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的前傳《霹靂卡霹靂拉拉波波莉那貝貝魯多—再給我一次機會吧!》
12月
07
2021
霹靂卡霹靂拉拉波波莉那貝貝魯多—再給我一次機會吧!(何日君再來工作室提供/攝影楊詠裕)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72次瀏覽
張敦智(2021年度駐站評論人)

導演呂俊翰在《霹靂卡霹靂拉拉波波莉那貝貝魯多—再給我一次機會吧!》(以下簡稱《霹》)節目單裡說:作品混雜了多種元素的手法,「初衷之一是為了噱頭」,然而這種由直覺出發,最後意外開拓出來的美學與敘事空間,可以說是本劇最顯著的成果之一。

回溯接觸《霹》的過程,從事前宣傳資料並不知道作品在美學向度上進行了如此高強度的混種,不過結合劇團甫立案一年左右的資訊,倒能隱約嗅出作品將「大鬧一場」的企圖。抵達演出現場,翻開節目冊,只需稍微瀏覽便可明確感受極度嚴肅/嬉鬧的態度,被收納在同一作品的企圖。第一頁「戲劇顧問的話」,不用細讀即可發現字裡行間社會學、批判性的詞彙傾巢而出(深怕被忽略,還標了非常顯眼的粗體),跟作品原先建立的嬉鬧形象有巨大落差,明示觀眾這齣形象乍看無厘頭的作品,內核並不如表面歡快、單純。該意圖明確且強烈的程度,讓人不禁擔心:能用兩頁節目冊清楚講述的理念,有必要做成一齣戲嗎?

這樣的擔憂,在演出結束一小段日子漸漸被弭平。主要原因之一,是考量受眾複雜的條件下(可能有原本就習慣看戲者、團隊親友、桃園在地居民等),在緊鄰車水馬龍的路邊進行戶外演出,盡可能將訊息清晰、簡化,可能是必要選擇。因為觀眾注意力隨時會被周遭任何事物拉走,現場甚至直接拿出手機來滑也不至於影響他人,所以並不適合加入太多要觀眾玩味、解讀的細節線索。這樣看來,主角蘿絲做出不利自己的選擇而要求人生重來的片段,進行到第二次起,後續劇情都已能大致預測也無可厚非,也不影響全劇成果。

第二個,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則是團隊在場面調度、及舞台、服裝的美學上,達到了令人甫進場就耳目一新,且能持續感到意外與新鮮的水準。承接本文開頭,導演起初認為是噱頭而揉合的日式動漫、道教建築、工業時代、蒸氣龐克等元素,在最表層的用意上,確實淋漓盡致地達成了他所預設的目的,創造出令人眼花撩亂、目不暇給的世界。舞台正對著巨大的景福宮正殿,觀眾席座落在以兩端連成線的側邊,但劇團很明顯沒有要演出一部「酬神」作品,而《霹》跟景福宮的關係也不是對立、對話、或挑釁,而是自成一格地創造出與大殿面對面而比鄰的平行世界。作品納入了道教建築元素的情況下,兩個世界顯得既截然不同,又隱隱相關。和大殿莊嚴、繁複的設計對比,《霹》的世界同樣繁複,卻沒有統一、絕對的內在秩序。

當然,節目單和劇情都已經清楚指出故事的內在統一秩序即不可見的資本主義與父權社會,同時也象徵蘿絲(螺絲)從中鬆脫、又不可描繪的巨大齒輪。但這並非敘事者的全部視野。進一步分析此世界的構成,首先,導演與設計團隊選用蒸氣龐克元素,這種風格源自對蒸氣科技發展到極致的未來想像,相關背景設定的故事,大多是低端生活、高端科技的社會,且內在結構崩塌,劇情多描述主角在某種巨大權力結構下逃逸、生存的過程,臺灣地區較為人所知的作品如大友克洋的《蒸氣男孩》。有這一層文化理解,即可意識到此風格的運用本身就暗示著某種反叛精神。尤其,服裝上最「蒸氣龐克」者,在劇中並非被歸為善類的角色,而是主要反派之一,這更擴大作品被詮釋的空間,暗示在夾縫條件下堅韌求生者,不只有主角一人。

霹靂卡霹靂拉拉波波莉那貝貝魯多—再給我一次機會吧!(何日君再來工作室提供/攝影楊詠裕)

此外,其他元素也不斷把對結構中相對弱勢的指涉綿密鋪排開來,包括直接開進廣場的3.5噸卡車、鋼管秀表演等,都強化了劇中角色身為庶民的結構位置與形象。此外,道教本身也是多神信仰,信徒可依自身需求選擇參拜對象。該信仰的主要目的指向現實需求,而非形而上的真理或烏托邦。這種著眼「如何生存」的態度,與上述蒸氣龐克文化不謀而合。另外,日本動漫悠久、成熟、以及高度多元化的發展狀態,更加協助坐實故事角色形象五花八門的事實,同時賦予故事活潑、輕盈的調性。

歸結以上元素,創作團隊在繁複的混搭間,試圖串連與形構起的,是一種相對底層、為自我、生計奔波而無暇、甚至拒絕擁有高大上信仰的世界。在每個單一元素都已經包含此訊息的條件下,混搭作法更顯現庶民階層的多元、複雜、與難以歸類。他們是哈特與內格里(Hardt and Negri)筆下的「諸眾」(Multitude)們。這也驗證了導演在節目單提到的:「這種混種作品⋯⋯跳脫出了壓抑悲情受害者的表現方式」之說。因為,撇除以主角為中心的善惡分類,這種讓所有角色擁有截然不同生猛面貌的做法,即可以說是對其生命狀態的直視與賦權(empowerment) 。【1】

儘管劇情簡單、通俗、看似二元對立,但團隊並沒有因此把《霹》做成一齣中世紀道德劇。作品最醒目的訊息的確是指出資本主義、父權社會的「惡」,並宣揚與其抗衡之精神的「善」;然而,在美學層面,混搭、揉雜、繁複的細節,卻讓整體形象的內在意涵超越以上命題,自成一格地存在著。這種殊異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強而有力的言說,是一種具深意的虛構。這也是為什麼,雖然劇情單純,但整齣作品卻仍值得再三回味的原因。因為真正的言說並不(只)在台詞與劇情,而是整體演出的空間、形象。在感官與意象層面都十分鮮明的成果下,舞台世界與偌大景福宮互相面對面,一邊是原為人類、後被供奉為神祇的主祀開漳聖王;另一邊則是仍在現實泥淖中掙扎、打滾的人們。兩個世界其實沒離那麼遠,除了視覺上被做出連結,內在更有諸多相似。

一種遙想:若劇中世界可以再綿延數百年,或許,裡面的誰誰誰,後來也會被當作神祇祭拜也說不定。只是還沒有。眼下他們都還是人,還需要繼續玩這場困難的遊戲。儘管如此,拉大時間尺度,試圖站在一個比未來更遙遠些的點回望,他們也可以被視作某種早慧、而尚待修煉完成的神祇們。更甚者,或許有生之年,早因為試圖抵抗體制、改變自身處境,他們都已經複數地活著了:既是體制下的人類,同時也是專屬自己、被自己虔誠信仰的神。

註釋

1、這裡的賦權,並非指任何以上對下姿態授與某種權力的行為,而是指創作者平行地透過描繪角色方式,讓其在觀眾眼裡的形象,從單純的「弱勢者」轉變為「具有潛在能動性之個人」的翻轉。

《霹靂卡霹靂拉拉波波莉那貝貝魯多—再給我一次機會吧!》

演出|何日君再來劇團
時間|2021/11/20 18:00
地點|桃園景福宮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
因此,當代的身體自然也難以期待透過招魂式的吟唱、紅布與黑色塑膠袋套頭的儀式運動,設法以某種傳承的感召,將身體讓渡給20年代的新劇運動,以作為當代障礙的啟蒙解答。因此,黑色青年們始終保持著的這種難以回應歷史的身體狀態,既非作為歷史的乩身以傾聽神諭,亦非將僵直的歷史截斷重新做人。
4月
11
2024
劇作前後,笙演奏家宮田真弓,始於自然聲中出現橫過三途川,終於渡過三途川後與謝幕無縫接軌。無聲無色,不知不覺,走進去,走出來。生命與死亡的界線,可能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分明。
4月
09
2024
兩個劇目分在上下半場演出,演出意義自然不單純是揭示狂言的作品,而是透過上半場年輕演員演出傳統劇目《附子》,表示傳承傳統的意味,下半場由野村萬齋演出新編劇目《鮎》,不只是現代小說進入傳統藝能,在形式上也有著揉合傳統與現代的意義。
4月
08
2024
對此,若是回歸本次演出的跨團製作計畫的起點之一,確實達到了節目單上所說的「展現臺灣皮影戲魅力」。因為,除了現代劇場的場面調度、意象經營、表演建構,我們也能在作品中看見了「序場」的傳統皮影戲熱鬧開場,也有融入敘事文本角色關係演變的新編皮影戲,兼顧了傳統與創新的美感意趣。
4月
0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