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中的實驗歷史,戲外的流暢敘事《串南?串北?有戲!》
10月
11
2023
串南?串北?有戲!(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提供/攝影李忠誠)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88次瀏覽

文 蘇恆毅(專案評論人)

從如今的角度來看,不同戲曲劇種間的合作、共演,形成的「跨界」現象,雖然戲曲跨界在發展過程中,曾經歷過批判聲浪、演員也曾對這樣的生態感到徬徨,但經過多年的嘗試與發展,在今日卻也形成一種潮流,既開創不同的表演形式與美感體驗,同時也發展戲曲表演藝術的更多可能性。但戲曲的創新,並非始自今日,而是在不同的時空當中,都有不同層面的跨界與創新,《串南?串北?有戲》從1950年代的臺灣民間京班逐漸減散、同時面臨話劇與影視產業衝擊的背景,延伸出戲班如何在這種環境存活的思考。

故事從民間海派京班中的年輕演員看見影視發展的活躍、以及隸屬軍中的外省/京派京班的穩定發展而內心思變,但因班主的個人堅持而不願退讓參與這兩者的演出,然在面臨戲班的存亡之際時,只能向現實低頭,與曾是歌仔戲演員、現今打理戲班一切的阿姨求助,學著演出歌仔戲,並且參加戲曲競賽,雖未得獎,但故事中的每個人卻在過程中破除各自的迷惘,繼續向未知前行。

故事簡單,相對於歷來「戲曲夢工場」中多數以現代戲劇演出方法為主軸,表現出強烈實驗性的作品,國立傳統戲曲學院京劇團如同團隊性質,從傳統的形式中找到一套屬於自己的說故事方式,不刻意尋求創新,而是穩紮穩打地進行演出,過去的《奪嫡》是如此,本次的《串南?串北?有戲!》也是如此,因此與其說是「實驗戲曲」,不如以編制精巧的「新編戲曲」來看待更合適。

作品中的戲曲「跨界」,可從舞台裝置是仿照傳統戲台的角度,使觀眾不僅是這齣作品的觀眾、同時也是隱藏在故事裡的戲台下的觀眾這點,區分為整體演出、與演出內部兩種層面來看。

整體演出的部分,則是當前觀眾熟悉的傳統戲曲與現代戲劇相融會的新編戲曲編制;演出內部的層面,則選用京劇與歌仔戲的共通劇目《穆柯寨》、《轅門斬子》、《關公月下斬貂蟬》三齣進行戲中戲的演出,且為了呼應時空背景,在演出《穆柯寨》時,則採用北管腔演出、《轅門斬子》則採用歌仔戲,至於參加戲曲競賽的作品《關公月下斬貂蟬》,則為凸顯海派京劇與歌仔戲均重視故事情節完整性,因而在情節上較為完整,其後則再帶出在1958年由羅家倫填詞的愛國歌曲〈臺灣島〉,此種戲中戲的運用,具體而微地顯示1950年代臺灣海派京班的演出情形與當時臺灣在不同情境下的戲曲審美,也幽幽地呈現當代的傳統戲曲在開始走向新編的過程時,團隊們惴惴不安的心情。

演員的演出也十分亮眼,因為演員們的日常語言是國、臺語,但自坐科開始即是京劇演員,要演出歌仔戲著實不易。而在這齣戲裡,最亮眼的是老生老旦兩門抱的張化緯,演出歌仔戲小生的腔調極為純正。青年演員們如王辰鑫反串老旦、黃昶然反串曹操並唱歌仔戲調、顏雅娟唱歌仔戲調與北管調等,也都在個人的演出特質與聲音基礎上進行發揮,雖然在新編戲當道的現在來說未必是重大突破,但對過去演出的是傳統與新編京劇劇目的演員來說,跨行當與跨劇種的演出,相當難得,也期待未來他們未來在不同形式的演出上有更多的發揮。

儘管如前所說,整個作品的主題簡單,而且放在當代的新編戲當道的時空背景下,也非屬實驗性強的作品,反而穩紮穩打地呈現背景、敘述故事,收到順暢流利、也不耽溺於情感的效果,放在戲曲夢工場中,倒顯得更為完整且別緻,也在提醒著戲曲的夢並不一定要靠著實驗性來短暫地完成,讓夢境能夠悠長地敘說,也是一個途徑。


《串南?串北?有戲!》

演出|國立臺灣戲曲學院
時間|2023/09/03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多功能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從來沒有人要求先具有一種名為京戲或歌仔戲的資格時,演員才能夠驅動身體,即使這樣的身體可能不受到國家的青睞,卻無法阻止表演一再地捲土重來。
9月
25
2023
不符史實、觀點錯亂、定位尷尬,都無法阻止《嘉慶君遊臺灣》成為臺灣大眾娛樂史上的經典一頁,更大膽的說,它根本就是臺灣史上第一個成功的「原創IP」。《嘉慶君夢遊臺灣》用擰轉時空的敘事證成了這點,無人識得的君王在偏僻的島嶼留下足跡,最終長成了島嶼自身刻進血脈的故事。
9月
05
2025
正明龍歌劇團的劇本,一向皆非平鋪直敘式的展演,編劇家慣用倒敘的手法演繹故事,每予人有思考、回味的空間,是其長處,像這齣戲自韓信年少出身,演至殞命宮闈,全劇劇情的鋪陳,不妨從其演出的場次分析,即可見出該戲敘事輾轉、恣意,倒敘中有倒敘,可謂每一段落(場景)皆有可看性。
9月
02
2025
同時也對老、新的「對花槍」演出進行分野,形成了「傳承」與「承接」的戲劇邏輯:年輕演員展現技藝的生命力,老演員則承接劇情的厚度與精神,兩者一前一後,呼應「對花槍」的雙重意涵——情感對峙、技藝交鋒。
9月
01
2025
觀眾組成亦透露端倪:入場者以長輩居多,年輕面孔稀少。地方戲曲的「新編」似乎依舊默認以長輩的審美為出發點:強調情感、凸顯孝道、盡量兩全其美。也就是說,地方戲是否因「孝道」的說教而被侷限在單一價值框架?
8月
21
2025
《牡丹燈籠》揉合了南管及能樂,兩個分別在中國及日本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樂種。音樂設計楊易修在兩者之中各自提煉,或著說揀選出特定音樂特徵,再縫合成《牡丹燈籠》繽紛的樂音景觀。
8月
21
2025
身為臺灣原生劇種的歌仔戲,雖有改編自民間傳奇的演出會觸及到妖怪,但像《魚島鯊鹿兒傳奇》這類進行類似「台灣妖怪圖鑑」的創作發展,仍舊少見。特別是這部作品的考證細緻且立意良好,其實更期待能重新對焦歌仔戲如何表現臺灣主題/體。
8月
20
2025
全方位統合的技術調度營造了強烈的臨場感,但高密度的敘事與聲光也縮減了後設反思的距離。幾次crew上場換景的技術暴露暫時懸置敘事,然而,由於演出大部分時間表演、燈光、音樂與聲響設計都相當飽滿,換景段落很容易被理解為演員與觀眾暫時休息沉澱的必要空檔,難以在根本上開啟不同於敘事的時空感知。
8月
19
2025
性別身分裡的種種發言,多半是在服務前述中看似偉大、卻又過度簡化的主題,呈現《公主與她的魔法扇》的「立意良善、卻操作牽強」,並難以理解預設的受眾與目標。
8月
1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