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詩與舞蹈的奇遇《情‧奇遇記》
5月
29
2013
情 奇遇記(迪迪舞蹈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65次瀏覽

演出:迪迪舞蹈劇場

時間:2013/05/25 14:00

地點:台南市赤崁樓廣場 

文  鴻鴻(2013年度駐站評論人)

台南藝術節的「城市舞台」系列,安排了許多演出以環境劇場形式,攻佔市區生活角落。《情‧奇遇記》在赤崁樓廣場左側,遇上好晴天,還有難得的樹蔭(說難得,因為孔廟原有的幾棵大樹蔭已被莫名其妙砍除> <),合上詩、舞、樂,確有機會提供一個「奇遇」的下午。

全場舞蹈以謝安通的台語詩為本,兩首由王俊傑彈鍵盤演唱,兩首由吳嘉芬朗誦,還有一首詩的獨誦作為過場。詩作形象生動,寓意鮮明,例如前兩首均以幸運草的四瓣寄寓四個族群相親相愛,共創幸運。舞蹈也以四名舞者身穿綠色舞衣,模擬幸運草分與合的型態。以淺顯易懂的詩行,引領淺顯易懂的畫面,顯得依文描圖、互相說明,卻少了可以玩味的餘裕。地上以落葉圍起了據稱是台灣形狀的表演區域,但落葉也並未真正成為演出的一部份。演出前主持人不斷預告舞者將與大樹互動,然而只有一位舞者跑到樹下吶喊,又迅速回到場內與其他舞者會合,對實際環境未多加利用,相當可惜。

最令人尷尬的是煽情的誦詩,不斷拖長聲調,將所有詩行賦予同一種高亢悲壯的情懷,而詩中可能含藏的溫柔、趣味、甚至以小搏大的幽微力量,都被抹平了。舞蹈的編排也有過度「美聲」的嫌疑──多數年輕的舞者以芭蕾的腳尖加上民族舞的曲拗手勢,不斷屈縮與伸展力求美化的肢體,忙著配合動作、趕上節拍,臉上則從頭到尾堆著一式一樣的笑容,彷彿藉此可以取悅誰,卻缺乏發乎內在的感受。這種表演模式,類似舞蹈社的成果發表或藝工隊的制式美感,和誇張的誦詩風格一致。以致節目雖只有三十分鐘,卻因風格的缺乏層次,令人很快就疲乏了。

盲人音樂家王俊傑兩首暢朗的歌喉與琴聲,則與樹影、陽光、微風自然呼應,成為這個下午美好的救贖。

除了「美聲」誦詩法,是否能找到更多樣的,詩與人聲結合的方式?除了變換隊形與身姿,是否能想像更自在的,詩與舞蹈激盪的可能?甚至聲音的詩意、舞蹈的詩意,可否從空間的詩意中滋生出來?簡而言之,藝術的關鍵,在於「有機」。唯有有機的互相吸引,讓我們可以期待一場,真正的奇遇。

《情‧奇遇記》

演出|
時間|
地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這部由七首詩組成的舞作中,光影成為情感傳遞的關鍵語言。從煙霧的迷離到雷射光的精準,光影的變化如同角色情感的軌跡,時而模糊、時而清晰,既象徵了探索過程中的迷惘與希望,也映射了生命課題的多重層次。
11月
24
2024
《密室三舞作》透過猶如儀式性的招魂的手勢,描述著人與人之間相互拉扯的情感關係,試圖在困境中召喚出人性中暗藏的魔鬼。三間密室以驚悚的氛圍綻放恐懼,然而,在毀滅殆盡的空間中,仍可透過舞者反覆的動作傳遞出人類對愛的渴望
11月
24
2024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
作為系列舞作的階段性觀察,除了選擇深入作品仔細剖析外,若能從產製脈絡直搗創作核心,試圖結構化作品本身,或許可以進一步聚焦當中的文化生產過程,藉此留意其間形構的「原住民性」主體思考――亦即如何與族群性和後殖民情境互相對話
10月
23
2024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