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拒絕規訓,只為鑄煉靈魂《凝體術》
12月
24
2018
凝體術(Neo Dance HK提供/攝影Jesse Clockwork)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33次瀏覽
陳祈知(專案評論人)

近七年來每年為期約一個月的「香港週」,儼然一個規模小巧內容精緻的微型藝術節,為臺灣的冬季帶來一股暖流。由年輕的夫妻檔王丹琦和李思颺創立的Neo Dance HK舞作《凝體術》有個耐人尋味的英文名稱“Soul Casting”,整場演出讓人眼睛一亮,卻也無比心痛。“Soul Casting”字面上的意思是「靈魂之鑄煉」,「凝」則有凝視、放慢、固定之意。【1】靈魂具備什麼樣貌?是有形的嗎?如何形塑?怎麼鑄煉?《凝體術》四位舞者【2】的現代舞動作技巧,除了王丹琦多了些拳擊訓練之外,大抵與臺灣舞者差異不大,但其關注的主題,卻相去甚遠。

左下舞台立著一個長方形的不銹鋼板,上面掛著一盞微弱昏黃的燈泡。右下舞台,一個大型木箱倚著牆。王丹琦首先出現在不銹鋼板前,他衝撞不銹鋼板,幾度以倒立之姿滑落,在燈光照射下,不銹鋼板如同鏡子般隱約反映他的身形,也發出人體撞擊金屬的聲音。接著,其他三位舞者逐一亮相,並且輪流欺凌他者,有大量摔、跌、撲、倒動作。幾個段落,當爵士鼓樂音出現時,暗示他們內心惶惶不安,幽幽絕望。

觀眾席分為舞台前方、舞台左方、舞台右方共三區,隱約呼應了邊沁(Jeremy Bentham, 1748—1832)提出,傅柯(Michel Foucault, 1923—1984)延伸其意的「全景敞視監獄」(Panopticon,又稱全景監獄、圓形監獄、環形監獄)概念,【3】只不過,全景敞視監獄的囚犯圍繞在環形監獄四周,獄卒在圓心之處的監獄塔裡監視囚犯;相反地,《凝體術》的觀眾與獄卒交換位置,坐在舞台外圍觀看舞者的一舉一動。

舞作的重頭戲是,擅長Hip Hop的陳穎業腳部縛綁著護腿與鐵鞋,他因而不良於行,幾乎無法走動。馬師雅穿上重達十三公斤,銀縷衣般的鎧甲,使得纖弱的她難以起身,勉力撐持身體。王丹琦戴上金屬和皮革製成的護手,據說是因為他有摧毀慾望,一旦戴上護手,他就無計可施。李思颺則是戴上頭盔,藉由阻擋視覺讓思緒不再龐雜,以平息她向來活躍的心理活動。當每個人各自戴上刑具時,其他人都輪流霸凌他們,這樣的舉措反而強化他們的反抗,極力掙脫束縛他們的刑具。他們的身體拒絕規訓,不願被馴化,是為了追求鑄煉靈魂的自由。自由是一種社會關係,卻是一種不對稱的權力關係。其中一幕,馬師雅努力脫下鎧甲之後,眾人將鎧甲放在舞台中央,轉動的吊扇影子灑落,四人圍繞鎧甲以環形依序行走,失了神,更想尋找遺落的魂魄。

舞作末段,舞者掀開置放在右下舞台,倚著牆的大型木箱,拆去木箱外圍的每片木板,箱裡的泥土順勢滑落,一位男舞者一頭栽進土裡。當他從土堆裡爬出來,每位舞者一一拿出約人體二分之一比例的骷髏,抱著骷髏起舞。這骷髏讓我想起德國表現主義舞蹈家科特‧尤斯(Kurt Jooss, 1901—1979)舞作《綠桌》(“The Green Table”, 1932 )裡的死神,冥冥之中召喚他們走向死亡。接著,他們又取出好幾個安全帽似的頭盔,把頭盔放在地上,像踢足球似地耍弄著頭盔。最後,四位舞者、四具骷髏和數個頭盔,全都埋進土堆裡,沒入墳塚,終究沒能逃脫死神的掌控。

香港於我是「異文化」,儘管同為華人,但香港的語言、禮俗、儀節、歷史、生活風情、政體都有別於臺灣。我所接觸到的各領域香港藝術家,尤其是2014年香港傘運以後,表現在他們創作裡的訊息和作品氛圍,多半是沈重憂傷的。有舞蹈史學者認為畢娜‧鮑許(Pina Baush,1940—2009)舞作《穆勒咖啡館》(“Café Müller”, 1978 )最後,舞台上桌椅散落一地,某種程度呼應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德國社會的蕭條景象;我從《凝體術》這支舞作感受到巨大的社會壓力、國家暴力的威脅,以及人們迫於現實的無奈,無論編舞家和舞者是否承認這樣的處境是這支舞作所欲傳達的訊息。在此,我只能默默為香港祝禱祈福。

註釋

1、請見《凝體術》節目冊第6頁。

2、另外兩位舞者是陳穎業和馬師雅。

3、「全景敞視監獄」(Panopticon)源自希臘文,原意為「無所不見的地方」(all-seeing place)。

《凝體術》

演出|Neo Dance HK
時間|2018/12/09 14:30
地點|華山文創園區 烏梅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