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生命的自我搏鬥《洞》
11月
01
2016
洞(陳長志 攝,組合語言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84次瀏覽
吳佳茵(臺灣藝術大學戲劇系表演藝術碩士班)

在大幕尚未拉開的劇場,與一般黑盒子劇場沒什麼兩樣,開演前的三明三暗,到全場暗,大幕緩緩升起,停留在不高的地方,昏暗的燈光看見約七雙鞋,一開場停留在鞋子畫面的空拍,像時間暫停般,指引著觀眾進入編舞家田孝慈《洞》的世界中,跟著大幕與鞋子,往上升起揭開序幕。

黑布將舞台空間隔絕,左舞台的黑幕緩緩升起,微亮的燈光只看得到幾位舞者的雙腳,接著又消失,一台舊式電話從外面飛進舞台摔落到地上,發出撞擊地面的聲音和一聲聲的響鈴聲。黑布後方出現了一位穿著長裙安靜的舞者坐在椅子上,旁邊放了盞檯燈,昏暗的燈光加上黑布的遮擋,看不到的是舞者的表情,舞者平淡的開始訴說起故事,簡單的詞帶著一股凝重的氛圍,沈穩又孤寂,台詞配上的細膩、精簡的手部動作,意象著勾勒出故事的空間,但卻侷限在他所處的狹小區域,彷彿他在現實世界裡訴說著,而黑布外的空間像是他內心洞的世界,台上兩空間的相互對應,訴說著同一個世界。舞者們身穿飄逸材質的衣服,衣服隨著舞者們的動作飄起甚至是輕微滯留,就像是一段話與一段話間的連接詞,衣服的飄逸成了動作之間的媒介,隨著飄逸的衣服完成每一段完整的話語。

舞台上舞者們發出的聲音,似乎有麥克風收音,透過麥克風,台下聽得非常清楚,但卻絲毫不突兀跟著音樂與舞作融合為一體,觀眾像是走進編舞家所營造的世界,真的跟舞者們處在一個洞裡,深刻、強烈的感受舞作呼吸。舞台就像編舞家挖掘的洞,一層一層地揭開,一層一層地挖掘更深的自我,最後一道黑布上升,清楚看到的是,舞台最底的黑色牆壁,梯形舞台讓視覺感覺由寬到窄,跟著舞作越走越深,走到最深處。

懸吊著一支麥克風,舞台上麥克風的區塊灑下紅色光線,彷彿到達心的最深處,舞者在麥克風下發出聲音,顫抖的身體在麥克風下舞動著,跟自我內心深處搏鬥,抖出孤寂的情緒。舞作尾端,隨著舞者跟音樂強烈節奏散佈整個空間,舞台上白色地墊剛開始隨著舞者落下少許的土,象徵性的填補,直到最後土跟著舞者們的動作與飄逸的衣服薄薄的散開在整個舞台上,就像填補了那細小的洞。最後回望洞,在過程中被填滿,舞者們就像是經過一個自我剝開的過程,跟著編舞家找尋到答案。

編舞家田孝慈經過三年累積,所完成的長篇舞作《洞》,在整場演出中感受到編舞家非常細膩的思想。透過《洞》的自我深層探索,找尋出更清楚的自身答案。

《洞》

演出|組合語言舞團
時間|2016/10/30 14:30
地點|新北市藝文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洞》將台北車站幻想為一處同志的情慾空間,在地下街某處的廁所裡,一種湧動、難以抑制的慾望在此增長,並通過那引人遐想的「屌洞」進行發洩。在觀看《洞》這部作品時,感受到其不僅是作為一部同志作品,更鮮明的是其中的政治隱喻。(黃彥瑄)
11月
30
2021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作品最終將民主的疑問落在「能動性」之上,創作者疾速地追尋民主的核心議題時,或許更該將關照轉向:「什麼才是民主的速度?」反思如何將舞者的障礙性轉化為主體性的力量,而非只停留在被動的「被包容」位置。
9月
30
2025
《及烏樂園》並非將街舞改造成劇場,反倒透過劇場語境讓街舞回到其初衷:作為一種身體之間的協商與生成。
9月
30
2025
田孝慈的感受、思考、情緒、動作,連貫成一篇非常有邏輯的四十分鐘舞作。《好像不可以》或許正是他運用體感認知創作方法,證明感性就是理性的作品。
9月
23
2025
透過「旅人」這個共同標籤,黃承瑩與林氏好兩者或許可以類比。疫情世代固然舉步維艱,但相對當年暴風眼不斷轉移的戰火頻仍,其中歷史的重量差卻清晰可見,甚至顯得有些牽強。
9月
17
2025
四支舞碼循序呈現了一個探索軌跡:從〈撩痕〉的聲音沙洲、〈錯/弱〉的觀看裂縫、〈仍在〉的日常重量,到〈隨从變〉的共在身體,構築從個體經驗到集體生成、從時間感知到主體消解的探索。
9月
1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