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期待日後成長的《凱吉一歲》
1月
06
2014
凱吉一歲(動見体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08次瀏覽
李旻原(法國里昂盧米埃(第二)大學文學暨藝術博士)

二十世紀對於任何一門藝術都可說是最精彩的一個世紀,傳統藝術學院的概念、方法不斷地被現代新意挑戰、打破,讓一切原有的規則常理都超乎想像中的限度,或者是說超乎想像中的限度是因為來自於一份舊有制定的規則中,重新發現被遺忘或忽略本質性中最初的純粹,唯有找回藝術最原始的本質,進而大膽揭示展現才能因此成為經典影響後人。約翰.凱吉(John Cage)就是這樣的一位大師,而景仰這位大師的精神,音樂創作人林桂如,邀請音樂裝置王仲堃,舞者董怡芬共同於台灣孕育了《凱吉一歲》。

走進mad L 替代空間,如同參觀裝置展覽,一旁放置著二組實驗量杯,接著上方落下的水滴,重新被改造裝飾的鋼琴讓人只因著排列整齊的細弦得以認出,與一件被釘掛於牆面的白衣,由細線聯結於空間中以幾何對角交接延伸。兩層樓的空間除了原有的石階之外,還有如木琴般的斜柀走道,第二層樓以兩面空窗空間的牆隔開了前後,觀眾可看見如工業機械的試管設備懸掛置空窗空間中。一台以黑膠貼出十字圖形的Macbook Pro放置於第二面空窗空間中,幾具風鈴也以細線靜懸於天花板上,觀眾自由散坐於空間的任何角落,靜聽著水滴聲,等待著一場似正式與不正式的演出;正式,因為是一場表演而不是展覽,不正式,因為觀眾可於演出中任意走動。

暗燈之後由人聲開始,一位女生自述著6歲時,媽媽說要帶她與弟弟一起去外太空旅行,簡短將故事訊息用口語文字傳遞給觀眾後,由林桂如的敲打聲開始,舞者董怡芬於另一邊將白衣穿起,身上的聯結鋼琴的細線隨著擺動拉緊敲動琴弦,聲響的節奏是舞者的「身」發起,舞者接著脫下了白衣,於空間走動牽動細線拉響了風鈴,林桂如接著舞者「身」帶來的節奏,以不同的物件敲打成「樂」,舞者因著林桂如的「樂」給與肢體上的共鳴,原本故事訊息只是幫助觀眾能自行於「機遇 、偶發 、意外 、遊戲」間想像解讀。待聲響踫撞至高點,王仲堃以電腦操控現代機械裝置產生的光亮與聲響進入了表演之中,將氛圍帶回了一份寧靜又帶有趣味的節奏,舞者引領觀眾與燈光裝置互動,開關之間與機械裝置呼應成調,最後再由林桂如即興隨機的敲打擊樂與王仲堃合奏成「曲」,最後董怡芬將手風琴拉響,隨著手風琴聲將演出推至逐漸寧靜的終點,所有的目光漸漸移向懸掛於空中緩慢擺動的白衣,直到燈暗。

整體的演出雖然以音樂主導,但卻由三位表演者共同「發聲」,相互配合、呼應、對話、聆聽,因著三人的細緻感受,牽動了所有物件的音曲聲響,進而讓觀眾因於整體空間的在場,不斷地興起不同的情緒感受,享受了一場融入表演的趣味。約翰.凱吉以沒有任何一個音符的樂曲 4'33",三組演奏時的動作(mouvements)讓人去「聆聽」週遭原有被遺忘的音樂(聲音),台灣孕育的《凱吉一歲》成功承襲了一份凱吉精神,大膽地親身去實踐這精神所啟發的想法,令人期待日後的「台灣凱吉」於慢慢成長之後,將會為台灣的表演藝術帶來什麼更多新的可能性。

《凱吉一歲》

演出|動見体劇團
時間|2013/12/29 14:30
地點|台北mad L 替代空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現代音樂作曲家約翰.凱吉(John Cage)的前衛音樂所指涉的核心精神在此用一種重新創作的跨界形式再次演繹,聲音藝術的可能性或是任何偶然或機遇的聲音透過演出再現。(羅倩)
11月
12
2015
王群婷的音樂語彙不拘泥傳統,著重的是聲響結構和情感氛圍。透過簡潔但深刻的旋律、自由而具彈性的即興、營造出精緻而具詩意的聆聽效果。這使她的創作既保有個人特色,也能和當代即興音樂對話。
5月
06
2025
這些年輕的演奏家組成的「衛武營當代樂團」與指揮路博曼合作出一場完美而專業的現代音樂演出,讓人對台灣的當代音樂發展前景不禁充滿了樂觀的期待。
5月
05
2025
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說,所有的當代意象詮釋在事後回想都十分有韻味,但在觀演當下感受到的無趣與疏離卻也真實存在;而這一份不適,恐怕不是「前衛劇場」、「意象表演」等術語能夠輕筆帶過的。
4月
30
2025
好似漢普森用他內心的柔軟,在一連串末世的戰爭、死亡與分離之後,對這組作品注入了對人性的關懷;最終將人性領到了神性的終點,主人翁的靈魂終得上帝的拯救,進入上帝的國,得著永恆的安息。
4月
29
2025
趙方豪在這部貫穿了二十四首不同主題歌曲的作品中,忠實地詮釋出富有層次的情緒,再加上劇場新形態的演出方式,趙方豪今晚的演出,確實展現出他音樂中卓越的藝術性,可謂其為相當成功的演唱!
4月
28
2025
無論名稱上被歸類為舞蹈劇場、作曲劇場或其他名稱,這些作品真正扣合的,是當代音樂劇場「去分類化」的本質:跨領域媒材的融合、聽覺與視覺的並置、以及由觀眾自由感知所構成的美學場域。
4月
23
2025
演奏家們並不只是「世界級演奏家」,更是探索聲響可能性的旅人,在此場音樂會中,改編與原創、平衡與衝突、嚴謹與幽默,都在細膩的演繹之下,展現出無限的音樂可能性,而此正亦為室內樂最動人的地方。
4月
09
2025
而這整場的舒曼藝術歌曲,在葛哈爾的歌聲與胡伯的琴聲中,聽眾好似跟著畫家弗里德利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 1774~1840)那畫中的漂泊者,一起登上了山巔,凝視那洶湧翻騰的雲海,啜一口「致青春」的那種渴望(Sehnsucht)和傷痛(Wehmut)。
3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