作邏輯過於強調「以詞造景」,是否可能將潛文本具象化為表演實體,而在無形中忽略了身體所承載的即時經驗與感知深度?
7月
17
2025
《漚少年》一作可被視為一場對觀看結構的提問:被預設為「看不懂」的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是否真的被轉化為理解的主體?還是只是在表演結構中扮演「等待理解」的角色?
7月
10
2025
要強調的是,《排彎動物園》不是蛇舞,而是以「彎」為方法,在蕭邦音樂與排灣原住民歌謠之間,彎進彎出,相當結實有力,交織成一齣值得探問的實驗舞劇,但是否如節目單所說的,是在「傳統與當代之間尋找平衡與新秩序」?
7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