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詩與舞蹈的奇遇《情‧奇遇記》
5月
29
2013
情 奇遇記(迪迪舞蹈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07次瀏覽

演出:迪迪舞蹈劇場

時間:2013/05/25 14:00

地點:台南市赤崁樓廣場 

文  鴻鴻(2013年度駐站評論人)

台南藝術節的「城市舞台」系列,安排了許多演出以環境劇場形式,攻佔市區生活角落。《情‧奇遇記》在赤崁樓廣場左側,遇上好晴天,還有難得的樹蔭(說難得,因為孔廟原有的幾棵大樹蔭已被莫名其妙砍除> <),合上詩、舞、樂,確有機會提供一個「奇遇」的下午。

全場舞蹈以謝安通的台語詩為本,兩首由王俊傑彈鍵盤演唱,兩首由吳嘉芬朗誦,還有一首詩的獨誦作為過場。詩作形象生動,寓意鮮明,例如前兩首均以幸運草的四瓣寄寓四個族群相親相愛,共創幸運。舞蹈也以四名舞者身穿綠色舞衣,模擬幸運草分與合的型態。以淺顯易懂的詩行,引領淺顯易懂的畫面,顯得依文描圖、互相說明,卻少了可以玩味的餘裕。地上以落葉圍起了據稱是台灣形狀的表演區域,但落葉也並未真正成為演出的一部份。演出前主持人不斷預告舞者將與大樹互動,然而只有一位舞者跑到樹下吶喊,又迅速回到場內與其他舞者會合,對實際環境未多加利用,相當可惜。

最令人尷尬的是煽情的誦詩,不斷拖長聲調,將所有詩行賦予同一種高亢悲壯的情懷,而詩中可能含藏的溫柔、趣味、甚至以小搏大的幽微力量,都被抹平了。舞蹈的編排也有過度「美聲」的嫌疑──多數年輕的舞者以芭蕾的腳尖加上民族舞的曲拗手勢,不斷屈縮與伸展力求美化的肢體,忙著配合動作、趕上節拍,臉上則從頭到尾堆著一式一樣的笑容,彷彿藉此可以取悅誰,卻缺乏發乎內在的感受。這種表演模式,類似舞蹈社的成果發表或藝工隊的制式美感,和誇張的誦詩風格一致。以致節目雖只有三十分鐘,卻因風格的缺乏層次,令人很快就疲乏了。

盲人音樂家王俊傑兩首暢朗的歌喉與琴聲,則與樹影、陽光、微風自然呼應,成為這個下午美好的救贖。

除了「美聲」誦詩法,是否能找到更多樣的,詩與人聲結合的方式?除了變換隊形與身姿,是否能想像更自在的,詩與舞蹈激盪的可能?甚至聲音的詩意、舞蹈的詩意,可否從空間的詩意中滋生出來?簡而言之,藝術的關鍵,在於「有機」。唯有有機的互相吸引,讓我們可以期待一場,真正的奇遇。

《情‧奇遇記》

演出|
時間|
地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原民主體性與現代性的鬥爭局勢中,始終戰鬥著要守住的,並且為了守住反而導向毀滅的,究竟會是什麼?
11月
20
2025
當《最後的隧道》借助另類的時間和空間來搭建一個想像的世界時,這樣揉合神話/末日的敘事方式,正也悄然轉動一種鬼魅時間(spectral time),不只掙脫了殖民主義的現代性機制,更通過非人(non-human)的鬼魅現身重返過去歷史造成的斷裂
11月
20
2025
整場演出令人深刻之處並非歷史檔案中的馬利亞為何,而在曼奇展現出一個舞蹈被檔案所固定,再被文化市場要求的過程,在解放坐姿舞即興性的過程中,那個原被忽視的裂縫重新浮現:我們可以如何保存舞蹈,而不讓舞蹈失去活性?
11月
17
2025
林麗珍與無垢的舞者們在《潮》中,讓「觀看」本身成為一場修行。這部作品不是舞,而是一場被拉長至極限的儀式;不是隔岸觀「潮」,而是自身與萬物的一場深度對話。
11月
06
2025
在被聲音主導的身體中,舞者的主動性是否仍存在?下半場雖清晰呈現概念,但也稀釋了上半場聲音牽動身體時的未定能量。然而,這提醒觀者:聲音並非單向施力,而是一個與舞者互動、需解讀與回應的活體。這種動態平衡既是作品魅力,也揭示了聲音作為藝術媒介的深度——既能統合,也能挑戰舞者與觀眾的感知邊界。
10月
30
2025
在《關不掉的耳朵》好似「聽見」這件事只剩幽微,甚至憂鬱的狀態詮釋,但聽覺何曾不為人帶來喜悅呢?故這成了整部舞作我最大的疑惑。
10月
30
2025
在此,每一個舞者既是一個獨特的 tiaen——承載著各自的生命經驗與力量;同時也是 tiamen 網絡中不可或缺的連結節點。正如劇場牆上那幅巨大的螢光抽象布幕所示,這些青年舞者的身體便如電路板上交錯的線路,不斷地在運作、傳導、生長。
10月
23
2025
回看《在場》,當「消逝」成為既定的事實,陳柏潔轉而以多媒介的方式尋索存在的型態。即便萬物終將受制於時間的流放,她的身體卻在追趕、停滯、再現與媒介碰撞之間,開啟對「存在即是不在」的叩問。
10月
20
2025
這樣的處理,不僅是單純接納身體的差異,更將其轉化為對身體能動領域的積極拓展,這種對身體內在疆域的拓展,在舞台上找到其結構性的對應——體現了個體在社會失衡機制中的實踐。
10月
1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