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中的實驗歷史,戲外的流暢敘事《串南?串北?有戲!》
10月
11
2023
串南?串北?有戲!(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提供/攝影李忠誠)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16次瀏覽

文 蘇恆毅(專案評論人)

從如今的角度來看,不同戲曲劇種間的合作、共演,形成的「跨界」現象,雖然戲曲跨界在發展過程中,曾經歷過批判聲浪、演員也曾對這樣的生態感到徬徨,但經過多年的嘗試與發展,在今日卻也形成一種潮流,既開創不同的表演形式與美感體驗,同時也發展戲曲表演藝術的更多可能性。但戲曲的創新,並非始自今日,而是在不同的時空當中,都有不同層面的跨界與創新,《串南?串北?有戲》從1950年代的臺灣民間京班逐漸減散、同時面臨話劇與影視產業衝擊的背景,延伸出戲班如何在這種環境存活的思考。

故事從民間海派京班中的年輕演員看見影視發展的活躍、以及隸屬軍中的外省/京派京班的穩定發展而內心思變,但因班主的個人堅持而不願退讓參與這兩者的演出,然在面臨戲班的存亡之際時,只能向現實低頭,與曾是歌仔戲演員、現今打理戲班一切的阿姨求助,學著演出歌仔戲,並且參加戲曲競賽,雖未得獎,但故事中的每個人卻在過程中破除各自的迷惘,繼續向未知前行。

故事簡單,相對於歷來「戲曲夢工場」中多數以現代戲劇演出方法為主軸,表現出強烈實驗性的作品,國立傳統戲曲學院京劇團如同團隊性質,從傳統的形式中找到一套屬於自己的說故事方式,不刻意尋求創新,而是穩紮穩打地進行演出,過去的《奪嫡》是如此,本次的《串南?串北?有戲!》也是如此,因此與其說是「實驗戲曲」,不如以編制精巧的「新編戲曲」來看待更合適。

作品中的戲曲「跨界」,可從舞台裝置是仿照傳統戲台的角度,使觀眾不僅是這齣作品的觀眾、同時也是隱藏在故事裡的戲台下的觀眾這點,區分為整體演出、與演出內部兩種層面來看。

整體演出的部分,則是當前觀眾熟悉的傳統戲曲與現代戲劇相融會的新編戲曲編制;演出內部的層面,則選用京劇與歌仔戲的共通劇目《穆柯寨》、《轅門斬子》、《關公月下斬貂蟬》三齣進行戲中戲的演出,且為了呼應時空背景,在演出《穆柯寨》時,則採用北管腔演出、《轅門斬子》則採用歌仔戲,至於參加戲曲競賽的作品《關公月下斬貂蟬》,則為凸顯海派京劇與歌仔戲均重視故事情節完整性,因而在情節上較為完整,其後則再帶出在1958年由羅家倫填詞的愛國歌曲〈臺灣島〉,此種戲中戲的運用,具體而微地顯示1950年代臺灣海派京班的演出情形與當時臺灣在不同情境下的戲曲審美,也幽幽地呈現當代的傳統戲曲在開始走向新編的過程時,團隊們惴惴不安的心情。

演員的演出也十分亮眼,因為演員們的日常語言是國、臺語,但自坐科開始即是京劇演員,要演出歌仔戲著實不易。而在這齣戲裡,最亮眼的是老生老旦兩門抱的張化緯,演出歌仔戲小生的腔調極為純正。青年演員們如王辰鑫反串老旦、黃昶然反串曹操並唱歌仔戲調、顏雅娟唱歌仔戲調與北管調等,也都在個人的演出特質與聲音基礎上進行發揮,雖然在新編戲當道的現在來說未必是重大突破,但對過去演出的是傳統與新編京劇劇目的演員來說,跨行當與跨劇種的演出,相當難得,也期待未來他們未來在不同形式的演出上有更多的發揮。

儘管如前所說,整個作品的主題簡單,而且放在當代的新編戲當道的時空背景下,也非屬實驗性強的作品,反而穩紮穩打地呈現背景、敘述故事,收到順暢流利、也不耽溺於情感的效果,放在戲曲夢工場中,倒顯得更為完整且別緻,也在提醒著戲曲的夢並不一定要靠著實驗性來短暫地完成,讓夢境能夠悠長地敘說,也是一個途徑。


《串南?串北?有戲!》

演出|國立臺灣戲曲學院
時間|2023/09/03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多功能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從來沒有人要求先具有一種名為京戲或歌仔戲的資格時,演員才能夠驅動身體,即使這樣的身體可能不受到國家的青睞,卻無法阻止表演一再地捲土重來。
9月
25
2023
那麼,到底《皇上》的「貴妃醉酒」能否勾連出左翼精神,或者它會是什麼新涵義?就此來看,整齣戲似乎渾沌未明,還是「貴妃醉酒」的木刻畫化便是答案所在,一個必須從它的背後、上下文脈絡才能找得到——甚至因此,《皇上》要說的是,我們應超克這個主題與左翼構想,走出劇情享娛,甚至是左翼文藝美學與歷史的侷限?
11月
04
2025
作品試圖藉女性主角呂海英的行動,白描清代臺灣「向海立生」的歷史景象,卻在愛情戲類型包裝下,一步步稀釋她的行動力。呂海英跟李啟明之間的婚外戀情、被阿桂嫂單戀,儘管豐富了戲劇情節,卻讓本應有為有守的女海賊形象,退為「戀愛腦」。
10月
30
2025
動作經由電腦指令同時轉化影像,很大程度地輔助觀眾了解演員身體語言及戲曲程式之表達意象。手持手機作為攝影工具,不可避免的手震造成AI判讀的參數變動,產出影像虛實交錯,恰好達到上述輔助、略為提示之效,不致扼殺觀眾美的想像。
10月
29
2025
雙棚形式上的美學擂台賽中,偶和解了,故事和解了,藝師和解了,唯一沒有和解的就是在視覺與聽覺感官限縮下的觀演關係了。於是,當戲劇主題越是趨向和解與萬物有情,越是凸顯兩種布袋戲美學的差異性。
10月
23
2025
劇本選擇情節密度高、多元角色屬性和跨文化符號並置的設計,藉此獲取兒童觀眾注意力;卻忽略兒童難以短時間消化大量聲光刺激。反而使作品遊走在尷尬邊界上。形式上遠離歌仔戲本質,內容又過度複雜無法讓兒童直接理解。
10月
20
2025
《比目戲情》透過非典型旦行雲仙的角色設計,嘗試從戲班文化與愛情敘事切入,反思行當秩序、職業倫理與性別主體等課題。劇中的戲中戲結構,展現表演和人生的互文,埋下題組:當表演與現實逐漸重合,戲與現實的邊界何在?
10月
17
2025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