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怒聲響,不停歇的景觀《進擊的狂想》
10月
19
2016
進擊的狂想(台中國家歌劇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60次瀏覽
陳元棠(專案評論人)

有如男孩的夢境,工廠般的氛圍,隨著聲響、氤氳與時間,這夢境巨大而膨脹著,引人進入自然與人工之兩者現實所交織出的思考空間,憤怒的情緒與行動,並不過時,依然對於現世,提出強烈的問號。

《進擊的狂想》(Deluison of the Fury)是四十多年前,美國作曲家哈利‧帕奇(Harry Partch)音樂劇場作品,此作為從自身經歷反省與質疑西方主流文化(尤其是歐洲精緻文化),從作曲的形式思考與創新,以及日本能劇與非洲衣索比亞的元素發想,企圖在劇場演出中「形成」各族群文化儀式的神聖氛圍,尋找文明層層掩蓋而逐漸流失的原始生存和慾望,連結舞台構成中,那些排列壯觀的「樂器」,與「人」在舞台間之動態發生,將劇場表現整合。故事並非封閉完整的,而是在於人物的行動,從藉「生死」,「誤讀」,「祈禱」與「正義」等關鍵字提出對社會的「憤怒」與「和解」,從動機,編曲到演出完成皆以此完整貫穿,是有著龐大企圖與哲思的作品。

此作品於2013年由海恩納‧郭貝爾(Heiner Goebbels)重新詮釋並於歐洲首演,中文翻譯是近來台灣的流行語「進擊」,前進攻擊屬於動詞,在狂烈與盛怒之情感中,動態地提示了此演出推動觀眾想像,更推進了改變社會之行動可能。

除去國界,藝術領域界線等開放視野,郭貝爾將帕奇的作品演繹出對當下的憤怒敲擊。演出氛圍有如身處工廠,觸發現代機械運轉的想像,而又有如聽見人類深層的呼喊,種種「噪音」與「樂音」的力量,匯流,如機械發動之流水蜿蜒,像是音流在舞台中心具象,將聽覺轉為視覺動態化,四個大型燈籠高聳,裝置間交錯著剛硬機械式線條,與彎曲的自然式柔和線條,有著人手的創造溫度,在質地衝突中彼此互融,就如此作中音響與人聲,連同意象之文明與自然的對比,顯現人在文明與自然之間的處境。

時間在其氛圍「形成」中幾乎成可見的塊面,舞台上的一切都在逐漸變化,郭貝爾以整體概念,意圖解消觀眾對於集中觀看焦點的習慣,而是處處散落著,觀眾的視焦必須穿梭並隨時調整,必須主動尋找並付出專注,而非被動接收。首先台上七十五種造型與聲響皆奇異壯觀的樂器,便是目不暇給,這些由帕奇為其音樂內容設計的樂器(如雲室瓶,希薩拉琴與戰利品等等)經由此演出再度重製,以材質的差異帶來視覺與意念上的現代反思。其中包含不同民族樂器的聲響,樂音並非精緻體貼聽覺的順耳,而是錯綜而驚奇。尺寸與外型即帶來實驗室般改變與發明的動能,接著音樂家並非單純演奏罷了,有些擔任角色如鬼魂,流浪漢等等,於故事中有著決鬥,點火取暖等具象徵的動作,其他時而擔任歌隊,時而熱切豪放的吟唱,且隨意自在的走動於樂器之間,沒有明確的目標動向,有時彼此聊天,像是在草原散步或是家中客廳一般(如地毯帶來的居家感),連同他們在穿著中刻意混搭而揉和的符號,都使得「人」與「樂器」看來有著一樣的奇異表現力,且位階均等。

逐漸膨脹隆起的充氣帆布「地景」,在演奏進行中造成黑色非洲山脈(也有如巨大蟲足),與地平線上的白色充氣帆布「太陽」之畫面,舞台中自樂器間川流由上而下的水,也在演出中逐漸變成白色,匯集的小水池,是故事中的搏鬥場,是祈禱聖殿,也是流浪漢的街頭居所,像是帕奇自述生活景狀。時而冷冽,時而火紅的燈光色彩,聯想壯闊大地的日升日落,此存在於舞台上的「自然」中,那些火,風,水,人等元素彼此和諧,形成了劇場裡的景觀,景觀裡的劇場。舞台上的一切充滿童心奇想,一如遊戲的舒適氣氛,卻也是意志精準的成果。機械力驅動造成的自動性,以「不自然」的自然,造成奇異的景觀竟彷若渾然天成,而這是精密的計算與技術形成的。

對社會批判最為明顯的是,演奏中將「肯德基」頭像搬上舞台,將兩眼噴漆,亦即正義的盲目,也是對資本主義霸權提出抗議,而水流潺潺則是柔和的穿透,高聳的燈籠隨著樂音搖晃,似有搖搖欲墜的危險感受,也有著反叛中的詼諧,接著音樂家們將一隻又一隻的羊搬上舞台,這些羊徒具外型,無毛而外表粗糙,他們將羊一一擺放,如同柔順而不知所以的跟從者,或可看做屈就城市發展的自然,只有無言的存在著。然「無言的自然」力量,又是逐漸膨脹甚至即將遮蔽人類的。

以「景觀」的形成來看此演出,其中人與樂器的聲響旋律,均是為意念而成,非為休閒娛樂而來。單從音樂分幕之文字連結畫面構成與動作,在觀眾之間將想像繼續延展,未有故事封閉與線性導向,從氛圍出發,啟動理性的反思,其中流出的廣闊空間是觀眾須主動投注思考填入的。自「仿自然」造成回歸自然的氛圍與想望,反抗將人性機械化的趨勢,而自然與現代是否始終對立?如在劇場提出的「夢境」中「和解」,也是此提問不停歇的起點。

《進擊的狂想》

演出|德國音樂工廠樂團
時間|2016/10/07 19:30
地點|台中國家歌劇院大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麥考伊.泰納快速切換和弦的手法,對於林奕銘領軍的樂團並不構成障礙,在爬過困難的山頭之後,團員們像是海闊天空般地自由,他們的演奏展現了輕鬆快意的氣氛。
1月
24
2025
若忽略掉擁有高度庶民美學的民戲,打造一個觀眾無法接近的舞台,又如何讓演員真正在觀眾流動性高的場域中,展現表演魅力?而在春美歌劇團一齣賞金極高的演出中,看見的是演員為觀眾創造效果,為自己創造表演空間。
1月
23
2025
在臺灣自由爵士場景尚未完全成熟的時代,原田依幸四重奏為本地樂迷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自由爵士並非是無序的狂熱,而是經年累月琢磨出來的創作,同時也是一套高度風格化,有完整價值體系的藝術語言。
1月
19
2025
而到了下半場,樂團與指揮之間合作得愈發有默契,指揮對於樂團的掌控得宜,樂曲風格分明,將這些歌劇的序曲演奏得十分精彩,細緻又脫俗。可以聽見飽滿豐沛的情感從樂團中宣洩而出,甚或是從團員演奏的表情中,都可以感受到大家與指揮一同盡心也盡興地融入在音樂之中。
1月
17
2025
今晚的土撥鼠室內樂群全員齊聚於舞台上,以他們多年深耕於台灣舞台的經驗,將不同的室內樂形式:四手聯彈、三重奏、四重奏……等等的多樣性呈現,為台灣觀眾量身訂製了這樣一場在聽覺上有著多重享受的「伊比利花園之夜」。
1月
13
2025
今晚所演唱浦契尼的《光榮彌撒》,在指揮吳曜宇細膩的音樂處理下,精彩地詮釋了這部美好的作品。就像是吳曜宇偕台北愛樂青年管弦樂團和台北愛樂合唱團,用他們青春洋溢的音樂向那曾經青春的浦契尼致意。
1月
07
2025
透過對女性作曲家作品的演繹,《Lucy & Girls’ Melody 女作之韻 III》帶領樂迷重新認識長久以來被爵士樂圈忽略的創作,藉此啟發更多人留意音樂裡的「女性」,為臺灣爵士演出帶來更多元的策展視角,以及鼓勵創作的可能性。
1月
03
2025
一個演奏實踐是否有其創造性或獨特藝術價值、其中的技術層面(包含整頓合奏的能力、演奏的技巧)是否頂尖、作為觀眾的自己是否喜歡,這三件事情完全應該區分開來。
12月
20
2024
透過不同的選曲組合,「爵士女朋友」四重奏在這場演出裡以多元的音樂視角為臺北的爵士樂現場注入活力。長笛作為主奏樂器,跳脫了傳統爵士四重奏中薩克斯風或小號的框架,為熟悉的旋律帶來耳目一新的質感
12月
1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