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異世找身體:《綺夢遊》
8月
15
2022
綺夢遊(壞鞋子舞蹈劇場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19次瀏覽

洪郁媗


以音為引,以身為度

《綺夢遊》延續先前壞鞋子舞蹈劇場作品《工尺鼓詩》對「何謂『我的』身體的」的探究,試圖將那些採集於民間的動作與民俗音樂結合,在現代與傳統的夾縫中為我們指出另一種身體的可能。透過前期的鄉野觀察,編舞家與舞者一齊嘗試如何將過往受過學院訓練的身體與那些散落於鄉間的動作、聲響橋接,以音為引,以身為度共同探索「身意識」。

甫開場,有鑲著如玻璃色紙般材質,能折射出斑斕光彩的木框放在台上,男舞者蜷伏於旁,之後緩緩站起,猶如拔擢於土地;女舞者身負只剩下框架的斗笠走來,竹條如昆蟲的外殼依附在她的身軀,背景聲中,依稀可辨認的蟬鳴及眼前的斗笠形塑了典型的農村意象。


綺夢遊(壞鞋子舞蹈劇場提供)

然而,奇詭之處在於,舞者們所展現的卻是不斷變形、各種元素交錯的身體,這顯然並非刻板的鄉村場景,沒有靜謐和一成不變,而是充滿暗流和未知。觀察舞者的身姿,特別是腳部細微的步伐,不難發現歌仔戲或八家將的影子,但若只停留此等層次的採借,何以在現有的框架外建構不同的身體感?除了直接取材自常見民俗展演的身段之外,細部的編排上,在那些編舞家林宜瑾稱之為「傀儡身」【1】的段落又隱約見到現代舞的元素與懸絲戲偶的概念交融,彷若有莫名之力施加於舞者的肢體,為其線條增添一絲詭譎的幾何。另外,透過兩位舞者時而表現的動物身姿及男舞者模擬的叫聲,甚至可以大膽推測這舞不只關於人身,而是也將非人的身體納進這異世舞譜當中。


人、非人、變形術

或許,「變形」可作為遁入《綺夢遊》營造之氛圍的關鍵,舞台上的身體並不扮演單個身份,而是隨著燈光、節奏的變化不斷切換形體。藉著視與聽,即舞者彎曲四肢,扭動關節的方式及音樂家不時以聲音做提示,使形變得到了彰顯。後半部分出現的木棍和如流水聲的音響同樣提供了變形的暗示,在舞者展現的不同情境下,棍棒時而成為撐篙的輔助,時而化為水底供氧的器具,觸發的聯想也由農村過渡到水岸。眼前所見景物混雜的程度猶如正宗的鄉野奇譚,在這裡人與非人的界線尚未不可逾越,萬物尚游移於半夢半醒的間隙,轉身、匍匐、跨步皆是形變為另種身體的契機。


綺夢遊(壞鞋子舞蹈劇場提供)

到了近結束時,兩名舞者暫時變得靠近,但在短暫的互動後又旋即分離,接著,隱約聽見嬰兒的嗚咽。在這個段落,舞者們先前帶點神秘、充滿雜揉感的身段開始不再那般迷離難解,這突如其來的溫柔讓人感到有些困惑,不過,或許找尋身體的旅程本來便非全然顛簸,形體轉換間不可避免的拉扯也有得到舒緩的可能,而嬰孩啼哭所代表的新生指涉的亦是新身。最後,傳來逐漸加強的陣陣低沉聲響,女舞者撕扯舞台邊緣的膠帶並拉起它,將膠帶高舉於頂,象徵性破壞侷限舞台的界線。此舉捅破夢的薄膜,原先劃分臺上表演與真實情境的邊界將不再有效,彷彿告訴觀眾:「剛才的一切都是真實存在的。」

 

註解:

1、 出自2022年8月6日 19:30場次的座談。

《綺夢遊》

演出|壞鞋子舞蹈劇場
時間|2022/08/06 19:30
地點|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創作者誠實地直視自己正在夢裡「幻肢/知」著,以此為支點來探索身體的各種可能性。不再是透過創作急著要分享自己發現了什麼,而是在夢中緩緩陪著觀眾回顧自己探索的歷程。(李橋河)
8月
19
2022
這支舞蹈以電影般蒙太奇的手法,捕捉了超現實主義斷裂的美學,而令人驚訝的是,舞者與音樂表演者的即興,也呈現分割斷裂的狀態⋯⋯(張懿文)
8月
08
2022
所以,「跳舞的劉奕伶」或「脫口秀的劉奕伶」,孰真,孰假?跳舞的劉奕伶必是真,但脫口秀的劉奕伶難免假,此因寄託脫口秀形式,半實半虛,摻和調劑,無非為了逗鬧觀眾,讓觀眾享受。
7月
21
2024
作品《下一日》不單再次提出實存身體與影像身體的主體辯證,而是藉由影像之後的血肉之軀所散發的真實情感,以及繁複的動作軌跡與鏡頭裡的自我進行對話;同時更藉自導自演的手法,揭示日復一日地投入影像裡的自我是一連串自投羅網的主動行為,而非被迫而為之。
7月
17
2024
無論是因為裝置距離遠近驅動了馬達聲響與影像變化,或是從頭到尾隔層繃布觀看如水下夢境的演出,原本極少觀眾的展演所帶出的親密與秘密特質,反顯化成不可親近的幻覺,又因觀眾身體在美術館表演往往有別於制式劇場展演中來得自由,其「不可親近」的感受更加強烈。
7月
17
2024
「死亡」在不同的記憶片段中彷彿如影隨形,但展現上卻不刻意直面陳述死亡,也沒有過度濃烈的情感呈現。作品傳達的意念反而更多地直指仍活著的人,關於生活、關於遺憾、關於希望、以及想像歸來等,都是身體感官記憶運作下的片段。
7月
12
2024
以筆者臨場的感受上來述說,舞者們如同一位抽象畫家在沒有相框的畫布上揮灑一樣,將名為身體的顏料濺出邊框,時不時地透過眼神或軀幹的介入、穿梭在觀眾原本靜坐的一隅,有意無意地去抹掉第四面牆的存在,定錨沉浸式劇場的標籤與輪廓。
7月
10
2024
而今「春鬥2024」的重啟,鄭宗龍、蘇文琪與王宇光的創作某程度上來說,依舊維持了當年與時代同進退的滾動和企圖心。畢竟自疫情以來,表演藝術的進展早已改頭換面不少,從舞蹈影像所誘發的線上劇場與科技互動藝術、女性主義/平權運動所帶來的意識抬頭、藝術永續的淨零轉型,甚至是實踐研究(Practice-as-Research)的批判性反思,也進而影響了三首作品的選擇與走向
7月
04
2024
當她們面對「台灣唯一以原住民族樂舞與藝術作為基礎專業」的利基時,如何嘗試調和自身的文化慣習與族群刺激,從而通過非原住民的角度去探索、創發原住民族表演藝術的樣態,即是一個頗具張力的辯證課題。事實證明,兩齣舞作《釀 misanga'》和《ina 這樣你還會愛我嗎?》就分別開展兩條實踐路線:「仿效」與「重構」。
6月
2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