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詩與舞蹈的奇遇《情‧奇遇記》
5月
29
2013
情 奇遇記(迪迪舞蹈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36次瀏覽

演出:迪迪舞蹈劇場

時間:2013/05/25 14:00

地點:台南市赤崁樓廣場 

文  鴻鴻(2013年度駐站評論人)

台南藝術節的「城市舞台」系列,安排了許多演出以環境劇場形式,攻佔市區生活角落。《情‧奇遇記》在赤崁樓廣場左側,遇上好晴天,還有難得的樹蔭(說難得,因為孔廟原有的幾棵大樹蔭已被莫名其妙砍除> <),合上詩、舞、樂,確有機會提供一個「奇遇」的下午。

全場舞蹈以謝安通的台語詩為本,兩首由王俊傑彈鍵盤演唱,兩首由吳嘉芬朗誦,還有一首詩的獨誦作為過場。詩作形象生動,寓意鮮明,例如前兩首均以幸運草的四瓣寄寓四個族群相親相愛,共創幸運。舞蹈也以四名舞者身穿綠色舞衣,模擬幸運草分與合的型態。以淺顯易懂的詩行,引領淺顯易懂的畫面,顯得依文描圖、互相說明,卻少了可以玩味的餘裕。地上以落葉圍起了據稱是台灣形狀的表演區域,但落葉也並未真正成為演出的一部份。演出前主持人不斷預告舞者將與大樹互動,然而只有一位舞者跑到樹下吶喊,又迅速回到場內與其他舞者會合,對實際環境未多加利用,相當可惜。

最令人尷尬的是煽情的誦詩,不斷拖長聲調,將所有詩行賦予同一種高亢悲壯的情懷,而詩中可能含藏的溫柔、趣味、甚至以小搏大的幽微力量,都被抹平了。舞蹈的編排也有過度「美聲」的嫌疑──多數年輕的舞者以芭蕾的腳尖加上民族舞的曲拗手勢,不斷屈縮與伸展力求美化的肢體,忙著配合動作、趕上節拍,臉上則從頭到尾堆著一式一樣的笑容,彷彿藉此可以取悅誰,卻缺乏發乎內在的感受。這種表演模式,類似舞蹈社的成果發表或藝工隊的制式美感,和誇張的誦詩風格一致。以致節目雖只有三十分鐘,卻因風格的缺乏層次,令人很快就疲乏了。

盲人音樂家王俊傑兩首暢朗的歌喉與琴聲,則與樹影、陽光、微風自然呼應,成為這個下午美好的救贖。

除了「美聲」誦詩法,是否能找到更多樣的,詩與人聲結合的方式?除了變換隊形與身姿,是否能想像更自在的,詩與舞蹈激盪的可能?甚至聲音的詩意、舞蹈的詩意,可否從空間的詩意中滋生出來?簡而言之,藝術的關鍵,在於「有機」。唯有有機的互相吸引,讓我們可以期待一場,真正的奇遇。

《情‧奇遇記》

演出|
時間|
地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10月
09
2024
這個台灣原創的舞劇中,卻可以看見多種元素的肢體語彙,包含現代、民族、芭蕾,甚至是佛朗明哥舞。從劇中對於歷史脈絡下的故事與舞台美學風格的專業運用,可以感受到台灣柔軟包容的文化特色,是一個結合各種專業才能,並融合呈現的表演藝術。
10月
09
2024
於是乎《我.我們》第二部曲也一如首部曲般,意味著全新的布拉瑞揚舞團正在萌芽,同時尋覓到了一個獨立的中心點,而不單僅是繼承,以及向傳統學習。他們開始進一步發展、定義此時此刻的當代原民文化,對筆者而言,更點出了新的演化與反思:這樣「原住民」嗎?
10月
08
2024
全場觀眾呆呆坐著,面對著是否該積極地去理解這些流動的刺眼與挑釁究竟意味著什麼而無動於衷?又或是令人岔題雜想,編舞家當真要三部曲翻了你個底朝天:莫非這裡的音樂是用來看的,視覺是通過震動方可見,而舞蹈本身就是飛蚊症?難道這是一個新的山神巨獸神話傳奇的懸絲傀儡戲?果真眼前的都不是眼前,唯有鳴謝支持我們繼續跳舞是真?真的是這樣?政治正確就是理所當然?
10月
08
2024
《我忘記舉手》藉由樂齡族群、青年族群及青壯年族群,讓觀眾重新反思人生階段所面臨的議題,具教育意涵以及人生觀,探討人生哲理……
10月
07
2024
做為後進的創作發表平台,賴翠霜的「獨自跳舞」舞蹈創作平台提出了自編自跳的條件,並以非典型空間做為對新手編創者的挑戰,而以非典型空間做為展演之處確實有別於其它編創平台。
9月
24
2024
人生如戲,信者得救。人可以被符號迷惑,但一個簡單的動作又可以令一切淪陷,強制排卵確實是宗教般瘋狂的行為。
9月
1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