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曲新聲,正宗戲曲《知己》
6月
03
2013
知己(李銘訓 攝,台北新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25次瀏覽
劉慧芬(特約評論人)

百年歲月的戲曲,存活在現代的時空著實不易。於是,易貌分形,改容變性,積極的與時代價值觀認同,向時人的喜愛靠攏,似乎成為戲曲現代化的唯一選擇。幸好,一齣新編京劇《知己》,搖撼了這樣的迷思,為戲曲發展的途徑,提供了信賴的準則。

她說:我可以是導演的劇場、文學的劇場、音樂的劇場,跨界的劇場、跨文化的劇場,或其他任何可能性組合的劇場;但必須維繫我「演員劇場」的根底。《知己》的成功,便在兩位主角李寶春、溫宇航與其他編配腳色的穩健與精彩。那悠揚清亮的嗓音、精確練達的做表、動靜有致的形體節奏與心理節奏,緊扣全場觀眾的心弦,與之一同悲喜惋嘆!唯有受過嚴格訓練,有著豐富劇場經驗,高度自我要求的戲曲演員,才能臻此境界,滿足觀眾欣賞戲曲的首要審美需求。

其次,《知己》同樣擁有當代戲曲大力標舉的「跨界」旗幟。只是她謹慎的跨越步伐,選擇調性相近的對象,將「京劇」與「崑劇」進行了演員、聲腔、與人物形象上創意的結合。劇中的主人翁吳兆騫,是位才華洋溢、個性孤傲的讀書人,受到科場行賄案的牽累,流放到寧古塔十年,他的知己顧貞觀,不離不棄的在京捨生營救,最後救回吳兆騫。然而,十年的流放生涯,摧折磨損了當年兆騫的錚錚風骨,貞觀難忍落寞失望,選擇放棄這份知己深情。劇中人物外在形象的相似度,卻能藉著京、崑劇種的本體差異,巧妙的區隔出人物本質上的差異;吳兆騫向流俗卑賤低頭,顧貞觀堅持超逸的理想,在皮黃激越迴盪的聲腔與崑劇優美雅致的旋律烘托下,有效的「聲塑」出兩人性格上的特徵,成為近年來戲曲新作少見的「本體跨界」,也是編曲朱紹玉先生擅長的創作曲風。而京崑旋律上的差異,絲毫未見扞格,反而產生高度的互補。劇中兩人剖心對談,京崑旋律平行合歌,熟腔中時現新聲,是本劇大量的唱腔安排令人不覺疲憊的主要原因。

當代戲曲與舊時代的戲曲最大的差異,在於情節內容的厚薄深淺。許多新編戲皆強調劇本的意義探索、心理挖掘、結構縝密、人物複雜等等面向,《知己》同樣留下了深思的議題與回響。人人都盼有個知己,但人人卻都不知道自己,不遺餘力的外求知己,其實不解那份情感,實乃出自自身深層心靈的自我投射。顧貞觀堅持的理想知己,無法成功的回饋在吳兆騫身上,本質便是人性的虛妄與無知。物質人身的脆弱與恆變,乃生命之本體實相。吳兆騫十年的非人磨難,不曾發生在顧貞觀身上,吳的厚顏屈膝,來自求生本能的無奈與掙扎,是顧無法理解的表象變化,也是他不願接受自身狹隘生命的侷迫與蒼白之事實。吳兆騫放棄了所有的生存理想,只為苟活於世,蒼涼的令人驚心。物質時間的直線刻度,帶來恆常不變的理想幻滅,豈僅是這兩人之間的特殊事件?本劇唯一的遺憾,在於劇本過於直白的描寫顧貞觀的決裂與吳兆騫的墮落,削弱了人性內在的複雜度。假使,顧貞觀的離去,雖帶著決絕與幻滅,卻不失理解與同情;吳兆騫的迷失,雖有著生存的本能與無奈,卻不忘午夜夢迴的清醒與自問,那一絲的模糊,那一點的往復,將可使此劇更令人蕩氣迴腸。

《知己》並不強調新的手法或企圖,她從容自信的展露出戲曲的正宗神韻,她說:這個劇場裡,演的就是戲曲,歡迎欣賞。

《知己》

演出|台北新劇團
時間|2013/05/25  19:30
地點|新舞臺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整體而言,《憑什麼管偶》做為親子劇無論是主題,或是物件意象與聲音媒材的實驗上,都是成功的,不僅用活潑的方式帶出社會觀察的教育意義
10月
10
2024
如果說本劇企圖引導觀眾用理性思維觀看分析韓信的一生功過。那麼下半場呂后、淮安夫人、蕭何、張良相繼對韓信的叩問,深層的挖掘又稍嫌不足?「疏離效果」似乎沒帶來對韓信的深層審思,反而疏離了觀眾的感情,這不得不說是件遺憾之事。
10月
09
2024
就《走吧,野草!》而言,從歌仔戲提煉藝術性,賦與當代風貌,不只做俗民印象,更拓展為眾聲喧嘩,這是對鄉土藝術禮敬的創作行動,是再拒劇團與《走吧,野草!》隱而不宣,銜接與再創造群眾美學的底層精神。
10月
07
2024
我們無法從本劇中感知到,這些個別的劇種究竟在與什麼樣的創作思潮、社會體制或時代氛圍抗衡。它們仿若只是為了某種更高的目的而被召集、組合起來的團塊,更為了那目的而犧牲了自己所包含的內在張力。
10月
07
2024
這些政治意識在劇作中被稀釋,儘管在此次「劇.眾」的策展主題【5】包裝下,該劇在拆解過往歷史的過程中,卻消解所謂左翼關懷中的「眾」,削弱其核心的社會意涵,失去劇場與社會運動之間的連繫,並擺脫過去「無政府主義式」激進抗爭的政治取向,進而減損原本強烈的社會批判力量。
10月
07
2024
雖說豫劇的程式規範未若京、崑兩劇種來得嚴謹,但耳熟能詳的劇目,反倒使觀眾既定印象深刻,因此當青年演員擔綱主角時,如何在觀眾既有印象中雕琢,承接功法、拿捏聲腔情感尺度,是新生代承接前輩藝師傳承的挑戰。
9月
30
2024
《廣場》,在這個意義上無疑是一次試煉——既是庸俗民主的處刑場、基進民主的練兵場,作為空間的語法,該如何有效收斂其多重意義?作為表演的主題,又該如何掌握其無定向、四通八達的特質,將專注的能量再轉化為進步的動力?
9月
26
2024
滿漲的空間裝置與音樂構成鮮明的符號,在這處刻意不顯莊重,以雜亂構成「廣場」意象的空間,具現的不是現實世界的廟埕、集會場所,或一齣戲的舞台,而是追緬太陽花世代曾經獻身的歷史事件,以一個戲曲典故與人物,用角色肉身行動重新建構。
9月
26
2024
假如不深入戲曲,而把焦點放在「如何跟沒經歷過當年的觀眾談一段歷史」,千禧世代演員詮釋九〇年代小劇場的嘗試,反而成了隔代迴響的亮點……
9月
2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