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待「傳統」的一種方式《第三弦(三の糸)》
3月
07
2018
第三弦(耀演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00次瀏覽
林立雄(專案評論人)

該如何看待「傳統」?或者,該如何藉由戲劇觀看「傳統」?或許,我們在討論「傳統」的時候該好好面對的第一個問題是--什麼是「傳統」?就臺灣的我們來說,或許會因為政治認同而認為「中國文化」並不屬於臺灣的「傳統」,但又常常處於無法割除歷史、文化、學習背景的尷尬狀態,面對這樣的「認同障礙」,大多數的人們可能會選擇逃避,或者是刻意排除忽視。但,或許我們都不能忽略的一件事情是,今天我們所做的、所說的、所寫的,它們的過去,都是有其歷史發展脈絡的。歷史是死的,當下卻是流動的,當然「傳統」也會因為時間而產生改變,那麼,我們何需刻意排除、忽視?而不理解它的存在,試圖擁抱它,甚至藉由它發展出屬於自己的「傳統」呢?

談了落落長的「傳統」,還有非常多問題是可以被接續著討論的,特別是那些被包納在某一群體之下,被迫接受、認同「傳統」的人們,他們如何面對、因應,同樣是一門值得思考課題。回到52PRO(ゴツプロ)的《第三弦(三の糸)》來討論,這部作品即可以被視為一種觀看、理解、檢討「傳統」的方式。《第三弦》講述「輕津三味線萬澤流」的故事,劇情從四位綽號為「嫉妒」、「強推」、「沒膽」、「沒責任」的四位大叔(精靈)的爭鬧開始,他們身著流行服裝、使用智慧型手機、喝星巴克咖啡,鬧鬧吵吵的楔子讓人有些摸不清頭緒,直到第七代傳人萬澤壽太郎(佐藤正和飾)帶著六代目萬澤隼吾(浜谷康幸飾)與弟子栗山勘治(塚原大助飾)來到萬澤流的神山,在別無他人的深山他們聽見了三味線的聲音,並遇見四位大叔,才一一地揭露「輕津三味線萬澤流」在傳承上的種種困難與考驗,四位大叔綽號的命名意義也敘事過程中被一一解答。

在這部作品當中,「嫉妒」、「強推」、「沒膽」、「沒責任」四位大叔,正好能夠代表「輕津三味線萬澤流」在傳承過程中,各代傳人所遭遇的種種困難與無奈,有嫉妒他人實力者、有不願接受而強推他人者、有害怕承擔者、有不願承擔者。然而,面對「傳統」,誰本就應該傳承?又,是誰該接下傳承呢?這部作品並非通篇辯證,而是從四位大叔與第七代傳人的自我揭露中看見「萬澤流」在傳承上遭遇的種種困境,比如同姓、男性才得以繼承流派等問題。劇中的傳承問題能夠延伸至各地的文化傳承,將此狀況與當下的台灣進行對照不免同樣讓人慨歎,文化傳承的本意應該是將前人創造的精緻與美好流傳,為何總得因為人、因為政治而生發出種種的問題,進而陷入推託、沒膽、沒責任的漩渦裡頭呢?52PRO(ゴツプロ)似乎試圖在這部作品中思考這個問題。

52PRO(ゴツプロ)用了自己最擅長的「劇場」,思考、反省日本的「傳統」以及其中之「傳承制度」。劇中深刻地點出了傳承的種種障礙,以及人作為個體時,面對大群體、大傳統時的掙扎與無奈。劇中並不否認「傳統」的重要性,甚至在劇中展現了萬澤流傳人們在面對「傳統」時種種謹慎、嚴格的精神,不過,「傳承」真的別無他法?只能男性?只能同姓?只能父傳子嗎?從劇中第七代傳人領著弟子栗山勘治登山的那刻,52PRO(ゴツプロ)似乎就隱隱地告訴觀眾,傳承不見得只能傳遞給自己的家人,更重要的是,有沒有人熱愛這份「傳統」,且願意將這個一文化持續地傳承下去,或許,這才是對待「傳統」最好的方式。

這部作品幾乎可以說是「輕津三味線萬澤流」的歷史,更是作為日本人的52PRO(ゴツプロ)面對自身文化、傳統及傳承問題的沉痛告白,但劇情中趣味的設定與對話卻又不讓整齣戲像演繹歷史那般枯燥乏味,特別是演員們的能量飽滿、協調,進入嚴肅對話的前後穿插著搞笑、浮誇的科諢,讓觀眾在冷熱調劑中可以保有彈性,在笑鬧與嚴肅中思考。除此之外,我們亦能夠在劇中感受「當代符號」與「傳統文化」的矛盾,如前文所提及之萬澤流聖山上的大叔精靈如何使用智慧型手機、Apps,又在劇中談論,甚至演奏著代表「傳統」的三味線,無處不帶有衝突感。劇末,一切都回歸到傳統的源頭,展現最初的美好,臺上七位大叔在揭露過去、重新面對、理解每一代的傳承後,幽幽地演奏起三味線,襯著舞臺上那棵佈滿蒼苔的聖石,流瀉出無比的寧靜與禪意,正為此劇留下了餘韻。

面對、反省「傳統」,日本是相當不遺餘力且具有自覺的。過去,日本即曾出現關注日本傳統藝術──「落語」的電視作品《虎與龍》。在這部影集中,同樣是以當代為背景,講述當代人面對即將消逝的傳統文化的種種看法與反應。雖然,大多數的電視劇都逃離不了主角討厭傳統,最後經歷種種後開始喜歡,甚至出現傳承的責任感等情節,但,能夠以「傳統文化」作為核心,運用當代故事與通俗情節重新包裝,或許是我們可以借鑑的。總而言之,《第三弦》是一部相當成功的作品,即便戲劇的敘事重心是日本的傳統樂器三味線,以及日本文化傳承的問題,但也不免會讓人聯想到存在臺灣的種種傳統文化,譬如京劇、崑曲、歌仔戲、南北管等等,他們也都因為時間長出了不同的樣貌,長出了有別於所謂「大傳統」的,專屬於臺灣的樣子。然而,我們或許也可以期待,未來的創作者可以在傳統文化中,找到創作的基礎,發展出一套我們看待傳統、文化的方式。

《第三弦(三の糸)》

演出|52PRO(ゴツプロ)
時間|2018/02/24 19:30
地點|華山1914文創園區東三館烏梅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
鋼琴手曾增譯流暢的即興、潘查克熱力四射的節奏,以及貝斯手藤井俊充迷人的低音線條,以及蕭育融出色的吉他演奏,都為整場演出增色不少。他們成功地襯托了潘子爵的演奏,打造出一個充滿活力的音樂場景,堪稱本年度流行爵士音樂會的代表作。
11月
01
2024
幕聲合唱團應該是全台唯一由音樂系聲樂主修的純女聲組成的專業合唱團。她們專精的聲樂演唱技巧,學院舞台肢體訓練的出身,在舞台上展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風貌。團員們擁有極為細緻多變的音色,更有能力詮釋不同風格、時期或語言的曲目,這些作品對她們而言不是一座座需要奮力攀爬的高峰,而是一件件可以用心雕琢的藝術品。
10月
28
2024
作為系列舞作的階段性觀察,除了選擇深入作品仔細剖析外,若能從產製脈絡直搗創作核心,試圖結構化作品本身,或許可以進一步聚焦當中的文化生產過程,藉此留意其間形構的「原住民性」主體思考――亦即如何與族群性和後殖民情境互相對話
10月
23
2024
明明導演的設定是流行文化上辨識度極高的1960年代,為什麼這樣一齣「寫實歌劇」,在視覺與戲劇上的呈現卻充滿了不寫實感?雖然國外歌手不盡完美,但要是有個聲樂指導,事情很可能就會發展得不一樣!
10月
23
2024
要帶領一組成功的大樂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控制和聲之間的平衡,讓十幾件不同的樂器,隨著節奏有默契地一起呼吸,至為關鍵。透過反覆練習、慢慢調整,尋找「對」的聲音,正是雪莉.梅里卡萊帶給「臺北DIVA爵士大樂團」最寶貴的功課。
10月
22
2024
我們要怎麼返回當初充滿活力、令人振奮的活動規模?又或者——在當前的境況、當下的這個「形式」中,我們如何重新創造出有意義的、有開創性的「內容」?如果音樂節的小規模已成必然,那麼我們如何玩轉手上有限的資源,為現代音樂重新注入活力?
10月
2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