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育栽的戲劇種苗《一首詩改變世界》
3月
26
2013
ㄧ首詩改變世界(阮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76次瀏覽
謝東寧(2013年度駐站評論人)

創立於2009年的「草草戲劇節」,是設立於嘉義當地的阮劇團所發起,並與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合作之戲劇教育推廣展演計畫。已經邁入第五屆的藝術節,今年已經從單純的戲劇展演,擴大為兩個週末的藝文活動,包括了草草影展、戶外演唱、草草OFF、戲劇演出、創意市集…等活動,在風和日麗的春天,漫步於由知名建築師黃永洪所設計,閩南式風格之亭台樓閣、水榭迴廊、優雅荷花池多層次空間之表演藝術中心園區,及欣賞各處繽紛的藝文活動,讓嘉義縣民雄鄉的民眾,多增添了一處藝文休閒的好去處。

重頭戲是實驗劇場的演出《一首詩改變世界》,這個屬於戲劇教育推廣的展演,對象大部份是嘉義縣各高中、大學的學生。為期一整年的計畫從第一階段的戲劇表演課程,到第二階段的專業科目課程,包括學習劇場燈光、服裝、舞台、行政等部份,最後並由專業師資帶領學員們,合力製作一個完整演出,而今年更是連續第二年,邀請留美「青少年劇場」專業的呂毅新老師,擔任計畫主持人與編導的工作。

雖然是業餘的青少年戲劇演出,但沒有淪為同樂會的才藝表演,《一首詩改變世界》整個製作,處處散發著專業嚴謹的細節與態度。文本來自導演與演員合力發展,從研讀各種形式的不同詩作,並擷取詩的意境、詩的精神,進而發展成為自己的故事,也就是找到詩與個人生命史的連結,並且透過詩人的眼睛,重新檢驗自己與家人、社會以及世界的關係。

譬如選取的詩作包括了席慕容的《印記》,日本詩人荒川良二在福島核災後的繪本詩《早上了,打開窗子嘍》,捷克詩人哈維爾的圖像詩《文化生活》,及臺灣詩人吳易澄為全國關場工人連線,集體臥軌事件所寫的《回家》。從題材上來看,並沒有落入「詩」只能成為唯美的、不食人間煙火的文字性陷阱,將詩人對於所處時空的心有所感創作,成為這群青少年看自己與世界關係的中介橋樑。

在65分鐘的演出中,一共有十四個段落。開場「詩的關鍵字」,全體10位演員穿梭於舞台唸出他們喜愛詩句,然後是一段段的演員故事;「秋子與狗」講胖女孩跟胖媽媽的減肥故事;「通話」是四位朋友謠言八卦的電腦即時通訊;「Schedule」模仿哈維爾的圖像詩,成為這群青少年的上學讀書考試生活;「火山的故事」是演員小時候全家乘郵輪的度假經驗,回到家時遇到八八風災;「回家」以動作畫面,重現關場工人的靜坐場面;「心電圖」講述年輕上班族的規律生活;「動漫狂想曲」將披薩外送員狂想成海賊王動漫決鬥;「檳榔爸爸」是回憶去世的爸爸,包括跟蛇打鬥,與乘坐雲霄飛車;最後「打開窗」返回詩的世界,象徵用劇場與想像打開的世界。

全體演員雖然只受到短期的表演訓練,但肢體靈活、節奏分明,充滿自信並勇於發揮個人特色,除了口齒咬字有時稍嫌模糊,整體來說,緊緊抓住了現場觀眾的注意力。而這也要歸功於編導素材的選用、舞台走位的巧妙調度,及舞台服裝、布景,克難但充滿創意的使用,這群青少年最幸運的,更是有機會在一個空間關係(舞台與觀眾席)緊密,設備相當齊全的實驗劇場演戲。同時這種場館、劇團、在地民眾之間,緊密結合的戲劇教育傳播關係,相當值得鼓勵與推廣。

成立已經十年的阮劇團,團長、藝術總監汪兆謙說,他當年念嘉義高中的時候,遇到了由文建會舉辦,為期一年的《青少年戲劇推廣計畫》,從此人生踏上了戲劇的這條道路。藝術下鄉,不光是表演團體點狀式的演出就好,深度的藝術教育推廣更為重要,而阮劇團「草草藝術節」的成功經營模式,真心希望能得到相關單位的重視,協助將觸角繼續擴展到青少年以外的族群,讓藝術與土地能夠緊密結合,漸漸開出屬於在地的文化花朵。

《一首詩改變世界》

演出|阮劇團
時間|2013/03/23 13:00
地點|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
只是這也形成《內海城電波》某種詮釋上的矛盾,源於混搭拼貼下的虛構,讓內海城看似台南、卻也不完全是台南——也就是,我們會在內海城看到「所有的」台南,卻不一定是有脈絡的「全面的」台南,甚至有因果倒置的可能。杞人憂天的擔憂是:這會否造成對台南、乃至於「台南400」的認知落差?
6月
28
2024
這是一個來自外地的觀眾,對一個戲劇作品的期待與觀感,但,對於製作團隊和在地觀眾來說,《內海城電波》並不只是一個平常的戲劇作品,更有城市行銷的政治意涵,和記憶保存的個人意義。
6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