繽紛再現,繼續尋覓《尋龍記》
9月
04
2013
尋龍記(身聲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49次瀏覽
吳宛錚(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學生)

以「身」演繹故事,以「聲」傳唱寓言。

身聲劇場十五週年經典重現─《尋龍記》,五位演員和著歌聲、舞動身體,以及各種樂器的精彩演奏,時而低語呢喃,時而氣語鏗鏘,緩緩道出一個遙遠村落與他們代代相傳的「屠龍」使命:在百年的屠龍儀式即將展開之時,被寄予重望的三位年輕人踏上尋龍旅程,十年間,他們在未知中迷惑、等待,執著於相信與追尋…。

《尋龍記》其概念來自莊子〈列禦寇〉篇:「朱泙漫學屠龍於支離益,殫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無所用其巧。」這位名叫朱泙的人耗盡家財只為學屠龍,學成之後卻無用武之地,莊子用這則故事巧妙的表達了聖哲之人對於必然之事不與人執拗固執,所以總是沒有爭論;普通人卻把非必然的事物看做必然,因而總是爭論不休,一舉一動都有所追求,以至自取滅亡。身聲從崇尚自然的道家思想裡挖掘出「非必然之必然」的執念,寓(預)言人們猶如飛蛾撲火般,追尋著那不可靠、名為「相信」的火光。

根基此一抽象的深遠意涵,身聲發揮其一貫的「親民」魅力,包裝以異域古老的尋龍傳說,融合擅長的歌、舞和演奏,加以說唱的「逗」試圖突破古老智慧的時間之牆,帶出《尋》一劇的現代價值。嘉年華式的熱鬧與精采形容身聲的表演最適合不過了,然而,撇除高度的絢麗技法,是否依舊能站穩其步伐?總觀全劇,演員刻意經營的動作反應使得詮釋角色時層次感稍覺僵硬、不足,而經常出現的預設式喜劇手法,如:一位說書人從「很久很久以前」開始說起,另一位則不慌不忙的說道:「所有故事都是這樣的」,你一言我一句的插科打諢雖令觀眾不禁莞爾,但在長時間的演出中,是否能經得起考驗?又或者,其現代意涵只能透過符合現下流行的笑鬧內容拉近距離?

台灣人的社會,以「五」為倍數的總是吉數,身聲的十五週年,是一個值得慶祝的里程碑,同時,也將是一個轉捩點。以舊作重演做為紀念,是回顧、統整過去經歷,然而,卻也令人懷疑是否略顯保守了些?以身體、聲音優勢見長的身聲劇場,經年累積的磨練使表演者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然而,其名為「劇場」,使人期待在戲劇本質上更能夠真正結合自身優點,而非點到為止,另一方面,技藝的鋒芒過顯、掩蓋了故事的真情與動人也是需要思考的問題。也許,現正是深思、轉換的最佳時機點,期許身聲跨越記錄,於未來締造佳績。

《尋龍記》

演出|身聲劇場
時間|2013/09/01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並沒有因爲過於著重在聲光舞台特效,而忽略傳統歌仔戲的本質,該有的傳統身段和唱腔發揮皆有所保留。畢竟傳統藝術與創新科技並非對立,加上新舞臺或電視、電影的技術是時勢所趨,只要應用得宜、相互融合,也可以吸引更多年輕一輩來見識台灣歌仔戲的魅力。(賴玉萍)
12月
11
2019
《了解了》有以表演者本身精湛實力收服觀眾的讚嘆,也有在觀眾佈下的陷阱裡努力存活下來後的拍手叫好,段子《ABC》結束得無厘傻氣,觀眾仍報以客氣禮貌的笑聲作為回應。
11月
12
2025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