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破碎處,身體還原《空的記憶》
10月
15
2012
空的記憶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83次瀏覽
李時雍

周書毅曾在2007年駐村台北國際藝術村時,發展作品《看得見的城市─人 充滿空氣》,藉環境劇場(藝術村建築主體)為形式及其隱指,以身體重新量測日常空間之所規馴或者人移動的可能。迴廊長度成為腳下步伐數,空間感的差異除了視覺性的,亦是雙臂舉起得以迴旋的範圍。然而,如此曾可容納身體的空間,可相互形塑的肉體與石頭,可被我們感知、經驗,並銘記在「身」的場所,何以成為此次「空」(empty╱space)的記憶?導演周東彥和編舞周書毅的答案,或指向了影像化的身體—空間。

如同班雅明論攝影術和電影發明,致使人們感知以至存在模式的改變:光學儀器的革新征服黑暗,削去了攝影術之初有賴於長曝光令時間與人自然地棲住於其中的靈光(aura)。對鏡頭前的演員,他的身體為服膺鏡位剪輯的邏輯,而遺失了完整性,而對於觀看者而言,他的觀點認同轉向攝影機,從全身投入,到視覺獨一。《空的記憶》因此更像是從劇場和影像這一層曖昧糾纏的交界,試圖找回空間性(書毅形容說:「透過身體,從那樣空的狀態開始尋找,尋找甚麼?尋找空間。」)及「身」在其中的歷程。

「空間」成為主要角色和作品的構成形式,呈顯於台上五架自動行走舞台panel影像投映,和相對位移的關係;書毅在區隔開的不同平面或空間乃至間隙,穿越,或被所遮蔽,在影像和舞台的對應之間,展開日常性的動作:開場走上觀眾席,手持光源,照射出松菸廠房內牆面屋頂的巨大影子,在panel隔出如寢室內豎起床上翻滾來回終至倒落,開關抽屜,換衣,凝注著影像中的臥房電視機,等等片段的,動作主題。

周東彥提到「疊影」加諸影像以至舞台空間中的可能性,「這一切的層層疊疊回到劇場中,預錄的影像加上舞台場景,表演者的動態與語言、畫面、燈光聲響互相牽動著,影像與舞台的真假虛實,交互演繹與辯證著『空』與『記憶』的可能性。」(節目冊,導演概念)然而除了影像虛實的辯證外,進一步或更是,周東彥確藉由panel的裝置調度,從開場之初橫置下舞台成一平面,其後每段落漸次移置,或成交錯,或隔成方形如房間,或直列可透見舞台後方燈源,最後五座panel橫置上舞台重組平面;致使身體也從序場退至panel背後遂疊影成屏幕的「影像身體」,時而從空隙間探身時又隱沒,終至尾聲,現身panel之前復成為「空間中的身體」。譬如,一段在地下道或列車空車廂的影像進行同時,書毅雙臂甩擺左右跑動迴旋的動作,前段時,因人在panel隔阻之後,任何身體移動竟彷若屏幕疊影上的另一投影平面;至後段現身在前,屏幕退居於後,退為背幕。

如何調度panel裝置的空間特質及其屏幕投映時的影像特質與身體之間的對應關係?如何在疊影的概念中將身體予以影像化?又如何在panel影像構成的間隙,還回身體─空間?又對我來說,去年十月,在北藝大戲劇學系305實驗劇場的階段呈現至今最大的差別,或在於松菸廠館的空間規模,使觀看者更確為影像的理想對象,與攝影鏡頭的同在,先前可被感官介入的整全空間,成為台上台下相互的平面,也因此更可見周東彥欲呈現影像─身體─空間之間愈複雜的問題。

如此在影像化的時代經驗中贖回空間記憶同時自身,便如同周書毅最終走進的光線自左上舞台深處向台前探照所創造的空間的深邃盡頭,便如同那著名的詩句,詞語破碎處,無物存有,當周東彥所謂「詩意」的影像終於破碎處,弔軌地,空間才得以存有,身體才詩意存有。

《空的記憶》

演出|狠主流多媒體
時間|2012/10/13 14:30
地點|台北市松山文創園區多功能展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儘管使用了360度環景攝影機,但周東彥拍到的並不是更大的存在空間,而是細膩推敲累疊的心理空間,偌大的城市亦如密室,舞台上的方桌、木床,亦如虛像裡的車廂、觀景窗,只是一個移動的載體,載浮載沈在光影與呼吸間。而當我們的目光游移在等比例甚至更綿延的視覺空間裡,但實際上又不由自主跟隨周書毅憂鬱的身體擺盪,虛實流暢交替,一種相互矛盾衝擊的審美經驗油然而生。(盧健英)
10月
17
2012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