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弦波盪成了海平面《衛武營小時光-Cicada樂團》
6月
27
2019
衛武營小時光-Cicada樂團(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86次瀏覽
劉悉達(專案評論人)

Cicada 是國內少見以室內樂編制的跨界樂團,2013年專輯《邊境消逝》起,便開始以台灣的土地環境、海洋與動物為創作題材,在經歷了團員更替聚散後,目前擁有鋼琴、小提琴、大提琴及民謠吉他四人組成。聆聽Cicada 的音樂時不難聯想到亨利.大衛.梭羅的《湖濱散記》,抑或是義大利音樂家Ludovico Einaudi的作品,Cicada 的音樂有著明確的意象與標題,隨著音樂推進,仿若一步步的出海、上山、感受著自然與自己。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於2018年九月成立,為國內最具規模之國家級展演場所,肩負著推展南部藝文活動重任,此次推出《衛武營小時光》,以一百五十元的票價邀請觀眾來享受一個小時的輕製作,本次Cicada演出即是其中一場,並設席四百三十四個座位的表演廳演出,該場地著重室內樂、獨奏等小型表演類型使用,聲學效果相當適合Cicada 的演奏及組成。當天表演曲目以2015年《仰望海平面》及2017年《不在的你們都去了哪裡》為主,兩張皆是以海為主題的專輯,並加入三首新發表曲目。以〈潛入太平洋〉作為起頭,曲目依序接著是〈不在的你們都去了哪裡〉、〈鯨〉、〈日出〉、〈走入有霧的森林〉、〈降落在金黃色草坡〉、〈夕陽消失之前〉、〈仰望海平面〉。

聆聽Cicada 時可輕易感受到其畫面性及故事性,曲子中的每個聲部彷彿皆有著一種心情或者意象,如〈潛入太平洋〉及〈不在的你們都去了哪裡〉皆由鋼琴綿密而平穩地起頭,如同清澈海水沖刷拍打,加入大小提琴後開始有著不同的深淺交織,從海平面漸漸越潛越深,視野則是隨之開闊的一片湛藍。在當天的曲間說明中提到,〈不在的你們都去了哪裡〉創作概念來自一次潛水中,預期看見繽紛的珊瑚,卻發現珊瑚白化猶如墳場的心情,描繪由夢幻如雪花般的珊瑚產卵開始到白化死亡的過程,開頭鋼琴鋪陳的海濤,搭配木吉他的聲響溫柔樸實,與起伏交織的大小提琴,仿若訴說著海潮的溫暖與多樣,然而歡快的暢遊戛然而止在鋼琴八個小節的獨奏中,再接由其他弦樂器彈撥的單音,慢慢流露對眼前所見的失落,如同標題〈不在的你們都去了哪裡〉,是一首情緒轉折相對具渲染力的曲子。而在描繪動物的曲子〈鯨〉中,則以吉他起頭,低沈溫潤描繪如在深海中的大翅鯨擺動身體唱歌跳舞,隨著鋼琴提升的音高,母子鯨彷彿漸漸接近海面,穿越海浪的拍打,躍身迸出水花。

團長兼樂團主要創作者及鋼琴演奏者江致潔對於海的熱情不言而喻,亦在許多關於Cicada 樂團的訪問中提及習慣在創作前設定好故事畫面與結局,而相對於描繪海洋的曲子裡,以山林為主題是一個新的嘗試,對於海洋似乎有著豐沛的訴說,說著海的面貌及平靜而興奮的情緒;對於山則多是聆聽,顯得靜謐。〈走入有霧的森林〉是少數以吉他而非鋼琴貫穿整首的曲子,由吉他小調的旋律起頭,與小提琴的尖銳高音揭開即將步入霧氣繚繞的未知森林,綴飾大提琴低音潛伏的不安,偶有鋼琴淺短的加入,情緒直到接著鋼琴大量加入而漸漸出現轉折,如陽光撒下林間隙縫,不安的感受揮之而去,迎之而來的是婆娑的樹影搖曳。介紹中提及此曲是以神秘為基調的一首曲子,描繪走入山中多霧潮濕、佈滿迷霧的森林。當天表演首次演奏的三首新曲中,〈降落在金黃色草坡〉及〈夕陽消失之前〉再以鋼琴開頭與貫穿,便無〈走入有霧的森林〉編曲上略顯破碎的問題。

Cicada 的音樂所產生的畫面經常先以單一樂器架構出場域與整曲基調,如描寫海洋景緻的曲子多由鋼琴起頭,鋼琴在演繹蔓延的情緒上,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甚至似乎在其中感受著海水的溫度、顏色、深度及陽光反射等細節。小提琴的情感豐沛奔放,擅長描繪激昂的情感、海中生物的流暢模樣與聲音;大提琴多為長音,是潛伏而悠然深層,但現場表現聲音聽來略為單薄,相較揉弦表現明顯的小提琴與吉他,顯得突兀生硬。另或許在演奏時,因要聽見其他樂器的聲音並不容易,演奏當下偶有彼此對拍上的不準確。除此之外,當天的音場聲部層次明淨,現場的聆聽感受是舒適的,曲目的安排搭配故事描述引導之下,整場演出如同體驗一次溫柔的旅程,並在現場觀看表演者沉醉於演奏中,更有身歷其境之感。

不論在創作主題及樂團組成上,Cicada 皆有著獨特的氣質,年底Cicada 將會推出以山為概念的專輯,少了過去以「海洋」為創作題材的恣意悠揚與一氣呵成,或許在嘗試新的主題之外,樂器比重及擔綱亦會是一個需要琢磨的挑戰,但仍令人期待這一次Cicada 將會帶來什麼樣的聲響,呈現什麼樣的山林面貌。

《衛武營小時光-Cicada樂團》

演出|Cicada樂團
時間|2019/06/05 20:00
地點|衛武營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
鋼琴手曾增譯流暢的即興、潘查克熱力四射的節奏,以及貝斯手藤井俊充迷人的低音線條,以及蕭育融出色的吉他演奏,都為整場演出增色不少。他們成功地襯托了潘子爵的演奏,打造出一個充滿活力的音樂場景,堪稱本年度流行爵士音樂會的代表作。
11月
01
2024
幕聲合唱團應該是全台唯一由音樂系聲樂主修的純女聲組成的專業合唱團。她們專精的聲樂演唱技巧,學院舞台肢體訓練的出身,在舞台上展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風貌。團員們擁有極為細緻多變的音色,更有能力詮釋不同風格、時期或語言的曲目,這些作品對她們而言不是一座座需要奮力攀爬的高峰,而是一件件可以用心雕琢的藝術品。
10月
28
2024
作為系列舞作的階段性觀察,除了選擇深入作品仔細剖析外,若能從產製脈絡直搗創作核心,試圖結構化作品本身,或許可以進一步聚焦當中的文化生產過程,藉此留意其間形構的「原住民性」主體思考――亦即如何與族群性和後殖民情境互相對話
10月
23
2024
明明導演的設定是流行文化上辨識度極高的1960年代,為什麼這樣一齣「寫實歌劇」,在視覺與戲劇上的呈現卻充滿了不寫實感?雖然國外歌手不盡完美,但要是有個聲樂指導,事情很可能就會發展得不一樣!
10月
23
2024
要帶領一組成功的大樂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控制和聲之間的平衡,讓十幾件不同的樂器,隨著節奏有默契地一起呼吸,至為關鍵。透過反覆練習、慢慢調整,尋找「對」的聲音,正是雪莉.梅里卡萊帶給「臺北DIVA爵士大樂團」最寶貴的功課。
10月
22
2024
我們要怎麼返回當初充滿活力、令人振奮的活動規模?又或者——在當前的境況、當下的這個「形式」中,我們如何重新創造出有意義的、有開創性的「內容」?如果音樂節的小規模已成必然,那麼我們如何玩轉手上有限的資源,為現代音樂重新注入活力?
10月
2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