繽紛再現,繼續尋覓《尋龍記》
9月
04
2013
尋龍記(身聲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19次瀏覽
吳宛錚(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學生)

以「身」演繹故事,以「聲」傳唱寓言。

身聲劇場十五週年經典重現─《尋龍記》,五位演員和著歌聲、舞動身體,以及各種樂器的精彩演奏,時而低語呢喃,時而氣語鏗鏘,緩緩道出一個遙遠村落與他們代代相傳的「屠龍」使命:在百年的屠龍儀式即將展開之時,被寄予重望的三位年輕人踏上尋龍旅程,十年間,他們在未知中迷惑、等待,執著於相信與追尋…。

《尋龍記》其概念來自莊子〈列禦寇〉篇:「朱泙漫學屠龍於支離益,殫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無所用其巧。」這位名叫朱泙的人耗盡家財只為學屠龍,學成之後卻無用武之地,莊子用這則故事巧妙的表達了聖哲之人對於必然之事不與人執拗固執,所以總是沒有爭論;普通人卻把非必然的事物看做必然,因而總是爭論不休,一舉一動都有所追求,以至自取滅亡。身聲從崇尚自然的道家思想裡挖掘出「非必然之必然」的執念,寓(預)言人們猶如飛蛾撲火般,追尋著那不可靠、名為「相信」的火光。

根基此一抽象的深遠意涵,身聲發揮其一貫的「親民」魅力,包裝以異域古老的尋龍傳說,融合擅長的歌、舞和演奏,加以說唱的「逗」試圖突破古老智慧的時間之牆,帶出《尋》一劇的現代價值。嘉年華式的熱鬧與精采形容身聲的表演最適合不過了,然而,撇除高度的絢麗技法,是否依舊能站穩其步伐?總觀全劇,演員刻意經營的動作反應使得詮釋角色時層次感稍覺僵硬、不足,而經常出現的預設式喜劇手法,如:一位說書人從「很久很久以前」開始說起,另一位則不慌不忙的說道:「所有故事都是這樣的」,你一言我一句的插科打諢雖令觀眾不禁莞爾,但在長時間的演出中,是否能經得起考驗?又或者,其現代意涵只能透過符合現下流行的笑鬧內容拉近距離?

台灣人的社會,以「五」為倍數的總是吉數,身聲的十五週年,是一個值得慶祝的里程碑,同時,也將是一個轉捩點。以舊作重演做為紀念,是回顧、統整過去經歷,然而,卻也令人懷疑是否略顯保守了些?以身體、聲音優勢見長的身聲劇場,經年累積的磨練使表演者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然而,其名為「劇場」,使人期待在戲劇本質上更能夠真正結合自身優點,而非點到為止,另一方面,技藝的鋒芒過顯、掩蓋了故事的真情與動人也是需要思考的問題。也許,現正是深思、轉換的最佳時機點,期許身聲跨越記錄,於未來締造佳績。

《尋龍記》

演出|身聲劇場
時間|2013/09/01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並沒有因爲過於著重在聲光舞台特效,而忽略傳統歌仔戲的本質,該有的傳統身段和唱腔發揮皆有所保留。畢竟傳統藝術與創新科技並非對立,加上新舞臺或電視、電影的技術是時勢所趨,只要應用得宜、相互融合,也可以吸引更多年輕一輩來見識台灣歌仔戲的魅力。(賴玉萍)
12月
11
2019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
當京劇演員的身段與唱腔、現代戲劇的心理暗示,與流行音樂的抒情歌詞並置於同一平面時,情感傳遞有時會互相干擾,產生抽離與突兀感。
10月
28
2025
《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是對劇場功能的重新探問:當表演與感覺都變成機制,我們是否仍能在這樣的「冷」之中察覺人之所以為人的溫度?
10月
22
2025
即使黑暗中的強光或投影不時擾亂觀者的感知,製造差異的鏡像裝配卻幾乎無所不在,甚至在K與陸先生、龐蒂或龐蒂雅納,或演員輪流扮演的說書人與其他角色之間,也有彼此互相依存的鏡像或對位關係。
10月
21
2025
交織性不斷出現在這作品中,口語和手語,舞蹈和敘事,互為翻譯,由此織就為新的劇場文體,成為既是人魚,也是周佩,也是巴奈的故事。
10月
21
2025
對於前者,劇作將重心放在各角色之間漂泊處境的共通性,以此理解老兵的「移民」處境,這部分是成功的。然而,老兵所經歷的,不僅是空間上返鄉無門的地理流離,更是曾經信仰的民族精神與政治理想在歷史洪流中早已式微與斷裂。
10月
17
2025
故事將外省老兵、孤兒、移工、計程車司機,以及酒店勞動者及其子女等邊緣群體的經歷編織在一起,提供了想像或提問多重生命樣態的視角。然而,戲中戲的結構難以迴避的問題是:是誰擁有決定「家」的權力?諷刺的是,答案不是源自於角色們的實踐,而是戲中戲如機械降神般的編劇。
10月
14
2025
總結來講,規齣戲上值得思考的部分,毋是無國籍移工囡仔的困境有偌艱難,顛倒是無仝創作者/團體怎樣展現怹家己討論議題的角度。《囡仔,哪會看bē著你?》佇頭前的部分已經共這个層次的討論帶予逐家,可惜後壁的部分煞改做目前弱勢題材戲劇定定使用的手路
10月
1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