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異世找身體:《綺夢遊》
8月
15
2022
綺夢遊(壞鞋子舞蹈劇場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28次瀏覽

洪郁媗


以音為引,以身為度

《綺夢遊》延續先前壞鞋子舞蹈劇場作品《工尺鼓詩》對「何謂『我的』身體的」的探究,試圖將那些採集於民間的動作與民俗音樂結合,在現代與傳統的夾縫中為我們指出另一種身體的可能。透過前期的鄉野觀察,編舞家與舞者一齊嘗試如何將過往受過學院訓練的身體與那些散落於鄉間的動作、聲響橋接,以音為引,以身為度共同探索「身意識」。

甫開場,有鑲著如玻璃色紙般材質,能折射出斑斕光彩的木框放在台上,男舞者蜷伏於旁,之後緩緩站起,猶如拔擢於土地;女舞者身負只剩下框架的斗笠走來,竹條如昆蟲的外殼依附在她的身軀,背景聲中,依稀可辨認的蟬鳴及眼前的斗笠形塑了典型的農村意象。


綺夢遊(壞鞋子舞蹈劇場提供)

然而,奇詭之處在於,舞者們所展現的卻是不斷變形、各種元素交錯的身體,這顯然並非刻板的鄉村場景,沒有靜謐和一成不變,而是充滿暗流和未知。觀察舞者的身姿,特別是腳部細微的步伐,不難發現歌仔戲或八家將的影子,但若只停留此等層次的採借,何以在現有的框架外建構不同的身體感?除了直接取材自常見民俗展演的身段之外,細部的編排上,在那些編舞家林宜瑾稱之為「傀儡身」【1】的段落又隱約見到現代舞的元素與懸絲戲偶的概念交融,彷若有莫名之力施加於舞者的肢體,為其線條增添一絲詭譎的幾何。另外,透過兩位舞者時而表現的動物身姿及男舞者模擬的叫聲,甚至可以大膽推測這舞不只關於人身,而是也將非人的身體納進這異世舞譜當中。


人、非人、變形術

或許,「變形」可作為遁入《綺夢遊》營造之氛圍的關鍵,舞台上的身體並不扮演單個身份,而是隨著燈光、節奏的變化不斷切換形體。藉著視與聽,即舞者彎曲四肢,扭動關節的方式及音樂家不時以聲音做提示,使形變得到了彰顯。後半部分出現的木棍和如流水聲的音響同樣提供了變形的暗示,在舞者展現的不同情境下,棍棒時而成為撐篙的輔助,時而化為水底供氧的器具,觸發的聯想也由農村過渡到水岸。眼前所見景物混雜的程度猶如正宗的鄉野奇譚,在這裡人與非人的界線尚未不可逾越,萬物尚游移於半夢半醒的間隙,轉身、匍匐、跨步皆是形變為另種身體的契機。


綺夢遊(壞鞋子舞蹈劇場提供)

到了近結束時,兩名舞者暫時變得靠近,但在短暫的互動後又旋即分離,接著,隱約聽見嬰兒的嗚咽。在這個段落,舞者們先前帶點神秘、充滿雜揉感的身段開始不再那般迷離難解,這突如其來的溫柔讓人感到有些困惑,不過,或許找尋身體的旅程本來便非全然顛簸,形體轉換間不可避免的拉扯也有得到舒緩的可能,而嬰孩啼哭所代表的新生指涉的亦是新身。最後,傳來逐漸加強的陣陣低沉聲響,女舞者撕扯舞台邊緣的膠帶並拉起它,將膠帶高舉於頂,象徵性破壞侷限舞台的界線。此舉捅破夢的薄膜,原先劃分臺上表演與真實情境的邊界將不再有效,彷彿告訴觀眾:「剛才的一切都是真實存在的。」

 

註解:

1、 出自2022年8月6日 19:30場次的座談。

《綺夢遊》

演出|壞鞋子舞蹈劇場
時間|2022/08/06 19:30
地點|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創作者誠實地直視自己正在夢裡「幻肢/知」著,以此為支點來探索身體的各種可能性。不再是透過創作急著要分享自己發現了什麼,而是在夢中緩緩陪著觀眾回顧自己探索的歷程。(李橋河)
8月
19
2022
這支舞蹈以電影般蒙太奇的手法,捕捉了超現實主義斷裂的美學,而令人驚訝的是,舞者與音樂表演者的即興,也呈現分割斷裂的狀態⋯⋯(張懿文)
8月
08
2022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作品最終將民主的疑問落在「能動性」之上,創作者疾速地追尋民主的核心議題時,或許更該將關照轉向:「什麼才是民主的速度?」反思如何將舞者的障礙性轉化為主體性的力量,而非只停留在被動的「被包容」位置。
9月
30
2025
《及烏樂園》並非將街舞改造成劇場,反倒透過劇場語境讓街舞回到其初衷:作為一種身體之間的協商與生成。
9月
30
2025
田孝慈的感受、思考、情緒、動作,連貫成一篇非常有邏輯的四十分鐘舞作。《好像不可以》或許正是他運用體感認知創作方法,證明感性就是理性的作品。
9月
23
2025
透過「旅人」這個共同標籤,黃承瑩與林氏好兩者或許可以類比。疫情世代固然舉步維艱,但相對當年暴風眼不斷轉移的戰火頻仍,其中歷史的重量差卻清晰可見,甚至顯得有些牽強。
9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