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歷史,沒有人物《巾幗.華麗緣》
5月
13
2013
巾幗.華麗緣(臺灣豫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54次瀏覽
李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學生)

懷著期待的心情翻著節目表,以「現代西方劇場方式演繹豫劇」這句話讓我大喜過望,自上次看過《水袖與胭脂》後,就對有類似意圖的戲很有好感,我以為,若是劇作者帶著新時代的精神進入各個劇種,都能夠使這些被遺忘的傳統劇種重獲活力。

但走出劇場時,我才知道自己所想和劇作者所想並不相同,劇作者所追求之「新」並非精神上之「新」,而是形式上的新穎,而這形式之新,也並非爐火純青地融成一片,而只是一道道剛好被放在同一個盤子上的菜色所組成的大拼盤,王海玲的故事歸王海玲,其他各路巾幗英雄歸巾幗英雄、傾城美女歸傾城美女,各不相關。於是我們看到了以嘻哈節拍賣弄流行語的說唱大秀,又用了連年輕人都不太使用的流行語彙,只覺得生硬,這齣戲為什麼要採用這樣的演繹方式,似乎連劇作者都沒有想過。先不說劇作家和劇中人這個安排有多通俗,這兩個角色一起擔任這齣「戲中戲」的引路人,一路說學逗唱,只為了「帶領」觀眾進入情境。但觀眾何須如此手法才能進入故事之中?感動或是愛恨難道都得靠人一個個去說、去解釋才有戲嗎?本來這類說書、引路、串場之人並非主角,這下反客為主,忘記了自己點到為止的使命,反而不斷交代、提示本戲的「重點」與背景資訊,呂后如何奪權、有何功績,乃至李香蘭、阿市、孫尚香何許人也,也要戲中諸君一一旁白。我和剛巧坐在我身旁的幾位小朋友都大感無聊,這樣的作法未免太過取巧,跳過了對人性的刻劃與描繪,所有重要的事件都沒有戲劇動作,全憑眾精靈說了算,僅由客觀的第三者來做一總結性的評價與敘述,不似西方劇場,反倒像是民國初期的話劇。

主要故事曖昧不清,王海玲一再反覆短暫的扮演,又離開角色回到原來的王海玲,除了故事破碎雜亂以外,大部分時間使用的也並非豫劇的表現手法,不僅看不出豫劇之魅力所在,連西方劇場的表現手法也僅有下半場的空台,一把紅椅子,一位穿著燕尾服的男子站在椅上唱軍歌,隨著軍歌的旋律,身著傳統戲服的武將以寡擊眾,一方面呼應了楊金花在台灣大受歡迎的時代背景與意義,另一方面也昭示了時代的不安與浮盪。

楊金花質問王海玲,為何要將自己拋在遙遠的「忠孝節義」之中,但我以為這齣戲不僅沒有拋下所謂「遙遠」的忠孝節義,反而還為忠孝節義之復興做了最好的帶頭,除了對總統、總統夫人等舊時代偉人的崇拜,雖然削除了與政治相關的時事,但對總統遙不可及的形象塑造顯得不合時宜又難以共鳴,還有將王海玲畢其功於一役的楊金花與豫劇的存廢直接劃上等號,也是極其粗魯與怪異的。前線勞軍之「忠」和對母親之「孝」反倒成了這個故事中王海玲與楊金花的最大呼應之處,我不認為我們非得要打破或者重新闡釋王海玲的故事,這兩個觀念並非不能在現代見存,但不能被毫無交代的粗略處理,比起王海玲如此強烈地和楊金花說不,甚至躲避這個年輕時代自己的幽魂,她對母親的愛顯得頭重腳輕;也因處理方式不夠細膩,使得這兩個女人不見深刻的對照與呼應,也無超越時代的共鳴,僅有一句「現在能將楊金花熱呼呼地看進心裡的人不多了」作結,不禁讓人對前面如此久的鋪陳只等到一句不清不楚,沒有背後動機支撐的台詞感到無奈。這句話建立在觀眾對王海玲作為豫劇皇后的了解下,然而對以此戲初識王海玲的觀眾,則毋寧是一種排擠了。若能夠從這句話出發,轉而重新連結、建構起楊金花與王海玲的連結,而省卻前面許多看似有關實卻無甚大關連的名女人演義,也許更能讓這齣戲被觀眾熱呼呼地看進心裡。

這齣戲小看了觀眾,也小看了豫劇的潛力。僅是熱、鬧而已,不見更深刻的對戰爭的反省,餘下的僅只是劇作者不夠周全的思慮,與毫無新意的想法。

《巾幗.華麗緣》

演出|臺灣豫劇團
時間|2013/05/12 14:30
地點|台北市城市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劇末保證精彩,然在這高潮之前的一兩個小時,盡是編劇對女人與戰爭的浮想聯翩。於是古今中外的名女人一一被點名評論,有些甚至說著說著就被演出來。然而人物與場次過於零碎,敘事觀點又太單一,有時竟覺乏味。(謝筱玫)
5月
02
2013
透過劇作家與所謂戲劇精靈的對談,帶出《巾幗.華麗緣》其中一個主題,也就是「女人」在歷史或戲劇裡的困境。只是,瞬間切換中國、特洛伊、日本的例子,卻又無法深入潛進女人的心理素描。(吳岳霖)
5月
02
2013
這是一齣「反寫」的劇作:巾幗不再英雄,華麗盡是蒼涼,一甲子危命立身,最終鎸刻於「惘惘威脅」之中,如此反寫,糅韌力道讓人一時心眼模糊,分不清是生之無奈,還是未來預言?(紀慧玲)
5月
01
2013
劇本選擇情節密度高、多元角色屬性和跨文化符號並置的設計,藉此獲取兒童觀眾注意力;卻忽略兒童難以短時間消化大量聲光刺激。反而使作品遊走在尷尬邊界上。形式上遠離歌仔戲本質,內容又過度複雜無法讓兒童直接理解。
10月
20
2025
《比目戲情》透過非典型旦行雲仙的角色設計,嘗試從戲班文化與愛情敘事切入,反思行當秩序、職業倫理與性別主體等課題。劇中的戲中戲結構,展現表演和人生的互文,埋下題組:當表演與現實逐漸重合,戲與現實的邊界何在?
10月
17
2025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
蘇俊穎木偶劇團擅長使用豐富多樣的巨偶和聲光特效創造滿台的視覺效果,生動流利的口白也易於吸引觀眾,問題主要在於情節的鋪陳和角色的刻畫如何扣人心弦。
10月
14
2025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