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這個樂季的開場,臺北市立交響樂團邀請了兩位新生代音樂家,聯手合作兩首經典俄國曲目,帶來《浪漫.無極限—廖元宏&比爾曼》。
儘管爆發力十足,卻顯得孤掌難鳴
首先登場的,是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儘管開頭樂團奏得四平八穩,在導奏之後,獨奏家便以徐緩的速度,抓住了音樂的主導。在這裡,我們可以聽見小提琴家比爾曼一句一句地將每一條旋律線都唱得清楚,而速度變化的快、慢之間,比爾曼幾乎「直接」切換。這麽做的確製造出一種具爆發力的效果,但如此短促的過門,有時也讓音樂略顯倉促。
而就音樂表現上,比爾曼的音樂是相當願意冒險的,只是樂團卻鮮少能夠回應出對等的熱度。很多時候,台上呈現似老牛拖車的狀態,或是當獨奏家在台前熱力四射時,樂團的冷淡回應則呈現一絲絲尷尬的對比。筆者認為在音樂上,指揮廖元宏並未「帶領」樂團做出與獨奏家相稱的音樂表情,樂團也未能自發性地聆聽,並且給予合宜的「回饋」。許多片段所呈現的,只有指揮給出拍點後,樂團發出的聲響疊加在獨奏家的演奏上,而非與獨奏家的音樂一同起伏,令音樂呈現出一種真空狀態,甚為可惜。
至於小提琴家比爾曼的演奏火力全開,中間雖有失誤,但也有許多扳回一城的片段。令筆者記憶猶新的,即是由比爾曼的爆發力與高難度技巧噴射出來的雙音,而第二樂章的幾個大抒情樂句,比爾曼也做的相當到位。到了第三樂章,獨奏家在一個樂句中的突強效果實在非常吸睛,但很可惜樂團沒能做出對等的回應,顯得孤掌難鳴。樂團在齊奏豐富旋律時充滿生意,但當以反覆音樂元素所組成的過門,卻飄渺不定且無方向感——最明顯的例子便是第二樂章的最尾聲,在要進入快板前的醞釀,樂團不但沒有一同聚精會神,甚至顯得飄忽不定,要靠著音樂本身的變化才抓回大家的專注(其實更不敵第三樂章獨奏家斷弦瞬間)。指揮看似盡了責任穩穩地給予樂團拍點,但樂團卻沒有把握運用音樂的機會,甚為可惜。
上半場最後,獨奏家的安可曲以巴赫的無伴奏小提琴組曲第三號的嘉禾舞曲,與克萊斯勒的宣敘與嬉遊曲,使觀眾得以用更清晰的視角,看見音樂家使用曲式與句法的巧思,以及奔放地技巧揮灑。
猶如保護傘的浪漫旋律
下半場的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交響曲,是一部讓指揮家廖元宏充分發揮的作品。作品本身的起伏與明顯的旋律,讓團員可以自主的表現。當指揮推波助瀾時,觀眾更能明顯感受到如海浪般的音樂滾滾而來。整體上,音樂明顯比上半場集中且有張力,但很可惜的是,同樣的張力卻未能延伸至慢板,使得音樂的舒展被限制。第一樂章所呈現出來的,往往是齊奏的主題旋律悠揚且動人,然而當同樣的主題聲部之間交替出現時,卻未能有很好的呼應,反而讓筆者感受音樂力度的層次感不足,使得動人的主題相似的反覆之下越顯疲乏。
到了第二樂章,樂團將音樂演繹得相當精準,但整體若能再增添一份興奮感,則更能為音樂增色。第三樂章的開頭,團員將旋律線條傾流而出,的確效果十足,但很可惜指揮家未能替接續的獨奏樂器增色,幾個獨奏樂器也難以主動地表現音樂,頗為可惜。猶如上半場協奏曲的現象,的確在數拍之下,團員能正確地演奏,但當中的音樂卻未能被帶領出來,音樂上雖有波浪,但舞台上呈現的是單一的平面聲響,而非此起彼落的交替海浪。這種情況也讓聽到的東西被切割為小元素,而無法聽到綿長樂句的脈動。第四樂章力度較弱的片段,精彩程度也和大聲的齊奏有明顯落差,樂章末段由多聲部逐漸組合至強奏的醞釀也未做出足夠的效果,曲終高潮處也未能讓樂句燦爛地開花綻放。
本場音樂會雖有諸多令人動容之處,但多數都需藉著旋律,讓團員自主地奏出音樂的起伏。然而可惜的是,需要被帶領的對話與相互競爭之樂段,卻都未能做到足夠的效果。這樣的對比不只讓整體音樂有很大的落差感,也令筆者思考,這樣的演奏在褪去悅耳的浪漫旋律後會是如何?又有哪些曲目足以成為這種狀況的保護傘呢?
《浪漫.無極限—廖元宏&比爾曼》
演出|廖元宏(指揮)、班哲明・比爾曼(小提琴)
時間|2022/10/02 19:30
地點|台北市中山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