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妥善佇足,看清一粒沙的繁複《कर्ण迦爾納》
6月
05
2023
कर्ण迦爾納(EX-亞洲劇團提供/陳少維攝影)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520次瀏覽

文 張敦智(特約評論人)

最早追溯至西元前約兩世紀,印度流傳至今的表演藝術專書《舞論》(Natya Shastra)便已寫成,內容廣涵表演空間、舞蹈、戲劇、樂器、吟唱等。更往前一世紀左右,兩本印度梵文史詩:《羅摩衍那》與《摩訶婆羅達》問世。EX-亞洲劇團《迦爾納》演出內容,即由後者改編而來。 

一、樣品屋 

在西方現代小說文體跟隨17世紀工業革命逐漸抬頭前,史詩(epic)是幾乎所有文體中最俱份量者,因其內容之廣與深,為其他文體所難以相提並論。兩者共通點在於,都具有明確說故事性質,與包含一定成份的虛構,而西方現代小說又接力成為17世紀以降,所有文體的王者;這是為什麼,盧卡奇(Lukács György, 1885-1971)在討論小說理論時,必須先花費相當篇幅討論史詩的文體特色。也因為如此,在充份討論EX-亞洲劇團《迦爾納》前,不得不先對史詩特色做一番概述。 

儘管內容多涉及大量人物與事件,但借盧卡奇比喻,史詩所現,往往是個「平坦的世界」。這樣的世界是一目瞭然的,沒有隱蔽的暗影、艱澀的比喻、險惡的陷阱,所有東西攤在陽光下,可以直接親近。要理解這種語境,可以將其與另外兩位西方現代小說作者作品並置,容易有更明確的想像:卡夫卡、與米蘭.昆德拉。作為迷宮大師,卡夫卡以《城堡》為我們展示,生活在現代所有親臨其境的對話、情景、遭遇有多不可靠,以至於活著,變成一件十分艱難的課題。而米蘭.昆德拉則以《玩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等,展示了彷彿活在寶可夢「百變怪」體內,那種每到達一心之嚮往處,它就原地崩塌、變形,並進一步吞噬當事人的詭異情境。相較下,史詩十分平易近人,它是屋內未配置任何刑具與禁閉室的朋友(就算有,史詩會為我們清楚指出),說一是一,說二是二,可以不帶心機地與之交流。 

延續這個比喻,同時必須指出史詩的另一個特色,就是它在敘事全程,皆與讀者保持適當距離。「請不要太過投入,因為於生活無益。」彷彿可以聽見史詩敘事者這麼說。把故事比喻成房子,則史詩是樣品屋,人們在裡面想像生活、獲得啟示、得到誡訓,但無論如何不會住下來。因為樣品屋有明確規則,總有一天要煙消雲散。真正的住所,得移步他方,這是所有人踏入前就清楚了解的。這種邀請讀者觀眾用聽故事的心情(而非過生活的心情)體驗一切,也是史詩的共同特色。這跟要求讀者必須保持一定懷疑程度的後設語境不同。史詩更親切。樣品屋帶看人員,會希望我們在裡面有立體而豐富的想像,而非強調一切不是真的。 

在這樣的認知前提下,可以開始深入探討《迦爾納》的演出。 

二、迦爾納 

古典史詩敘事大多關於英雄,但接收英雄敘事在當代變得十分累人,原因不外乎電影工業已為我們演述無數次,到了任何人都知道那不真實的地步。演出《迦爾納》,因此成為十分具挑戰性的事。然而史詩在歷史長河中能流傳至今,沒有膩到在某個環節被全然遺棄,其一可能的原因,或許就在那從一而終、適當的距離感。閱聽史詩在適當形式下,因此可以不用那麼令人精疲力盡。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而導演江譚佳彥為我們精確提取與保存。首先,演出開場便相當簡單易懂地,透過問答對話(而非馬上塑造角色)展開故事。 

其次,在迦爾納母親感到悲痛處(同時是故事首次表達強烈情緒時),樂師吟唱起到關鍵作用。這種將角色情緒高舉的環節,在電影英雄敘事中,往往將其塞進觀眾眉間,深恐任何人錯過或忽視。這同時是最容易使人疏離的環節,因為故事的虛構性實在再清楚不過,嚴正向觀眾宣稱虛構角色之真實情感,讓人感到觀演兩方,至少有其一是傻子。但《迦爾納》中,樂師吟唱的兩個主要作用,其一,是透過旋律,幫迦爾納之母,將心中悲痛表達出來;其二,是透過口氣與樂師/敘事者身份,維持敘事中立性,甚至增添幾分莊嚴意味。角色的悲痛因此不再是被迫大口嚥下的情緒,而是維持史詩原色,與觀眾保持安全觀賞距離。  

此外,印度舞蹈動作、以及京劇肢體身段,也以多樣形式、相同邏輯,共同建構了虛構、目的在於服務敘事的身體動作。意即,觀眾很快就能意會,演員動作只是某種象徵符號,用來表達特定情緒與意境,而非角色在故事中實際產生的行為。這除了增添可觀賞性,更拓展了整體演出內容。英雄故事內裡被翻出來,以特殊形象呈現觀眾眼前,讓人得以穿越故事情節,思索其外的生命意涵。在這裡,樣品屋帶看人引領觀者心神離開了樣品屋,抵達不可目視、但卻更加踏實的精神世界。正是因為這種觀演距離,讓英雄故事得以不止步於角色,而能抵達更浩瀚的他方。


कर्ण迦爾納(EX-亞洲劇團提供/陳少維攝影)

 就表演而論,這種透過虛構形式敘事的身體,遠比它看起來還困難許多。傳統戲曲演員的功夫,便展現在是否能從輪廓相似的舉手投足,展現更加繁複細膩的個體情感。諸位印度演員與兆欣都深刻表現這點。在身體技術與情感緊密結合的條件下,他們展示出,懂故事的演員,如何用身體說故事。相較下,儘管全劇第一個登場的演員林緯肢體動作與其他人相仿,卻存在明顯差異。他試圖「呈現出說故事的身體」,而非用身體說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因為邏輯相通,所以印度舞蹈與音樂與京劇元素非常好地融合,但演出團隊於演後座談時強調他們在這方面吃足苦頭。從樂器的選擇,到對音樂的理解,都花費巨大時間與溝通成本。印度樂師對節拍的理解,與京劇演員大相逕庭,導演在週日場演後座談的原話,簡單直接表達了箇中複雜與微妙:「印度樂師對節奏的理解是:一、二、三、四;但京劇演員對節奏的理解是:一、一、一、一。聽起來很像,但只要差一點,另一方就完全無法執行。」 

三、從古至今 

故事情節中的人神行為與互動,在很多時候都簡單卻發人深省。此處,「深省」並非指道德意義上的檢討跟反思,而是單就其模式而言,「既沒有邏輯又如此真實」。例如,迦爾納母親在款待仙人後,習得天神們產子的咒法。她「出於好奇與測試之心」,向太陽發咒,因而產下太陽神之子迦爾納。這裡,沒有任何值得細細品味的愛情故事,只有人性原生的好奇。這種取向如此自然而深刻,以至於看到該情節不但沒疏離感,甚至很親切,因為這個行為模式跟所有古今中外中學生年紀的少男少女如此一致,所以我們在上古史詩的演出裡,看到了手邊社會新聞的影子。 

而充滿權謀、嫉妒、憤怒、自尊與利益交換的神祇、人類,以及像迦爾納這樣混血的半人半神,都更加豐富故事的世界觀與情感層次。我們藉希臘神話學到「神如人類,充滿慾望,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之概念,EX-亞洲劇團透過精巧細節環環相扣,非常立體地透過印度上古史詩呈現出來。 

演出尾聲,全劇開頭的兩人問答曰:「然後呢?故事就這樣結束了嗎?」「故事結束在,你有所感悟的時候。」這也再次把觀眾帶離情節表面,進入精神世界。樣品屋帶看人再次提醒觀者,故事僅是工具,而非長久居所。與其問向外求取「然後」,不如向內探詢「所以」。 

在此稍早,情節中,迦爾納因為失去黃金護甲,交戰間死於同母異父弟弟阿周那之手。這個擁有天神血統,卻「出身卑微」,並自願給出五支神箭與護甲的迦爾納,並沒有用上好不容易重新換來的神槍。死亡前一刻,他的身世、遭遇,使人感悟甚深,但,迦爾納本身看起來是平靜的,沒有怨懟跟遺憾,紛紛擾擾後,無需再有其他言語與波瀾。這讓人想起,同樣發源自印度、以梵文寫成的《地藏菩薩本願經》上卷〈忉利天宮神通品〉文字:「一物一數。作一恆河。一恆河沙。一沙一界。」短短十六字,表現出世界之大,個體之小;情感之繁,通則之簡。故事尾聲,十分平靜的迦爾納,正是這種意境的體現。 

作為印度文明的重要元素,恆河一詞經常出現在各種文獻。這兩部以恆河滋養出的著作:史詩《摩訶婆羅達》與經典《地藏菩薩本願經》在此匯流。戰爭的無謂是可以從故事裡讀到的訊息之一,但絕非全部,甚至稱不上多數。若將《迦爾納》全劇喻作恆河,那這層意涵,應該只是恆河中的一粒沙子。而之所以能做此判斷,也是因為《摩訶婆羅達》的深遠,EX-亞洲劇團以其知識與技術涵養,為我們妥善寄存。 

《कर्ण迦爾納》

演出|EX-亞洲劇團
時間|2023/05/28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 小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除此之外,《劈棺驚夢》本質上也有「頭重腳輕」的問題。京崑的演法,大致上切成前半思春、重逢、假死,後半試妻、劈棺、自刎,且融入紙紮人的演出,強化驚悚氛圍。但《劈棺驚夢》將群戲與多數看點集中於上半場,下半場則留予主演進行內心敘事,無論是視覺畫面或情節調度,都有明確的不均衡感。
7月
26
2024
本齣戲看似按演義故事時間軸啟幕,卻無過多三國人物出場,一些重要事件,甚至是赤壁之戰,都僅用荀彧唱段或幕後合唱轉場,虛寫歷史,去脈絡化明顯。如此濃縮主題核心,觀眾視域下的時空感會稍顯模糊,也較無法先入為主。對此,編劇在唱詞上大量打破傳統歌仔戲七字正格,擴大情感空間,潛入角色幽微,跳脫傳統三國戲框架,卻也成功襯托出曹操得意與懷疑自身之對比。
7月
25
2024
劇作原型《徐庶下山》出自外台民戲劇碼。搬進室內劇場後,選擇將演義故事轉換為武俠類型。武俠風格釋出較為寬闊的抒懷空間,民弱官強的亂世無奈、剷奸除惡的情義雙股糾纏,武俠本身混合感官刺激及抒情浪漫,淡化了演義戲碼的歷史色彩,趨近大眾娛樂形式。
7月
24
2024
劇團準確地將有限資源投注在最關鍵的人才培育,而非華麗服裝、炫目特效或龐大道具。舞台設計雖無絢麗變景,卻見巧妙心思。小型劇場拉近了觀演距離,簡單的順敘法則降低了理解故事的門檻,發揮古冊戲適合全家共賞的優勢。相對於一些僅演一次便難以為繼的巨型演出,深耕這樣的中小型製作,當更能健全歌仔戲的生態。
7月
16
2024
歌仔戲是流動的,素無定相;由展演場所和劇團風格共同形塑作品樣貌。這齣《打金枝》款款展示歌、舞、樂一體的古典形式;即使如此,當代非暴力觀點可以成為古路戲和解的下台階,古路陳套歡快逆轉後,沾染胡撇氣息,不見胡亂。為何一秒轉中文的無厘頭橋段可以全無違和?語言切換的合理性,承載著時空及意念盤根錯節構成的文化混雜實景。
7月
15
2024
《巧縣官》在節目宣傳上標舉的是一齣「詼諧喜劇」,於現代高壓的工作環境下,若能在週末輕鬆時刻進入劇院觀賞一場高水準的表演,絕對是紓壓娛樂的最佳選擇,也是引領觀眾接觸京劇表演藝術的入門佳作。
7月
12
2024
當然,《凱撒大帝》依然有當代傳奇劇場多年來的戲曲與聲樂、歌劇等表演形式結合的部分。吳興國演出賈修斯、凱撒、安東尼,各自使用了老生(末)、淨、武生、丑的行當,以聲腔與表演技巧詮釋三個角色,恰如其分,也維持《李爾在此》、《蛻變》的角色聲腔多重變化的設計。
7月
09
2024
從歌仔戲連結到西方劇本、德國文學、波蘭電影導演或法國文學批評,《兩生花劫》的故事起於江南恩怨,卻在台灣釋放和解。我們當然可以從《兩生花劫》關注且重探本土戲劇的本質,但也不妨將它置於世界文學的脈絡下思考。傳統必須走向世界,而傳統也永遠在當代重生
7月
03
2024
或許老戲新編不若以往跨文化的豫莎劇、取材本土小說系列、或實驗性質系列等劇目的開創與新意,現今的傳承與復刻路線讓豫劇團近幾年的劇目走向較為保守,但在經典劇目不斷重演的過程中,新一代的觀眾看見豫劇團在演員與劇目傳承中的成果亦是打磨功夫的必經過程。
7月
0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