甩開框架的創意《2013鈕扣計畫》
7月
30
2013
2013鈕扣計畫(玫舞擊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95次瀏覽
紀慧玲(2013年度駐站評論人)

何曉玫策畫的新編舞家New Choreographer「鈕扣計畫」,今年進入第三載,這個計畫作為青年創作人才發表平台,同時作為持續讓企業單位(包括提供場地以及此次演出媒合的文創、藝術商品)參與藝文創作,展現關懷,產生注視效應上,已愈發得到明確的定義。如果再參照近年來國內舞蹈創作發展生態面向來看,以「個人與舞者們」稱謂出現的集結正漸次出現,這些以編舞者為核心的創作團隊,密集出現於新世紀第一個十年,走了上世紀的沈重與停滯,對於這些新人的注視,正是在一次次初亮相的場合裡得到累積。於是,「鈕扣計畫」也是一次開門,進來新人,迎進我們的目光。

《2013鈕扣計畫》首支作品來自旅居紐約,卻自道已久遠舞蹈的北藝大畢業生蔡冠伶。作品《What Remains》以藍色油漆為媒介,在立軸的白色紙面上,先是潑灑,繼之以手著畫,單邊沾染著漆色的手與衣褲,成了帶動/限制身體表現的驅力,動作雖由中心出發,卻總傾向單邊。舞者(蔡冠伶)眼神崢嶸銳利,牆面的顏料延伸至地板紙面,似欲借此線條說明心緒。然而,一直保持潔淨的半身,卻多少成了不明所以的限制,色塊、線條與舞者身體的關係沒有開展,反而被潔淨與污塊的反差性束縛了想像。

來自香港及德國不萊梅哈芬芭蕾舞團的袁尚仁,帶來雙人舞作《對話》,應是今年最讓人叫好的作品。袁尚仁與夥伴Georgeseu從1+1的關係開始發展,兩人都有著高超的芭蕾技巧,垂直、落下動作乾淨俐落,相似卻又有著小差異的動作組合與節奏,空間位置有時平行,有時交叉,俱反覆說明兩人1+1≠2的微妙關係。這幕初始無言的動作意象,中段之後出現影像,兩人並排背坐於觀眾,反方向同時流動的影像再次說明這組人物的可能關係,影片空曠多彩的田野風景也清楚告訴觀者他們的國外生活背景。最後進入的是語言,袁尚仁採用時而中斷、時而被觀眾聽見的聽覺效果,斷斷續續自述著;Georgeseu拿著手寫看板,對觀眾「說」:請幫助我,我聽不懂…最後也終於尋求到一位觀眾,協助他唸出可能是袁尚仁寫給他的信。這段語言的溝通利用了麥克風、聲音的突然靜止或消音、獨白、書信、音樂中挫(跳針),以及觀眾的介入,最後進入書信裡關於生命的深沈對話,多種介質的插入與使用隱喻著溝通的難度與複雜,而介質的粗糙與不可靠(中斷與消音)更加強說明著溝通隨時被打斷與無解的可能。這段精彩的手法最後連接到兩人並坐於窄隘的座椅內,在浪漫的英文情歌催情下,戛然而止。以篇幅而言,《對話》已獨立成章,但兩人關係、溝通的可能性,應該還有可繼續挖掘描述的內容,《對話》的篇幅具有擴充的能量。

來自美國的高沛齡選擇了高難度的媒合物件:玻璃,一如蔡冠伶選用的顏料,對於舞台安全來說俱帶威脅,這就讓這支《The Best Defense, She’ found》如同舞名,在視覺與空間知覺上,讓觀眾感到某種抵抗性,加上舞作實則來自一部觀眾可能完全不知道的美國小說《Until Only The breathing》所帶給編舞家的意念,在身體語彙與玻璃之間,實有著難以連結的鴻溝。然高沛齡所設計的動作是一整套相同動機下的組合與變化,帶有結構美感,這就讓人留下些許惘然,關於那部小說如果被充分介紹過,也許觀演能更多了解。

最後一支來自台灣習舞與香港城市當代舞團舞者背景的張藍勻,與同為舞者的夫婿羅凡,舞出讓人暈暈然熱浪般的愛情篇章《灰色調》。張藍勻的肢體充滿感情,符號豐富,腳尖到頸部都在表演,與羅凡利用一襲男式西裝表演穿脫拆合,默契之佳幾無縫隙。舞作配合著多首伍佰浪漫情歌,貼切的完全進入情歌情韻;一開始布置的圓形砂堆(彩盬),隨著舞者滑動,漫散成為一片沙海,更像極了《夏夜晚風》這首歌的場景。中段張藍勻插入一段關於愛滋病友人的憶往的旁白,把舞作的主軸拉出另一道情感,而無論伍佰情歌或旁白,《灰色調》說的都是炙灼灼的愛情,編舞家的確充分運用了肢體,描繪了愛的膠著與等待,更讓人嗅出帶著香港都市型激情性格影響的舞作風格。舞作雖是雙人,但主動機都在女舞者身上,如果編舞家希望描繪男女雙方共同的感情面向,目前看來,男舞者的篇幅與角色是較不足的。

上述四支作品,各有一個媒合物件,顏料、椅子、玻璃、彩盬,對我而言,討論這些物件的必要,我寧可刻意忽略,這不僅是因為它們並沒有為舞作帶來多少必要因素,反而有些還帶來困擾,更因為這項媒合只是再一次使用了文創之名,讓文創成為一次創作策展裡的主標題之一,這值得嗎?對剛才踩出一步的青年創作人才來說,文創是不需承受的重。

《2013鈕扣計畫》

演出|玫舞擊舞團
時間|2013/07/21 14:30
地點|台北市誠品信義店6F展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