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時光告別──西薇.姬蘭《六千哩外》
4月
14
2014
六千哩外(黑潮藝術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95次瀏覽
葉根泉(2014年度駐站評論人)

鏡頭對準西薇.姬蘭(Sylvie Guillem)的瞳孔,彷彿是從眼睛的鑰匙孔內望出去,才得以看見西薇整張臉孔。馬茲.艾克(Mats Ek)替西薇編舞《再會》BYE,運用鏡子般的影像,讓西薇如在照鏡子顯像的過程裡,不斷進出──進去鏡像裡面,出來在鏡框之外,人臉或身體的顯現有時是局部的,一半影像一半具體,西薇非常精準地配合影像與音樂的行進,天衣無縫地結合起來。這樣的安排猶如《愛麗絲鏡中奇遇》英文的原書名:Through the Looking-Glass, and What Alice Found There,透過鏡中的觀照,西薇發現了什麼!是對於自我亟於想要跳脫框架的堅持,反骨的她不甘心待在芭蕾舞團受到保護,經常跑到外面跟其他編舞家合作,於1989年毅然決然離開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Paris Opera’s Ballet),但在獨行踽踽的路上,並不是都能瀟灑以待,內心的不安恐懼,讓西薇眉頭深鎖、面無笑容,但脫下鞋襪後,仍堅持跳下去!

這般貼近舞者的心境,著實揭露在跳舞這條路上自我的躁動、起伏、不羈、堅韌。這支舞是對過往的告別,馬茲.艾克認為是一位舞者從人生一個階段移轉到下一個階段,她並非向舞蹈告別,反正更是一種生命的宣示,對於過往時光揮別的手勢。就像《再會》結尾,西薇最後進到影像裡面,已站滿各色人種、男女老少,彷彿是自我生命各個階段的分身,或是人生旅途中摩肩擦踵過往的路人,但小女孩舉起手,向西薇輕輕揮別,仍可視為象徵時往的過去,和站在身旁的老婦人有如未來年邁的對比,此是生命的常態,卻不必悲傷。

相較於《再會》的感性溫情,威廉.佛塞(William Forsythe)替西薇量身創作的《排列組合》Rearray就顯得冷冽而機械,藉由拆解傳統古典芭蕾肢體,快速連續的低躍與拍擊的舞步,再重新排列組合,讓西薇和搭擋演出的史卡拉歌劇院(Teatro alla Scala)首席男舞者Massimo Murru,兩人展技般運用肢體的延展與線條,展現其高難度的動作與柔軟度。尤其配合長期和佛塞合作的作曲家David Morrow所作無調性現代音樂,弦樂拉弓急遽磨擦所發出的聲響,令人感到不和諧的壓迫。使得這段舞蹈冰冷得很有距離,佛塞推翻傳統、探索傳統,但兩位舞者深厚紮實的傳統芭蕾肢體,所能展示身體動作極限的可能,仍令人目不轉睛,讚嘆不已。

此次《六千哩外》排在首支舞蹈季里安(Jiří Kylián)所編的《27分52秒》27’52”,是給台北觀眾一個意外的禮物,因今年二月兩廳院國際藝術節才邀請季里安發表《季里安計畫》中,演出《14分20秒》14’20”,此為完整版本,但演出的舞者 Aurélie Cayla與Lukas Timulak,即是上回演出《14分20秒》相同組合。因此,《27分52秒》此一完整版本,並非照著2002年為紀念荷蘭舞蹈劇場二團(NDT Ⅱ)所創作,找來都是二團年輕的舞者詮釋,而是以四十歲以上資深舞者組成的荷蘭舞蹈劇場三團(NDTⅢ)舞者,搭配二團年輕女舞者,重新演繹原版作品。這是對原本舞作因應三團資深舞者濃縮時間的再翻轉,更是對於告別青春年歲的身體的再肯定。當看到Lukas Timulak以他沈穩、歷經歲月淬練的身體,展現已不是技巧而已,底蘊的內涵使得他一舉手一投足都有相當厚實的份量。而他與Aurélie Cayla年輕舞者的配搭,透露出成熟/青春、歲月/時間、夥伴/競爭等對比,輻射出超乎原舞作本有的意義,並與下半場《再會》舞作核心頭尾呼應。

《再會》用了鋼琴家波哥雷里奇(Ivo Pogorelich)所彈奏貝多芬最後一首鋼琴奏鳴曲Op.111,貝多芬最後的鋼琴奏鳴曲是非常典型隸屬於「晚期風格」的作品,是面對生命即將終了的時刻仍永不妥協,仍極力想要突破自我的框限,以至高的精神性寫就完成度極高的音樂。雖然只有二個樂章:第一樂章以對位法為主體的進行;第二樂章以無比的創造性,顯現天籟般深遠的境界。由波哥雷里奇來詮釋,如編舞者艾克所述,當時波哥雷里奇罹患精神分裂、內外煎熬的情況,他將貝多芬最後鋼琴奏鳴曲第二樂章的五段變奏,觸鍵與踏瓣明確分明,對於音符的強弱、節奏、速度被重組成為另一種風格,整個彈奏非常現代,已近乎爵士樂,他似乎想從這些跳躍的音符中,尋找到自我光明的所在。極為符合《再會》所想帶給觀者如此脆弱又堅強的感受,西薇以其鮮艷黃裙、綠色開襟羊毛衫、搭配紫色短襪、棕色小羊皮靴子,整體造形所透露的滑稽、喜感,臉上卻毫無笑容,肢體舉止有些笨拙蹣跚。《再會》的影片中,我最喜歡的一幕是西薇在音樂和影像的過場,走進去隱身於黑暗的翼幕之中,彎身於燈架後面,手執杯子,喝了一口,仍氣喘噓噓,側燈的臉龐透露著真實的疲憊,但當音樂Cue點一響起,西薇弓著足倒退步出翼幕,身體不由自主、無法自抑隨之起舞。只有從跳舞中我們才能找到自我,只有從動作中我們才會找到生命存在的意義。無論過往時光如何流逝,時間如何時移至下一個階段,我們向過去的自我告別,大步邁向未知的未來。

後述:

此次節目單上和《PAR表演藝術雜誌》均稱《六千哩外》首支舞蹈為季利安《27分52秒》27’52”,但演出長度與內容,和季利安官網的27’52”有所不同,似乎是濃縮版《14分20秒》14’20”再次重演。主辦單位應針對此說明清楚,給予觀眾一個交待。(葉根泉2014/04/15)

《六千哩外》

演出|西薇.姬蘭
時間|2014/4/12 晚上 7: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姬蘭身著黃裙、花襯衫,一身斑斕,帶點默片般的動作,偶爾走進黑白影像中,或者穿梭而過,在舞台空間中詼諧地跳著舞。姬蘭對於戲劇性、角色內心的詮釋能力在《煙》或《再會》中,極為引人地感染著觀眾。(李時雍)
4月
21
2014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