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破碎處,身體還原《空的記憶》
10月
15
2012
空的記憶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52次瀏覽
李時雍

周書毅曾在2007年駐村台北國際藝術村時,發展作品《看得見的城市─人 充滿空氣》,藉環境劇場(藝術村建築主體)為形式及其隱指,以身體重新量測日常空間之所規馴或者人移動的可能。迴廊長度成為腳下步伐數,空間感的差異除了視覺性的,亦是雙臂舉起得以迴旋的範圍。然而,如此曾可容納身體的空間,可相互形塑的肉體與石頭,可被我們感知、經驗,並銘記在「身」的場所,何以成為此次「空」(empty╱space)的記憶?導演周東彥和編舞周書毅的答案,或指向了影像化的身體—空間。

如同班雅明論攝影術和電影發明,致使人們感知以至存在模式的改變:光學儀器的革新征服黑暗,削去了攝影術之初有賴於長曝光令時間與人自然地棲住於其中的靈光(aura)。對鏡頭前的演員,他的身體為服膺鏡位剪輯的邏輯,而遺失了完整性,而對於觀看者而言,他的觀點認同轉向攝影機,從全身投入,到視覺獨一。《空的記憶》因此更像是從劇場和影像這一層曖昧糾纏的交界,試圖找回空間性(書毅形容說:「透過身體,從那樣空的狀態開始尋找,尋找甚麼?尋找空間。」)及「身」在其中的歷程。

「空間」成為主要角色和作品的構成形式,呈顯於台上五架自動行走舞台panel影像投映,和相對位移的關係;書毅在區隔開的不同平面或空間乃至間隙,穿越,或被所遮蔽,在影像和舞台的對應之間,展開日常性的動作:開場走上觀眾席,手持光源,照射出松菸廠房內牆面屋頂的巨大影子,在panel隔出如寢室內豎起床上翻滾來回終至倒落,開關抽屜,換衣,凝注著影像中的臥房電視機,等等片段的,動作主題。

周東彥提到「疊影」加諸影像以至舞台空間中的可能性,「這一切的層層疊疊回到劇場中,預錄的影像加上舞台場景,表演者的動態與語言、畫面、燈光聲響互相牽動著,影像與舞台的真假虛實,交互演繹與辯證著『空』與『記憶』的可能性。」(節目冊,導演概念)然而除了影像虛實的辯證外,進一步或更是,周東彥確藉由panel的裝置調度,從開場之初橫置下舞台成一平面,其後每段落漸次移置,或成交錯,或隔成方形如房間,或直列可透見舞台後方燈源,最後五座panel橫置上舞台重組平面;致使身體也從序場退至panel背後遂疊影成屏幕的「影像身體」,時而從空隙間探身時又隱沒,終至尾聲,現身panel之前復成為「空間中的身體」。譬如,一段在地下道或列車空車廂的影像進行同時,書毅雙臂甩擺左右跑動迴旋的動作,前段時,因人在panel隔阻之後,任何身體移動竟彷若屏幕疊影上的另一投影平面;至後段現身在前,屏幕退居於後,退為背幕。

如何調度panel裝置的空間特質及其屏幕投映時的影像特質與身體之間的對應關係?如何在疊影的概念中將身體予以影像化?又如何在panel影像構成的間隙,還回身體─空間?又對我來說,去年十月,在北藝大戲劇學系305實驗劇場的階段呈現至今最大的差別,或在於松菸廠館的空間規模,使觀看者更確為影像的理想對象,與攝影鏡頭的同在,先前可被感官介入的整全空間,成為台上台下相互的平面,也因此更可見周東彥欲呈現影像─身體─空間之間愈複雜的問題。

如此在影像化的時代經驗中贖回空間記憶同時自身,便如同周書毅最終走進的光線自左上舞台深處向台前探照所創造的空間的深邃盡頭,便如同那著名的詩句,詞語破碎處,無物存有,當周東彥所謂「詩意」的影像終於破碎處,弔軌地,空間才得以存有,身體才詩意存有。

《空的記憶》

演出|狠主流多媒體
時間|2012/10/13 14:30
地點|台北市松山文創園區多功能展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儘管使用了360度環景攝影機,但周東彥拍到的並不是更大的存在空間,而是細膩推敲累疊的心理空間,偌大的城市亦如密室,舞台上的方桌、木床,亦如虛像裡的車廂、觀景窗,只是一個移動的載體,載浮載沈在光影與呼吸間。而當我們的目光游移在等比例甚至更綿延的視覺空間裡,但實際上又不由自主跟隨周書毅憂鬱的身體擺盪,虛實流暢交替,一種相互矛盾衝擊的審美經驗油然而生。(盧健英)
10月
17
2012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10月
09
2024
這個台灣原創的舞劇中,卻可以看見多種元素的肢體語彙,包含現代、民族、芭蕾,甚至是佛朗明哥舞。從劇中對於歷史脈絡下的故事與舞台美學風格的專業運用,可以感受到台灣柔軟包容的文化特色,是一個結合各種專業才能,並融合呈現的表演藝術。
10月
09
2024
於是乎《我.我們》第二部曲也一如首部曲般,意味著全新的布拉瑞揚舞團正在萌芽,同時尋覓到了一個獨立的中心點,而不單僅是繼承,以及向傳統學習。他們開始進一步發展、定義此時此刻的當代原民文化,對筆者而言,更點出了新的演化與反思:這樣「原住民」嗎?
10月
08
2024
全場觀眾呆呆坐著,面對著是否該積極地去理解這些流動的刺眼與挑釁究竟意味著什麼而無動於衷?又或是令人岔題雜想,編舞家當真要三部曲翻了你個底朝天:莫非這裡的音樂是用來看的,視覺是通過震動方可見,而舞蹈本身就是飛蚊症?難道這是一個新的山神巨獸神話傳奇的懸絲傀儡戲?果真眼前的都不是眼前,唯有鳴謝支持我們繼續跳舞是真?真的是這樣?政治正確就是理所當然?
10月
08
2024
《我忘記舉手》藉由樂齡族群、青年族群及青壯年族群,讓觀眾重新反思人生階段所面臨的議題,具教育意涵以及人生觀,探討人生哲理……
10月
07
2024
做為後進的創作發表平台,賴翠霜的「獨自跳舞」舞蹈創作平台提出了自編自跳的條件,並以非典型空間做為對新手編創者的挑戰,而以非典型空間做為展演之處確實有別於其它編創平台。
9月
24
2024