甩開框架的創意《2013鈕扣計畫》
7月
30
2013
2013鈕扣計畫(玫舞擊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34次瀏覽
紀慧玲(2013年度駐站評論人)

何曉玫策畫的新編舞家New Choreographer「鈕扣計畫」,今年進入第三載,這個計畫作為青年創作人才發表平台,同時作為持續讓企業單位(包括提供場地以及此次演出媒合的文創、藝術商品)參與藝文創作,展現關懷,產生注視效應上,已愈發得到明確的定義。如果再參照近年來國內舞蹈創作發展生態面向來看,以「個人與舞者們」稱謂出現的集結正漸次出現,這些以編舞者為核心的創作團隊,密集出現於新世紀第一個十年,走了上世紀的沈重與停滯,對於這些新人的注視,正是在一次次初亮相的場合裡得到累積。於是,「鈕扣計畫」也是一次開門,進來新人,迎進我們的目光。

《2013鈕扣計畫》首支作品來自旅居紐約,卻自道已久遠舞蹈的北藝大畢業生蔡冠伶。作品《What Remains》以藍色油漆為媒介,在立軸的白色紙面上,先是潑灑,繼之以手著畫,單邊沾染著漆色的手與衣褲,成了帶動/限制身體表現的驅力,動作雖由中心出發,卻總傾向單邊。舞者(蔡冠伶)眼神崢嶸銳利,牆面的顏料延伸至地板紙面,似欲借此線條說明心緒。然而,一直保持潔淨的半身,卻多少成了不明所以的限制,色塊、線條與舞者身體的關係沒有開展,反而被潔淨與污塊的反差性束縛了想像。

來自香港及德國不萊梅哈芬芭蕾舞團的袁尚仁,帶來雙人舞作《對話》,應是今年最讓人叫好的作品。袁尚仁與夥伴Georgeseu從1+1的關係開始發展,兩人都有著高超的芭蕾技巧,垂直、落下動作乾淨俐落,相似卻又有著小差異的動作組合與節奏,空間位置有時平行,有時交叉,俱反覆說明兩人1+1≠2的微妙關係。這幕初始無言的動作意象,中段之後出現影像,兩人並排背坐於觀眾,反方向同時流動的影像再次說明這組人物的可能關係,影片空曠多彩的田野風景也清楚告訴觀者他們的國外生活背景。最後進入的是語言,袁尚仁採用時而中斷、時而被觀眾聽見的聽覺效果,斷斷續續自述著;Georgeseu拿著手寫看板,對觀眾「說」:請幫助我,我聽不懂…最後也終於尋求到一位觀眾,協助他唸出可能是袁尚仁寫給他的信。這段語言的溝通利用了麥克風、聲音的突然靜止或消音、獨白、書信、音樂中挫(跳針),以及觀眾的介入,最後進入書信裡關於生命的深沈對話,多種介質的插入與使用隱喻著溝通的難度與複雜,而介質的粗糙與不可靠(中斷與消音)更加強說明著溝通隨時被打斷與無解的可能。這段精彩的手法最後連接到兩人並坐於窄隘的座椅內,在浪漫的英文情歌催情下,戛然而止。以篇幅而言,《對話》已獨立成章,但兩人關係、溝通的可能性,應該還有可繼續挖掘描述的內容,《對話》的篇幅具有擴充的能量。

來自美國的高沛齡選擇了高難度的媒合物件:玻璃,一如蔡冠伶選用的顏料,對於舞台安全來說俱帶威脅,這就讓這支《The Best Defense, She’ found》如同舞名,在視覺與空間知覺上,讓觀眾感到某種抵抗性,加上舞作實則來自一部觀眾可能完全不知道的美國小說《Until Only The breathing》所帶給編舞家的意念,在身體語彙與玻璃之間,實有著難以連結的鴻溝。然高沛齡所設計的動作是一整套相同動機下的組合與變化,帶有結構美感,這就讓人留下些許惘然,關於那部小說如果被充分介紹過,也許觀演能更多了解。

最後一支來自台灣習舞與香港城市當代舞團舞者背景的張藍勻,與同為舞者的夫婿羅凡,舞出讓人暈暈然熱浪般的愛情篇章《灰色調》。張藍勻的肢體充滿感情,符號豐富,腳尖到頸部都在表演,與羅凡利用一襲男式西裝表演穿脫拆合,默契之佳幾無縫隙。舞作配合著多首伍佰浪漫情歌,貼切的完全進入情歌情韻;一開始布置的圓形砂堆(彩盬),隨著舞者滑動,漫散成為一片沙海,更像極了《夏夜晚風》這首歌的場景。中段張藍勻插入一段關於愛滋病友人的憶往的旁白,把舞作的主軸拉出另一道情感,而無論伍佰情歌或旁白,《灰色調》說的都是炙灼灼的愛情,編舞家的確充分運用了肢體,描繪了愛的膠著與等待,更讓人嗅出帶著香港都市型激情性格影響的舞作風格。舞作雖是雙人,但主動機都在女舞者身上,如果編舞家希望描繪男女雙方共同的感情面向,目前看來,男舞者的篇幅與角色是較不足的。

上述四支作品,各有一個媒合物件,顏料、椅子、玻璃、彩盬,對我而言,討論這些物件的必要,我寧可刻意忽略,這不僅是因為它們並沒有為舞作帶來多少必要因素,反而有些還帶來困擾,更因為這項媒合只是再一次使用了文創之名,讓文創成為一次創作策展裡的主標題之一,這值得嗎?對剛才踩出一步的青年創作人才來說,文創是不需承受的重。

《2013鈕扣計畫》

演出|玫舞擊舞團
時間|2013/07/21 14:30
地點|台北市誠品信義店6F展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