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實的裂縫《屋簷下》
10月
26
2011
屋簷下(劉人豪 攝,動見體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415次瀏覽
謝東寧

劇作家的匱乏,大概是台灣戲劇界的最大隱憂,沒有足夠的劇作家,書寫屬於這塊土地上的人、事、物、情感與歷史,那麼劇場永遠只能是「隔岸」的想像與模仿。特別是新生代劇場創作者──方便精彩的外國翻譯劇本、電視卡漫的異想世界、或者是中產生活的虛華想像,作品忽略了創作者真實的過去背景與當下現實,劇場害怕連結的,反而是廣大人民生活的真實,導致來看戲的觀眾也永遠受限於特定的族群。

所以當動見体劇團推出新生代編導王靖惇,以自身家庭經驗與社會新聞出發,描寫一個台灣中下階層生活困境的作品《屋簷下》,單就創作者的這份意圖與實踐,就足夠令人不禁動容。

舞台巧妙結合竹圍工作室老舊鋼架廠房,用簡單象徵式的可穿透性背牆、舞台前緣上方的窗、和一座高起可以連結外界的門,建構出一個貧窮家庭的客廳、飯廳與通往其他空間(臥房、浴室、廚房)的通道。尤其面對觀眾的這道牆,配合水流影像與不時走過如漂浮夢境的演員,表現出故事中的家庭,一個現實與虛構交織的荒謬寓言。

形式顯然來自挪威劇作家易卜生以降的傳統「寫實劇」,在寫實的時間、空間、人物中,但比較特別的卻是魔幻的劇情進行。故事集中發生在中秋節的晚上,主要描述喪女後精神分裂的父親,在中秋團圓晚餐中,堅持要等死去的女兒回家,而在以母親為中心的穿針引線下,帶出的家庭成員之背景與相互之間的關係。

演出節奏明快,全場氣氛掌握甚佳,不過導演關於到底要「寫實」還是要「魔幻」的舉棋不定,卻造成了全劇最大的敗筆。

看似想要描寫一個典型窮困家庭,以反映台灣荒謬現實,但是意念跑得比真實快,角色常常集極端於大成,例如:媽媽邊罵台語髒話邊與兒子開年輕人的玩笑最後得癌症將死房子要被拆、失智爸爸對著大女兒或洋娃娃或情婦要愛但就是不愛小女兒、碩士小女兒蹺家不回失業當酒促小姐突然揭露哥哥是同志、失業同志兒子一個晚上出櫃得諒解又結婚對象是社區管理委員……。所以這般的角色、劇情,實在不用(也不可能)拘泥於寫實規則,勉強套入寫實恐怕也只是暴露創作者對於現實的缺乏血肉感。

如何建立角色們的合理內在心理邏輯,似乎比發生極端情節來得重要,情節的鋪陳收束以指向最終目標,也比劇情的滑稽笑鬧來得深沈。或者,導演也可以運用更風格化的卡夫卡式荒謬世界,更嬉鬧荒唐突變的舞台、人物與劇情,來轉喻現實的世界。但無論如何,對於年輕劇作家願意老老實實編寫一個結構完整,描寫社會現實的劇本,筆者最後還是要給予誠心的鼓勵與支持。

《屋簷下》

演出|動見体劇團
時間|2011/10/23 17:00
地點|新北市竹圍工作室12柱空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屋簷下》作為一個典型寫實劇場的戲劇演出,透過一個普通家庭在中秋夜所發生的故事,試圖關照了至少五個社會議題/問題:親子、失業、同志、貧窮、老人照護。這種企圖是宏觀的,也是積極涉世的。(雷煦光)
10月
27
2011
故事將外省老兵、孤兒、移工、計程車司機,以及酒店勞動者及其子女等邊緣群體的經歷編織在一起,提供了想像或提問多重生命樣態的視角。然而,戲中戲的結構難以迴避的問題是:是誰擁有決定「家」的權力?諷刺的是,答案不是源自於角色們的實踐,而是戲中戲如機械降神般的編劇。
10月
14
2025
總結來講,規齣戲上值得思考的部分,毋是無國籍移工囡仔的困境有偌艱難,顛倒是無仝創作者/團體怎樣展現怹家己討論議題的角度。《囡仔,哪會看bē著你?》佇頭前的部分已經共這个層次的討論帶予逐家,可惜後壁的部分煞改做目前弱勢題材戲劇定定使用的手路
10月
14
2025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