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正確的笑《Taiwan365—永遠的一天》
1月
04
2012
Taiwan365—永遠的一天(陳又維 攝,黑眼睛跨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31次瀏覽
郭亮廷

德國美學家姚斯( Hans Robert Jauß )在〈為審美經驗而辯〉( Kleine Apologie der ästhetischen Erfahrung )裡,曾對我們的疏離大師布雷希特提出疑問:大師口口聲聲說劇場要教育大眾,問題是,會坐在劇場裡的,多半是有一定教育程度的人。這樣一來豈不是很矛盾嗎?劇場總是在教育已經受過教育的大眾,演出和觀眾之間形成了封閉的循環。姚斯對布雷希特的懷疑,大概就是我在看《Taiwan365—永遠的一天》時,對鴻鴻和編創群的懷疑。

這齣戲的開場其實頗為亮眼,來自利比亞、日本、南投等本年度世界各大災區的災民,為了搶一具屍體而互相殘殺,結果製造出更多無名的屍體。沒有名字的屍體就像災難,再悲慘也是面目模糊,因為多到數不清。不過,哀傷和恐懼到此為止。演員突然上場謝謝觀眾參與黑眼睛跨劇團《Taiwan365》的演出,請各位觀眾往出口的方向移動。當然,現代觀眾是世故的,或者說,是被嚇大的,什麼劇場手法他沒見過?戲一開始就結束了,但是觀眾動也不動,他並不慌張,甚至加倍期待,期待導演一開始就玩那麼大,接下來呢?

這是一步險棋,開場就把觀眾渴望奇觀的胃口撐大,除非驚奇不斷,否則觀眾的期待勢必落空,不幸這就是這齣戲的命運。上面提到的全球災難大戲一結束,緊接著是成衣廠的尾牙聯歡晚會,劇場讓位給了秀場。夾子小應首先帶來九首組曲,唱的是「魚兒魚兒水中游」、「憂鬱憂鬱每天有」的摸魚兒歌,反應上班族的無奈、勞工的無薪和資本家的無人性,很清楚,這是一場諷刺尾牙的尾牙,反尾牙的尾牙。小應擅長耍冷,用精準的唱功唱走音的曲調,以荒謬的幽默感拉開批判的距離;問題是,導演你明明告訴我這是秀啊!既然是秀,場子就得夠熱,相對貧窮的劇場就必須證明自己有那個能耐,比砸大錢的聲光娛樂還要娛樂,哪怕是知識分子的批判也可以超爆笑,否則劇場只是利用娛樂在說教。

當然也不乏真的很搞笑的批判,成為散落在這齣戲裡的亮點,而且大部分是演員的功勞:例如兩個穿得像快打旋風的演員,戴著像是key上去的面具,重現環保縣長陳定南大戰六輕老董王永慶的歷史片段;四處宣揚性解放、自己卻忙到沒時間上床的couple決定靜坐,等待果陀一樣等待性慾降臨;把中華民國說成是同性戀建立的共和國,因為國父 孫中山先生說過,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還有找算命仙改名字,「文建會」改成「文化部」,「核電廠」改成「綠能發展中心」。名字六個字會不會太長啊?怎麼會,君不見一張放大投影在牆上的身分證,姓名欄寫著「李幼鸚鵡鵪鶉」嗎?

可惜的是,戲中大部分的笑點,例如由火星人劇團演出的文化夢想產業音樂劇,都是很政治正確的笑料。試問:會被這些片段逗笑的是什麼人?跟導演有相同政治立場的人。那麼這些原本就關心環保、同志、社會運動、文化政策議題的人,發笑的同時有沒有發現什麼本來沒想/笑過的新觀點?我覺得恐怕沒有。這就是政治正確,它的笑是一種黏合劑,用來凝聚政治同意,而不是去繁衍政治差異,使得演出和觀眾形成一種互相取暖的封閉關係。其實這齣戲的理想觀眾是那些完全笑不出來的政府官員和大老闆,可是不用想也知道他們不會到實驗劇場來看戲。換句話說,我們可以自我感覺良好的盡情批判,因為實驗劇場把我們保護得好好的。因為他們聽不到。

話說回來,「李幼鸚鵡鵪鶉」為什麼那麼好笑?我想原因之一是它觸碰了嘲諷的核心,就是自嘲。正如同所有的批判都必須包含自我批判,嘲諷也必須自嘲,「李幼鸚鵡鵪鶉」是罵遍了政治的亂七八糟,掉轉矛頭刺自己一下,藝文界還不是一樣稀奇古怪,這是劇場對自己身為台灣諸多亂象之一的嘲諷,劇場對劇場的自嘲。可是劇場對劇場的批判呢?比方說,戲中大聲控訴我們都將遺忘,我很好奇,稍縱即逝的劇場如何令我們不遺忘?以為一齣戲可以交代一整年,會不會是另一種遺忘?

正因為這齣戲叫做《Taiwan365—永遠的一天》,它特別適合處理劇場和歷史記憶的問題,它不只可以教人記得,也能夠面對遺忘。它可以是一首微觀的史詩,在劇場脆弱而有限的當下,讓我們察覺每一天、每一刻都在遺忘,尤其是我們聲稱會永遠記得的時候。

《Taiwan365—永遠的一天》

演出|黑眼睛跨劇團
時間|2012 / 01 / 01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
《上樑》演繹的與其說是勞資關係,不如說是創作者內心戲的兩種掙扎。而最為荒謬之處,還在於這種理想與體制的二選一,居然是讓工人的身體代為殉道,以維持創作者站在反體制立場上的純潔性。
6月
30
2025
本劇意圖戳破的人性,就這樣縈繞在兩人迥異的身分之間。顯然,小天是真心想幫忙,但我們卻也很難指責意欲維持尊嚴的阿修有什麼過錯,一切只因這幢大廈的結構已扭曲到讓任何善意,都只能被錯解為上對下的傲慢。
6月
30
2025
《上樑_下工後的修羅場》在舞台上創造了一個現實世界的模型,有相當豐富的細節,卻少了些粗糙的真實感,主人翁的際遇,令人感傷,卻難有深切的同感,如果有社會批判的意圖,也稍顯失焦。
6月
30
2025
本次演出試圖以魔術與戰爭這兩個規模懸殊的想像間交織張力,輔以演員的生命經驗敘事,直面觀眾並揭露出關於世界鮮為人知、或眾所皆知的秘密與真相。
6月
23
2025
相對於《騷動之川》以精密的當代語言,攪動邏輯,最後發現暴力最深沉處,無言可表;《落頭氏》則從古老東方傳奇中提煉身體與聲音,創作全新的意象,調動感官,超越語言邏輯的限制,開啟觀眾隱匿的記憶與經歷。
6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