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愛吧!《全然的愛與真實》
11月
21
2017
全然的愛與真實(一當代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56次瀏覽
王昱程(專案評論人)

近幾年,光從文案上看,蘇文琪總是與「科技表演藝術」聯名,讓人以為是充滿高科技的迷幻體驗,但若走入劇場,則能分辨出蘇所帶來的迷幻是剝除快感與刺激的。她在臺灣舞蹈發展至身心靈主題的尾巴加入光環舞集,旅歐期間進入比利時靛體舞團(2009年曾回臺發表2004年的作品《迷幻英雌》);她的動作通常大膽呼應著空間的氛圍,在層層鋪排的視覺意象與聲音之下,那份不安與躁動閉鎖在體腔當中,從核心發動的肌力攻勢推往末梢的手指震顫,形成一個混濁的靈魂體,動作從沉緩開始疊加,逐漸進入冥想的空間,把視線導向那些因為持續用力而充血擴張的肌肉與血管,利用重複、加速到失控,逼視肉體的存在。

當她的創作重心轉向科技,身體主題被延續下來,而科技不能僅僅被視做舞台裝置,必須被根本地納入創作的源頭思考,原本就善於用身體反應空間氛圍的蘇文琪比以往更基進地觸碰當代舞蹈的永恆命題:「為何而動?」,從同步映射的身體與殘影,到奇觀式的視覺安排,在2014年改版再演的《W. A. V. E. 城市微幅》當中,她不斷轉換身體重心的支撐點與倒影親密貼合,大量整齊排列的燈泡隨時變化著,背景聲響彷若工廠馬達不斷加速,不時見到她緊繃的肌肉線條突然透過一陣雙臂劃圓而放鬆,又在下一秒進入新的張力,這樣的編排樣式,總讓人聯想到蘇文琪過去的舞蹈經驗,但在科技霓虹的閃爍燈焰之下,有了根本的質變。

這次與蘇文琪合作的林怡芳,她們同樣不展現循例的動作技巧,但其中的區別依舊清晰可辨。在2016臺北雙年展,林怡芳演出Xavier Le Roy的《回顧》,筆者知道她曾經念了一年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系,便赴歐洲發展,在言談或是呈現Le Roy的作品片段的過程,林怡芳總是在思考,她優雅溫柔,對於學習舞蹈技巧的歷史信手捻來,透過費登奎斯方法反思身體運用,形成沁人心脾的篤定,卻也不乏幽默自然。在雙年展的另一個作品,《鬼臉和炸彈之演繹——娃雷斯卡,記一段旅程,或是:誰怕詭態感?》當中的林怡芳,讓人見到在歷史跳接與地域轉換當中的失語狀態,甚而放棄溝通,不斷喚起美術館的場域現實,她即時回應著跟觀眾互動的尷尬,並將之化作一種單一且造作的指令並執行,再藉由Latifa LAÂBISSI與 Christophe WAVELET的介入,質疑著每一個動作發生的真實。或是,我們能清楚見到她氣定神閒地走向貼在玻璃牆上的表格,確認接下來的表演程序,卻又彷若紅衣女鬼,穿梭在當下的台灣與戰爭間期的德國。

蘇文琪在經歷了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的「藝術加速」駐村以後,觸動了她對於科學家追求「真實」的無比好奇。(她的說法是,真實不如真理需要被相信,真實也許沒有人相信,甚至不被人感知,但仍舊客觀地存在著。)我們多半以為科學家的研究出自冷靜理性,總是在單一且具規範性的程序底下生產知識,讓我聯想到,科學哲學家孔恩(Thomas S. Kuhn, 1922-1996)提出「科學革命」的循環史觀:一個曠世理論的發現造就的科學「典範」(paradigm),在此典範底下進行研究,是為常態科學;若發現與典範不符的研究成果則為異例,異例的累積則會引發科學革命,造成典範轉移。到如今透過教育,常態科學的基本定理幾乎被視為常識,是我們認知世界的某些基本存有,於是我想像就從這裡,蘇文琪的提問於焉開始:在密布高科技的環境裡,被身處在裡面的科學家視作「基本存有」(fundamental ontological existence)的知識也許鋪天蓋地,在那個地方,彷彿有著不同於我們「現實世界」的通則,身在該處是如何感知這個世界呢?

《全然的愛與真實》並非懷疑論式地通盤質疑科學真實的存在,而是在那個似乎更高於現實的科學世界裡,挖鑿一股情感的暖流,試圖把科學重新拉回人性,拉回個體的感知當中。蘇文琪一反過去用自己的身體去扛起整個表演內容的策略,邀請不斷在舞動中沉思的林怡芳合作。在劇場的空中裝上形狀銳利的糖果紙裝置,蘇說糖果紙本身沒有顏色,而是利用光的折射而產生不同的色光進入我們的視線,每個角度都會接收到不同的光彩。我們首先聽到類似唱盤走音的聲響,林怡芳身著剪裁銳利、帶點塑料感反光材質的一件式洋裝,燈光透過糖果紙的折射,各種色光閃動地打在林的身上。只不過是來來回回,悄悄地擺動著臀部,接著又蹲下擺放一張張科學符號的字卡,她在思索著什麼呢?她從簡單的腳步、轉換重心、跪下、到大跨步,甚至跑步。與此同時燈光靜悄悄地不斷變化著,我聽聞到關於黑洞的訴說:「太陽的十倍巨大,快速運轉。」也許是最近才被證實的「重力波」理論:幾億光年之外的雙黑洞,以超乎想像的高速功率震盪巨大的能量,而我們則在億萬年後才獲知。宇宙的無盡浩瀚,讓人幾乎要得到懼曠症(Agoraphobia),眼見林怡芳一頭栽進用蕾絲點綴的球體,仍不罷休,有時候讓人以為她正在探鑽著地面,就這麼一動也不動,幾次鑽入鑽出,伴隨一道深沉的低音,林怡芳又再度鑽入球體,倚仗著巨大的頭顱把身體撐起、前進。

接著她坐回板凳放下球體,鬼音開始作用在我的耳蝸裡,一道、兩道,像是耳內有幾隻螺旋槳不斷拍打著空氣一般,林怡芳離開舞台,鬼音變得像是警鈴聲,讓人有些膽顫。我們甚至可以感覺到聲波傳送的方向,一前一後、一左一右,空中的裝置好像就要被震下來,它卻開始逐漸變化,原本的稜角逐漸舒展開來,像是花苞綻放,最後敞成一道圓弧,原本撒在地板上萬花筒一般的光連成一氣,聲響震動著坐席和劇場的建築體,鏗鏘作響,當光改由下往上,我們彷彿潛入了無重力之海,鬼音收起留下淡淡殘響。此時,林怡芳穿著飄逸的絲質洋裝再度出場,舒展的身體曲線,逐漸開始輕盈地扭擺手臂和軀幹,逐漸複習起上段的動作主題,在姿態的切換之間前進後退。

如果我們說蘇文琪在科技裝置面前能夠召喚空氣中的靈動,那林怡芳在糖果紙下的斑斕色光裡,就是精靈般的存在。在科技快速發展之下,我們似乎逐漸接受了一種機械式世界觀,利用科學想要機關算盡地要掌控這個世界,用巨大的公式運算著所有生命。再往古遠一點看,我們很小就被教育,古希臘哲學家歐幾里得(Euclid)的著作《幾何原理》(Element of Geometry)當中的公理(axioms)系統,讓我們深信平行線永不相交、直線的角度是180度。這些幾乎不消思索的「自明之理」,也就是在哲學上的「先驗真理」,一點一滴地構築我們的眼界與感知,也許就是蘇文琪所面對的「真實」。但生命何曾如此純粹?

於是林怡芳便成為這支獨舞的不二人選,她刻意不隨氣氛而舞,雙腿的每一次內旋外展,每一次的扭動和腳步都看起來這麼不經意,或者是,充滿了懷疑。於是,生命的意志被攪動了,要追問科學究竟為何能夠成為表述自然的理論?我感覺浪漫的蘇文琪試著回答:「是愛吧!」千百年來,哲學家和科學家不斷告誡我們人的感官是如何的不可靠,他們研發了許多儀器和科學術語去表達那些外於日常經驗的「定理」。我們也許相信自己是由無法數計的粒子所構成,但感覺呢?於是在劇場裡觀眾的感官經驗被細細呵護著,林怡芳若有所思地旋轉,觀眾也隨之挺進微觀的沉思,究竟是空間中哪些細微的變化呼喊著真實?隨機被放置在地板上的公式符號對比空中的裝置,就是在廣漠的宇宙和冷硬的理論之間,生命就夾在其中,或許不甘於單單只為粒子聚合而存在,這些被人寫成先於經驗的科學真實,其實也是用生命譜寫的愛的結晶。

《全然的愛與真實》

演出|一當代舞團
時間|2017/10/28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舞者們演繹的是共有的感性肢體,基於在愛情中我們所能感受到的大量情緒,從最美好到最哀傷的快樂既痛苦分級表中,解析與拆分情感在身體上的表現,唯有從獨立的個體中發散,並不評判男性無法如此性感,也不妄語女性不可能堅毅,他們也不推舉與拉扯彼此,就是在群我關係中展現自己,適度中與對方互助與扶持。
3月
22
2023
邊觀賞此舞作(搭配耳中聽到的多變音樂),可以感受到事物在爆發地破碎後被修復,以及舞台空間背後隱喻的、被傷害撕裂後的療傷過程,這樣的黑暗感性使人在不安之餘奇怪地為之著迷⋯⋯
3月
22
2023
比起近年來台灣舞蹈家的溫文儒雅,劉冠詳的瘋狂猶如一條前衛到無以復加的歧徑,將筆者心中對舞蹈既有的型態,推翻到難以想像的境地,筆者甚至曾好奇,是怎麼樣的心態,會讓一名藝術家會想要紀錄自己母親生前的聲音,並轉化成作品來回憶?
3月
20
2023
作品中,出現高頻率的顫抖、跳躍、抓癢的肢體動作,觀者將以上動作視為編舞者面對離別的錯愕,對於性愛的渴望,以及說謊時的心虛反應。然而,作品中令觀者最為之動容的竟是沒有敘事,只有純粹的肢體配合著印度風樂曲之段落。
3月
16
2023
人們多以狂歡、放縱去處理,希望藉由能量(體力)的消耗、短暫的快樂,去掩蓋負面的感受,而這往往只會讓人們陷入更加空虛無助的境地,猶如作品的脈絡,在兩者之間來回衝撞。
3月
16
2023
作為L-E-V舞團「Love Cycle」系列的最後一部,《心碎蠻荒之旅》(L-E-V: Chapter 3: The Brutal Journey of the Heart),或許是Sharon Eyal取名journey的理由,這趟旅程節暫告結束。不過,當舞者們越是能故作冷漠地挑戰肌肉極限跳好跳滿五十分鐘,愛的激情就越是疏遠我。我不覺得眼前的他們去了哪裡,他們顯得被困住了。第三章的《心碎蠻荒之旅》雖相當好看,卻不足為奇。
3月
15
2023
最令筆者印象深刻的畫面,莫過於三位舞者在接近尾聲之際,不斷地用自己的頭髮、雙手等沒有效率的方式掬水,並從上舞台的泳池直奔至下舞台懸吊的塑膠桶中將其裝滿,這樣事倍功半的竹籃子打水,不僅耗盡了舞者如燭火般的最後一絲氣力,同時也為《死》這部作品,照亮一道截然不同的曙光。
3月
12
2023
編舞者許程崴環繞死亡議題的創作,總是夾雜著驚喜與未知,就好像一瞬間被畫成一幅畫,總有不同的情緒與面向,帶出每一位舞者獨有的角色與定義,舉棋不定的步伐與節奏,夾雜著一絲性感,炸裂的感性所產出的是響徹雲霄的回音,走出劇場時,身體很寧靜,頭腦卻還在暴動,最美的回音就是直到演出結束,卻好似這個作品不曾畫上句號,持續迴響。
3月
12
2023
陳威宇時而對國恩、對觀眾陳述他所認識的父親,但總像飄乎的思緒,沒有一個完整的段落。如此蒙太奇跳接,或許在發「檳榔糖」給觀眾、說說笑笑地出入表演時有轉圜悲情的效果,可惜並沒有在作品最後匯整出力道⋯⋯
2月
28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