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丁的后袍《巾幗.華麗緣》
5月
02
2013
巾幗.華麗緣(台灣豫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32次瀏覽
吳岳霖(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班)

當豫劇走進現代,到底要幻變成怎樣的姿態?是劇本,是導演,還是演員動人的唱功?被譽為「豫劇皇后」的王海玲,圓潤的唱腔始終是台灣豫劇最迷人的聲音,只是台灣豫劇團的新作《巾幗華麗緣》,卻只讓我看到一件補丁地滿目瘡痍的后袍,披在王海玲身上。

勇於嘗試劇本,是台灣豫劇團近年來的實驗。從「豫莎劇」,到以女人為主題的《花嫁巫娘》、《美人尖》,題材自西方、中國又到台灣。而《巾幗.華麗緣》再度「女人當家」,並跳脫傳統的敘事結構,以「劇作家」作為開場,並貫穿整部劇作,用「後設」的手法告訴觀眾「這是齣戲」,實驗性截然超越台灣豫劇團近年的幾部大戲。但,這樣的處理手法,皮藍‧德婁(Luigi Pirandello)早於1921年所首演的《六個尋找作者的劇中人》就已使用,並成為現代劇場的經典之作。而將此手法用於戲曲,則是去年紀蔚然替國光劇團所改編的《艷后和她的小丑們》所不斷操弄的抽離效果。於是,看似新穎,卻可能已是老梗。況且這樣的手法是否適用於戲曲,在《艷后和她的小丑們》時就已有所爭議,編劇施如芳的再度使用,卻又不如紀蔚然在戲謔的口吻裡成熟的操弄,反而成為這部作品無法讓人切入劇作核心的絆腳石。

而透過劇作家與所謂戲劇精靈的對談,帶出《巾幗.華麗緣》其中一個主題,也就是「女人」在歷史或戲劇裡的困境。只是,瞬間切換中國、特洛伊、日本的例子,卻又無法深入潛進女人的心理素描,嘎然而止的故事,不過成為蜻蜓點水式的瀏覽,毫無存在必要,如同拼裝車一般,隨時將會解體。以楊貴妃的橋段而言,國光劇團的《水袖與胭脂》用了兩個多小時的時間,細膩描繪貴妃心思,而《巾幗.華麗緣》卻用了一張尖酸且戲謔的臉,來解釋貴妃的允死不過是用來探測唐明皇的心意,顯得狹隘且莫名。

《巾幗.華麗緣》最核心的故事結構,在於「以戲說戲史」,也就是豫劇如何在台灣生存下來,其透過王海玲幼年的那場勞軍、那箱戲服的落水,重新喚起王海玲所飾演的楊金花如何拯救了豫劇。在後設的多層結構下,王海玲飾演的自己,被楊金花追著跑,為了「為什麼不再演楊金花」的往事,這也成為《巾幗.華麗緣》的主線。這種以「戲史」作為脈絡的詮釋,實是《百年戲樓》所展開的敘事,只是《巾幗華麗緣》將故事換到了豫劇在台灣,並不再虛實交錯,而是直接讓王海玲現身。最後,將劇情歸結到王海玲與她母親之間的聯繫與情感,將本來的歷史大結構收束於小的自我敘事。這種情感投射,近似於吳興國於2001年回歸劇場之作《李爾在此》,演出自己又將情感與李爾王相互映照,差別在編劇施如芳後來沒寫出個獨角戲。只是,《巾幗.華麗緣》卻過度刻意地將王海玲與台灣豫劇做直接的連結,縱使我們不可否認王海玲拯救了台灣豫劇,但如此露骨的書寫卻總讓人毛骨悚然。

此外,台灣豫劇團近年最多的嘗試或許在於導演,有現代劇場的呂柏伸、小劇場的戴君芳等。於是,《巾幗.華麗緣》由劉守曜導演,其實是在這個「傳統」裡的新期待。不過,綜觀整部劇作,卻不見其特殊之處,且在戲劇精靈與戲曲演員的交錯中,顯得凌亂。而整部劇作最有意思的巧思,是在述說日本女子市子的段落時,以人操作人為偶的手法。雖以劉守曜曾譯鈴木忠志的專書的背景,此手法可能源於日本人形淨琉璃,但人形淨琉璃主要是以人操偶而非人,故此作法看似創新,只是,法國陽光劇團卻早在1999年轉化了人形淨琉璃,改以人操作人為偶的方式演出了《河堤上的鼓手》,因此,《巾幗華麗緣》的手法並非首見。而此段落的手法由於不夠純熟,導致本來要透過此法所闡釋的人被操縱的「可悲」,反而成為台下觀眾笑聲不斷的「可笑」。

《巾幗.華麗緣》除去劇作家所做的收場外,其戲內的收場以全體演員簇擁著王海玲的方式。王海玲在此段落的唱腔,跳脫了戲曲本有的唱腔,融入了一點流行音樂式的唱法,或許這是近年幾部戲曲改編的共同思路,也就是具備「戲曲歌唱劇」的形式。不過,樣板戲式的收場,彷彿與《水袖與胭脂》同樣地落入了口號的吶喊。或許,不管是豫劇還是京劇,走進了現當代,都有其困境及其感動時人的契合之處,只是同樣的處理方式卻只讓人宛然一笑。

不可否認的,王海玲是《巾幗.華麗緣》裡最美好的聲音與存在,不愧為「豫劇皇后」。只是,這樣貧弱且東拼西湊的劇本,卻彷彿是一件補丁的后袍罩在她身上。雖然講的是王海玲自己的故事,卻又講得不夠深刻,裡頭的女人似乎也一併失去了生命的光彩,只不過是串場的過客。況且,女人這個題材似乎也已是近年戲曲常見的主題,特以國光劇團為主。因此,台灣豫劇團的繼續編演,到底有沒有其意義與發展性,或許是必須再被思考的問題。同樣地,也讓人害怕在王海玲之後,豫劇是否也將逐漸失去生命,縱使近年他們已全力培育新一代,只是這樣的青黃不接,或許更是戲曲在台灣的窘境。

《巾幗.華麗緣》

演出|臺灣豫劇團
時間|2013/04/27 14:30
地點|高雄大東文化藝術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齣戲不僅沒有拋下所謂「遙遠」的忠孝節義,反而還為忠孝節義之復興做了最好的帶頭。前線勞軍之「忠」和對母親之「孝」反倒成了這個故事中王海玲與楊金花的最大呼應之處。(李璐)
5月
13
2013
劇末保證精彩,然在這高潮之前的一兩個小時,盡是編劇對女人與戰爭的浮想聯翩。於是古今中外的名女人一一被點名評論,有些甚至說著說著就被演出來。然而人物與場次過於零碎,敘事觀點又太單一,有時竟覺乏味。(謝筱玫)
5月
02
2013
這是一齣「反寫」的劇作:巾幗不再英雄,華麗盡是蒼涼,一甲子危命立身,最終鎸刻於「惘惘威脅」之中,如此反寫,糅韌力道讓人一時心眼模糊,分不清是生之無奈,還是未來預言?(紀慧玲)
5月
01
2013
陳錫煌掌中劇團致力於古典戲齣的傳承,所培育的青年演師與樂師組成漸形完整,前、後場演出表現亦可圈可點,唯若能於團員穩定的基礎上,增添主演唱曲功力的提升,則於傳統布袋戲的完整度來說,更是無懈可擊!
2月
20
2025
再現是傳承的第一步,重塑則是在傳承的基礎上修正與添加,劇情的重塑可以去蕪存菁,而演員的詮釋與重塑則賦予角色擁有不同生命,《馬賢伏龍》作為許亞芬歌子戲劇坊創團戲系列作品,重新再演是保留也是傳承,但也期待看到更進一步地進行經典的重塑
2月
09
2025
《一代神鑄歐冶子》在舞臺表現與議題選擇上頗有亮點,特別是以傳統戲曲探討當代議題,展現出值得讚許的企圖心。可惜對老年照護這熱門主題,仍停留於融入情節層次,未能更深入挖掘其複雜性與情感深度,不得不說是有些遺憾。
1月
28
2025
此次《三個人兒兩盞燈》重製,即便主題不再像當初吸睛,但在兩組演員的精彩演繹下,故事中流淌的細膩情感依舊如涓涓細流般緩緩流入現代觀眾的心靈中。
1月
28
2025
野草製作的《再生緣.鏡花水仙》將兩個女性角色結合,加上多元性別的議題,讓舊時代的靈魂得以與現代相遇,雖然整體而言有創作概念重於戲劇結構的意味,但也重新賦予一齣老戲新的生命
1月
23
2025
《雙龍比武》貌似大武戲,卻乘著岳飛之名,自其身後延展家族裡事。無獨有偶,亂世背景自然勾勒出岳飛後人的復仇黑暗路,忠、孝、禮、法互斥之下,反映著倫理價值、法律和權威彼此競合的動態世局;復加虛實交錯、立場各異的角色群像讓戲劇性更強烈。
1月
2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