繽紛再現,繼續尋覓《尋龍記》
9月
04
2013
尋龍記(身聲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96次瀏覽
吳宛錚(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學生)

以「身」演繹故事,以「聲」傳唱寓言。

身聲劇場十五週年經典重現─《尋龍記》,五位演員和著歌聲、舞動身體,以及各種樂器的精彩演奏,時而低語呢喃,時而氣語鏗鏘,緩緩道出一個遙遠村落與他們代代相傳的「屠龍」使命:在百年的屠龍儀式即將展開之時,被寄予重望的三位年輕人踏上尋龍旅程,十年間,他們在未知中迷惑、等待,執著於相信與追尋…。

《尋龍記》其概念來自莊子〈列禦寇〉篇:「朱泙漫學屠龍於支離益,殫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無所用其巧。」這位名叫朱泙的人耗盡家財只為學屠龍,學成之後卻無用武之地,莊子用這則故事巧妙的表達了聖哲之人對於必然之事不與人執拗固執,所以總是沒有爭論;普通人卻把非必然的事物看做必然,因而總是爭論不休,一舉一動都有所追求,以至自取滅亡。身聲從崇尚自然的道家思想裡挖掘出「非必然之必然」的執念,寓(預)言人們猶如飛蛾撲火般,追尋著那不可靠、名為「相信」的火光。

根基此一抽象的深遠意涵,身聲發揮其一貫的「親民」魅力,包裝以異域古老的尋龍傳說,融合擅長的歌、舞和演奏,加以說唱的「逗」試圖突破古老智慧的時間之牆,帶出《尋》一劇的現代價值。嘉年華式的熱鬧與精采形容身聲的表演最適合不過了,然而,撇除高度的絢麗技法,是否依舊能站穩其步伐?總觀全劇,演員刻意經營的動作反應使得詮釋角色時層次感稍覺僵硬、不足,而經常出現的預設式喜劇手法,如:一位說書人從「很久很久以前」開始說起,另一位則不慌不忙的說道:「所有故事都是這樣的」,你一言我一句的插科打諢雖令觀眾不禁莞爾,但在長時間的演出中,是否能經得起考驗?又或者,其現代意涵只能透過符合現下流行的笑鬧內容拉近距離?

台灣人的社會,以「五」為倍數的總是吉數,身聲的十五週年,是一個值得慶祝的里程碑,同時,也將是一個轉捩點。以舊作重演做為紀念,是回顧、統整過去經歷,然而,卻也令人懷疑是否略顯保守了些?以身體、聲音優勢見長的身聲劇場,經年累積的磨練使表演者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然而,其名為「劇場」,使人期待在戲劇本質上更能夠真正結合自身優點,而非點到為止,另一方面,技藝的鋒芒過顯、掩蓋了故事的真情與動人也是需要思考的問題。也許,現正是深思、轉換的最佳時機點,期許身聲跨越記錄,於未來締造佳績。

《尋龍記》

演出|身聲劇場
時間|2013/09/01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並沒有因爲過於著重在聲光舞台特效,而忽略傳統歌仔戲的本質,該有的傳統身段和唱腔發揮皆有所保留。畢竟傳統藝術與創新科技並非對立,加上新舞臺或電視、電影的技術是時勢所趨,只要應用得宜、相互融合,也可以吸引更多年輕一輩來見識台灣歌仔戲的魅力。(賴玉萍)
12月
11
2019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
在多重尺度與維度的探索之中,她的身體如同一道不合時宜的縫隙,擾動了原本被數位粒子維繫的感官秩序。然而這縫隙隨即被填平,她又迅速地消融,回歸於粒子的均質之中。於是問題不僅是「舞者在何處」,而更是「舞者是什麼」。
9月
24
2025
筆者認為這齣戲的餘韻對我而言並非悲傷,而是寒意。這份寒意並非臺灣家庭獨有的宿命,而是當代世界劇場一再重複的主題:從美國到東亞,家庭故事經常成為社會制度暴力的縮影。《八月,在我家》讓我們看見,即使文化背景不同,那種身不由己的牽絆,卻在全球觀眾之間產生共鳴。
9月
2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