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中的實驗歷史,戲外的流暢敘事《串南?串北?有戲!》
10月
11
2023
串南?串北?有戲!(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提供/攝影李忠誠)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50次瀏覽

文 蘇恆毅(專案評論人)

從如今的角度來看,不同戲曲劇種間的合作、共演,形成的「跨界」現象,雖然戲曲跨界在發展過程中,曾經歷過批判聲浪、演員也曾對這樣的生態感到徬徨,但經過多年的嘗試與發展,在今日卻也形成一種潮流,既開創不同的表演形式與美感體驗,同時也發展戲曲表演藝術的更多可能性。但戲曲的創新,並非始自今日,而是在不同的時空當中,都有不同層面的跨界與創新,《串南?串北?有戲》從1950年代的臺灣民間京班逐漸減散、同時面臨話劇與影視產業衝擊的背景,延伸出戲班如何在這種環境存活的思考。

故事從民間海派京班中的年輕演員看見影視發展的活躍、以及隸屬軍中的外省/京派京班的穩定發展而內心思變,但因班主的個人堅持而不願退讓參與這兩者的演出,然在面臨戲班的存亡之際時,只能向現實低頭,與曾是歌仔戲演員、現今打理戲班一切的阿姨求助,學著演出歌仔戲,並且參加戲曲競賽,雖未得獎,但故事中的每個人卻在過程中破除各自的迷惘,繼續向未知前行。

故事簡單,相對於歷來「戲曲夢工場」中多數以現代戲劇演出方法為主軸,表現出強烈實驗性的作品,國立傳統戲曲學院京劇團如同團隊性質,從傳統的形式中找到一套屬於自己的說故事方式,不刻意尋求創新,而是穩紮穩打地進行演出,過去的《奪嫡》是如此,本次的《串南?串北?有戲!》也是如此,因此與其說是「實驗戲曲」,不如以編制精巧的「新編戲曲」來看待更合適。

作品中的戲曲「跨界」,可從舞台裝置是仿照傳統戲台的角度,使觀眾不僅是這齣作品的觀眾、同時也是隱藏在故事裡的戲台下的觀眾這點,區分為整體演出、與演出內部兩種層面來看。

整體演出的部分,則是當前觀眾熟悉的傳統戲曲與現代戲劇相融會的新編戲曲編制;演出內部的層面,則選用京劇與歌仔戲的共通劇目《穆柯寨》、《轅門斬子》、《關公月下斬貂蟬》三齣進行戲中戲的演出,且為了呼應時空背景,在演出《穆柯寨》時,則採用北管腔演出、《轅門斬子》則採用歌仔戲,至於參加戲曲競賽的作品《關公月下斬貂蟬》,則為凸顯海派京劇與歌仔戲均重視故事情節完整性,因而在情節上較為完整,其後則再帶出在1958年由羅家倫填詞的愛國歌曲〈臺灣島〉,此種戲中戲的運用,具體而微地顯示1950年代臺灣海派京班的演出情形與當時臺灣在不同情境下的戲曲審美,也幽幽地呈現當代的傳統戲曲在開始走向新編的過程時,團隊們惴惴不安的心情。

演員的演出也十分亮眼,因為演員們的日常語言是國、臺語,但自坐科開始即是京劇演員,要演出歌仔戲著實不易。而在這齣戲裡,最亮眼的是老生老旦兩門抱的張化緯,演出歌仔戲小生的腔調極為純正。青年演員們如王辰鑫反串老旦、黃昶然反串曹操並唱歌仔戲調、顏雅娟唱歌仔戲調與北管調等,也都在個人的演出特質與聲音基礎上進行發揮,雖然在新編戲當道的現在來說未必是重大突破,但對過去演出的是傳統與新編京劇劇目的演員來說,跨行當與跨劇種的演出,相當難得,也期待未來他們未來在不同形式的演出上有更多的發揮。

儘管如前所說,整個作品的主題簡單,而且放在當代的新編戲當道的時空背景下,也非屬實驗性強的作品,反而穩紮穩打地呈現背景、敘述故事,收到順暢流利、也不耽溺於情感的效果,放在戲曲夢工場中,倒顯得更為完整且別緻,也在提醒著戲曲的夢並不一定要靠著實驗性來短暫地完成,讓夢境能夠悠長地敘說,也是一個途徑。


《串南?串北?有戲!》

演出|國立臺灣戲曲學院
時間|2023/09/03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多功能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從來沒有人要求先具有一種名為京戲或歌仔戲的資格時,演員才能夠驅動身體,即使這樣的身體可能不受到國家的青睞,卻無法阻止表演一再地捲土重來。
9月
25
2023
蘇俊穎木偶劇團擅長使用豐富多樣的巨偶和聲光特效創造滿台的視覺效果,生動流利的口白也易於吸引觀眾,問題主要在於情節的鋪陳和角色的刻畫如何扣人心弦。
10月
14
2025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
《低・俗・畫本》的魅力,正源自於它並非強行改寫任何一方,而是在狹小的禁閉室密閉空間裡,將兩種語言交織在一起,讓它們相互映照、摩擦,最終展現出底層生活的溫情與韌性。
10月
03
2025
我們仍得提醒自己,別在歌仔戲身上投射自己尋找「他者」的浪漫化想像。就像「戲如人生、人生如戲」這種宿命論的陳腔濫調,卻強化人們對於底層的刻板印象,讓「台語」、「歌仔戲」、「低俗」、「哭調」、「悲情」等詞的無意識連結被無限放大。
10月
02
2025
即使本劇並非完美無缺,但卻已提供良好的基礎文本,若能在劇情動機與人物性格上再做細緻調整,應可期待未來成為兼具教學與演出價值的「新經典」。
10月
02
2025
透過不正面處理「誰」的疑問(人物對彼此的疑問,以及觀眾對舞台上人物身份的困惑),這齣戲提出了一種可能性:在黑暗中識別彼此,「是誰?」與其說是要求定義,不如視為一個招呼,向各種未知及想像開啟。
9月
30
2025
《英雄製造》透過齊義興的多重身分,揭示布袋戲在歷史、政治、觀眾需求下不斷被「製造」的過程,同時反思過去,樂觀的迎向未來。
9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