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迪迪舞蹈劇場
時間:2013/05/25 14:00
地點:台南市赤崁樓廣場
文 鴻鴻(2013年度駐站評論人)
台南藝術節的「城市舞台」系列,安排了許多演出以環境劇場形式,攻佔市區生活角落。《情‧奇遇記》在赤崁樓廣場左側,遇上好晴天,還有難得的樹蔭(說難得,因為孔廟原有的幾棵大樹蔭已被莫名其妙砍除> <),合上詩、舞、樂,確有機會提供一個「奇遇」的下午。
全場舞蹈以謝安通的台語詩為本,兩首由王俊傑彈鍵盤演唱,兩首由吳嘉芬朗誦,還有一首詩的獨誦作為過場。詩作形象生動,寓意鮮明,例如前兩首均以幸運草的四瓣寄寓四個族群相親相愛,共創幸運。舞蹈也以四名舞者身穿綠色舞衣,模擬幸運草分與合的型態。以淺顯易懂的詩行,引領淺顯易懂的畫面,顯得依文描圖、互相說明,卻少了可以玩味的餘裕。地上以落葉圍起了據稱是台灣形狀的表演區域,但落葉也並未真正成為演出的一部份。演出前主持人不斷預告舞者將與大樹互動,然而只有一位舞者跑到樹下吶喊,又迅速回到場內與其他舞者會合,對實際環境未多加利用,相當可惜。
最令人尷尬的是煽情的誦詩,不斷拖長聲調,將所有詩行賦予同一種高亢悲壯的情懷,而詩中可能含藏的溫柔、趣味、甚至以小搏大的幽微力量,都被抹平了。舞蹈的編排也有過度「美聲」的嫌疑──多數年輕的舞者以芭蕾的腳尖加上民族舞的曲拗手勢,不斷屈縮與伸展力求美化的肢體,忙著配合動作、趕上節拍,臉上則從頭到尾堆著一式一樣的笑容,彷彿藉此可以取悅誰,卻缺乏發乎內在的感受。這種表演模式,類似舞蹈社的成果發表或藝工隊的制式美感,和誇張的誦詩風格一致。以致節目雖只有三十分鐘,卻因風格的缺乏層次,令人很快就疲乏了。
盲人音樂家王俊傑兩首暢朗的歌喉與琴聲,則與樹影、陽光、微風自然呼應,成為這個下午美好的救贖。
除了「美聲」誦詩法,是否能找到更多樣的,詩與人聲結合的方式?除了變換隊形與身姿,是否能想像更自在的,詩與舞蹈激盪的可能?甚至聲音的詩意、舞蹈的詩意,可否從空間的詩意中滋生出來?簡而言之,藝術的關鍵,在於「有機」。唯有有機的互相吸引,讓我們可以期待一場,真正的奇遇。
《情‧奇遇記》
演出|
時間|
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