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生命的自我搏鬥《洞》
11月
01
2016
洞(陳長志 攝,組合語言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20次瀏覽
吳佳茵(臺灣藝術大學戲劇系表演藝術碩士班)

在大幕尚未拉開的劇場,與一般黑盒子劇場沒什麼兩樣,開演前的三明三暗,到全場暗,大幕緩緩升起,停留在不高的地方,昏暗的燈光看見約七雙鞋,一開場停留在鞋子畫面的空拍,像時間暫停般,指引著觀眾進入編舞家田孝慈《洞》的世界中,跟著大幕與鞋子,往上升起揭開序幕。

黑布將舞台空間隔絕,左舞台的黑幕緩緩升起,微亮的燈光只看得到幾位舞者的雙腳,接著又消失,一台舊式電話從外面飛進舞台摔落到地上,發出撞擊地面的聲音和一聲聲的響鈴聲。黑布後方出現了一位穿著長裙安靜的舞者坐在椅子上,旁邊放了盞檯燈,昏暗的燈光加上黑布的遮擋,看不到的是舞者的表情,舞者平淡的開始訴說起故事,簡單的詞帶著一股凝重的氛圍,沈穩又孤寂,台詞配上的細膩、精簡的手部動作,意象著勾勒出故事的空間,但卻侷限在他所處的狹小區域,彷彿他在現實世界裡訴說著,而黑布外的空間像是他內心洞的世界,台上兩空間的相互對應,訴說著同一個世界。舞者們身穿飄逸材質的衣服,衣服隨著舞者們的動作飄起甚至是輕微滯留,就像是一段話與一段話間的連接詞,衣服的飄逸成了動作之間的媒介,隨著飄逸的衣服完成每一段完整的話語。

舞台上舞者們發出的聲音,似乎有麥克風收音,透過麥克風,台下聽得非常清楚,但卻絲毫不突兀跟著音樂與舞作融合為一體,觀眾像是走進編舞家所營造的世界,真的跟舞者們處在一個洞裡,深刻、強烈的感受舞作呼吸。舞台就像編舞家挖掘的洞,一層一層地揭開,一層一層地挖掘更深的自我,最後一道黑布上升,清楚看到的是,舞台最底的黑色牆壁,梯形舞台讓視覺感覺由寬到窄,跟著舞作越走越深,走到最深處。

懸吊著一支麥克風,舞台上麥克風的區塊灑下紅色光線,彷彿到達心的最深處,舞者在麥克風下發出聲音,顫抖的身體在麥克風下舞動著,跟自我內心深處搏鬥,抖出孤寂的情緒。舞作尾端,隨著舞者跟音樂強烈節奏散佈整個空間,舞台上白色地墊剛開始隨著舞者落下少許的土,象徵性的填補,直到最後土跟著舞者們的動作與飄逸的衣服薄薄的散開在整個舞台上,就像填補了那細小的洞。最後回望洞,在過程中被填滿,舞者們就像是經過一個自我剝開的過程,跟著編舞家找尋到答案。

編舞家田孝慈經過三年累積,所完成的長篇舞作《洞》,在整場演出中感受到編舞家非常細膩的思想。透過《洞》的自我深層探索,找尋出更清楚的自身答案。

《洞》

演出|組合語言舞團
時間|2016/10/30 14:30
地點|新北市藝文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洞》將台北車站幻想為一處同志的情慾空間,在地下街某處的廁所裡,一種湧動、難以抑制的慾望在此增長,並通過那引人遐想的「屌洞」進行發洩。在觀看《洞》這部作品時,感受到其不僅是作為一部同志作品,更鮮明的是其中的政治隱喻。(黃彥瑄)
11月
30
2021
在隘口,震懾行者的不僅為前方異域,亦可能為身後如絲線交織的緣分與關係。當女孩坐在面對觀眾的木椅上,舞者們相繼搬來椅子加入這奇異的家庭相片裡;當他們彼此打鬧、傳遞零食時,僅屬於緊密群體的結構與交流關係逐漸清晰。而樂團的存在被揭示,他們於藍色布幕前的身體及聲音一同成為作品本身,此世界亦產生變化。
3月
19
2024
相似於德國舞蹈家魯道夫.拉邦(Rudolph von Laban)的動作分析論;克朗淳自箜舞圖畫彙整而出的六大元素,囊括了動力流(Flow)、空間(Space)等動力質地,同時也獨立出更精細的身體外在同步與內在過渡之三度空間系統。他運用這樣的邏輯來發展身體表現,同時牆上投影浮現出猶如主機監控軟體的頁面,時刻紀錄著克朗淳的動作速度、音樂振幅與一系列的控制端數據面板。這些面板並不具有回應過去、未來的功能性,彼時的時空已隨著克朗淳逐步放大自身的身體演出,將觀者從古老的傳說漸漸擺渡到當下的恆河上頭。
3月
18
2024
Cheken的祕魯山丘、農夫、巨洞、黑馬、煙霧、水與女兒,這套能指的編撰,原本是波瓦對戲劇的構想,但我們何不把它切換成編舞家基根-多藍視角下的Mám(愛爾蘭語)——意指隘口(mountain pass),也有十字路口的意象,是死絕、逃生或步入險境的未知與詭秘之境,還有牛軛、枷鎖等意,引申為踏上肩負重責的道路。再次回到《界》的開場,那是在煙霧中化身為公羊的普卡,驅魔儀式啟動,應是如此看待catharsis的煙薰,而不是概念已成經典、過於僵硬的左派現代版本。至於《界》的收場,儀式不枉費它給出的覺知素(percept),是收攏於它展開的恢弘氣象:起初,女孩身後逸出煙霧,逐漸籠罩全場,刺眼強光開始直射觀眾,台上的巨型風扇旋出強風,不僅吹散了瀰漫舞台的那團煙霧,且猶如颳起一陣形而上的歷史狂風,撲向我們,連人帶心被席捲、攜往不知所終的八荒九垓。
3月
12
2024
我們可以看見「因為/所以/然後」,在亞倫.路西恩.奧文的劇本中,並沒有絕對穩固的邏輯性,不同人稱的交互運用,一如碧娜.鮑許(Pina Bausch)舞蹈劇場中擅長的「重複」與「拼貼」。這種技法固然有其力度,但熟悉感也油然而生。而舞者的身體表現也呈現出族繁不及備載的程式化語彙,如「Lip Sync」的誇飾肢體、「純肢體」的流動線條,以及「虛擬劇場」般將物件藉由身體呈現等方式,筆者也是將其視為一種多元現象。在這種多元現象下的產物有時不免容易產生疲勞,但有時也會反應出極其特殊的化學變化於舞者的表演狀態之中,就像臺灣舞者林士評被塗成像科特尤斯(Kurt Jooss)《綠桌》中死神扮相,且身著紅衣女裝的姿態時,其呈現出的一種自信與迷人,不僅沒有令人感到絲毫突兀的違和感,反倒有一種牽引般的魔力引人入勝。
3月
12
2024
在這個充滿誠實與虛假、愛與欺騙的世界當中,《一個說謊,一個說愛》藉由舞者的肢體語言與口白聲響加強表現層次與力道,將視聽體感相互交融。無論是語調的變化、情緒的轉換,以及呼吸的節奏,宛如勾勒出生命歷程中種種起伏與轉折,使觀眾更能深刻地體驗人生中的起承轉合。而音樂、燈光與節奏的巧妙結合,將作品的情感層層堆疊令人心馳神往,打造了一場充滿感官刺激的藝術饗宴,帶領觀眾進入一段探索人類情感和關係的旅程。
3月
12
2024
群體的概念使肢體嫁接在彼此的肢體之上,在這裡鄭宗龍並沒有明確地刻畫動機,而是透過一連串的現象來回應無無明盡的意識觀想。這樣難以捕捉、不可視的質感,以筆者個人的直觀感受來說,同時結合編舞者自身人格與背景來進行梳理,《毛》有大部分的創作核心依舊是向其兒時的童年回憶「童乩」靠攏。然而無定向的身體路徑、見山是山的現象敘說,在許多舞者空靈甚至理性的面部表情底下,似乎蘊生不出我們刻板印象中的艋舺喧囂,對應到的是來自Sigur Rós其精靈般的夢境殘響,以及直入火山流質與冰冷空氣的地理風貌:自然現象,這恐怕是理解《毛》更好的方式,同時也是編舞者如冰晶般構築舞蹈肢體的其中一種可能也說不定。
3月
12
2024
單人與雙人,彼此競逐、啃噬,耗盡力氣倒地,像信任遊戲般的無所顧忌地傾倒與反推,手腳彼此纏繞包覆,時而高低錯落,時而平行的位置,無聲地藉由一個又一個的動作,引領關注探討「關係」中的衝突、調和與平衡。觀眾在之間,尋找自身的觀看位置,往復上升和墜落,帶入不同的情緒狀態。呈現出我們,不只是在愛情上的渴望依賴,卻因為各種生命中的不確定性(順利接住、碰撞諸如此類的),會遲疑、疼痛、難過和快樂,於是選擇欲拒還迎的日常樣貌。
3月
12
2024
基根-多藍以自己的故鄉,位於愛爾蘭最西南邊尖端的丁格爾半島(Corca Dhuibhne),作為創作的發想,在這個山多而細長的半島,每一處蜿蜒路徑的盡頭都是一個未知的所在。回應著《界》當中,舞者們每一個用盡全力與無所顧忌的舞步,彷彿將內心的壓抑一次爆發,他們在舞台中穿梭,在彼此中摸索,想在與他人不遠不近的關係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但沒有一段關係是穩定的,他們只能用身體的極限表達情感,至少在這個當下,激昂的情緒是證明自身存在的證據。
3月
1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